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新工厂 — —《先驱四十年》连载

2025-08-10 15:30

(来源:有机硅)

有机硅公众号连载道康宁专著

《先驱四十年》之五十

第四章第四节  新工厂

新工厂

随着业务持续扩张,需增设工厂提升产能。1951年7月,Collings博士在第一封《Me to You》信中宣布董事会批准新建三座工厂:一座用于生产SILASTIC®硅橡胶的厂房;一座用于直接法生产金属硅的硅厂;以及一座用于生产氯甲烷的工厂。

在此之前,SILASTIC®橡胶一直在305号楼生产。因空间限制及操作效率低下,该厂房扩建已不现实,必须新建厂房以扩大硅橡胶产量。

建设硅工厂的首要目标是使道康宁摆脱对单一供应商——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依赖。该公司既是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全美第三大有机硅生产商。该工厂还肩负另一重要使命:通过自主生产硅料,道康宁可精准控制产品纯度,从而优化直接法生产工艺。基于上述考量,尽管原料产地远离密歇根州米德兰厂区,且硅生产的主要成本——电力费用高昂,硅工厂建设计划仍获推进。

第三座氯甲烷工厂将利用生产副产盐酸降低成本,同时实现道康宁废料流中氯离子回收。最关键的是,该工厂将使道康宁在直接法与格氏反应的初始原料供应上实现自给自足。

陶氏化学原是道康宁的首家氯甲烷供应商。新建工厂投产后不久,陶氏通知其氯甲烷产能已全部锁定,无法继续供货。道康宁随即与威斯康星州马林奈特的安苏尔化学公司签订长期合约。虽可解燃眉之急,但管理层此时已意识到自产原料的重要性。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使氯甲烷工厂建设更加迫切。民用氯甲烷总量因军事征用锐减。事实上,新厂筹建期间需求如此急迫,道康宁不得不先建临时工厂维持生产,以待永久设施落成。

临时氯甲烷工厂运行期间,公司获批新建三座正式工厂:月产50万磅SILASTIC®橡胶混炼胶厂、月产50万磅纯度98%的金属硅厂、月产100万磅氯甲烷厂。

SILASTIC®工厂

新建的SILASTIC®207号工厂位于原材料仓库和货运大楼正北方向。截至1953年4月,大部分SILASTIC®产品生产线已迁入新厂区。Bob Jackson负责管理两座SILASTIC®厂房——原有的305号楼和新建的207号楼。参与运营的相关人员还包括Bob Selfridge、Bill Heckrodt、Mark Day、Jim Henry、Floyd Dryzga、Ernest Quehl,后期加入的Dick Przybyla。207号工厂的轮班主管由Austin Schmidt、Howard Wing以及jack MMason担任。

207号楼内安装了班伯里密炼机,以及常规的84英寸双辊开炼机和贝克·珀金斯密炼机。这些设备较早期装置有所改进,所有混炼工序均在密闭环境下完成,避免了橡胶中添加的粉状填料损耗。

在SILASTIC®工厂同期,新建的311号楼(位于氯甲烷工厂北侧)安装了德固赛二氧化硅生产装置,该气相法二氧化硅购自德国。二氧化硅生产部门由Howard D.Fashbaugh负责管理。

硅工厂

硅的生产对道康宁来说是全新的领域。陶氏化学公司电化学业务总监Ralph Hunter积极支持该项目。Hunter深谙电力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其建议在这项新事业中备受重视。

该工艺采用电弧炉(图4-2)加热石英岩、木炭和焦炭提取金属硅。Hunter推荐匹兹堡电熔公司(Pittsburgh Electro-Meli)承建熔炉并提供后续操作咨询。原电机测试实验室负责人、电气工程师George Grant被任命管理该产线。

硅工厂312号楼位于厂区东南部,毗邻铁路延长线。邻近的319号楼设有破碎研磨设备,为流化床操作制备金属硅。

312号楼外部筒仓储存着硅生产原料,通过机械传送带输送。休伦湖马尼图林岛的石英岩经船运至贝城萨吉诺河韦尔特石料码头,再卡车转运至米德兰厂区。后期北卡罗来纳州的石英岩通过铁路运输,密歇根上半岛的木炭亦由铁路送达。

硅工厂于1954年末投产。道康宁聘请肯塔基州硅铁厂操作专家Clare Carlson,与原电机测试实验室经理George Grant共同负责硅生产运营。

氯甲烷工厂

1950年圣诞节期间,Don Beshgetoor受命负责开发新建氯甲烷工厂的工艺流程。因朝鲜战争期间氯甲烷供应告急,他必须尽快完成工厂设计。工艺开发、设计与施工几乎同步推进。

工厂于1951年1月竣工,零下低温和凛冽寒风拖慢了施工进度。情况紧迫,常规设备交货周期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大量设备来自陶氏化学公司的废旧设备库。

设备采用哈维格(Haveg)复合材料制造,内衬具备防腐特性。生产规模从1升玻璃烧瓶放大至3000加仑哈维格(Haveg)反应釜。这些哈维格(Haveg)材质老化脆弱,管线频繁破裂,车间人员练就了昼夜抢修补漏的技能。

工厂曾被迫停工,将反应釜盖更换为塑料内衬钢盖。该反应釜还安装了临时钢制浸没管,但在腐蚀环境下仅能维持单班次运行。塑料内衬釜盖的成功应用推动全厂改造为内衬钢制容器与哈维格(Haveg)衬里管道。

原计划将氯甲烷直接输送至直接法反应器,但因纯度不足改为新增压缩系统:将气态氯甲烷压缩冷凝后蒸馏除杂。这样还能实现液态产品存储。

Bud Lankton负责工厂运行,Clayt Davidson协助管理。四位操作员监督生产流程:Matt Penney、Roy Darwin、John Lyon与Austin Sullivan。

待续............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