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资产配置月报】流动性主导市场,摒弃熊市思维(8月)

2025-08-10 08:00

(来源:东吴财经通)

观点总结

【国内】上半年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宏观数据表现较好,与三季度季报中判断一致。经济达到全年5%增速的目标不难,目前仍处于复苏初期。虽然6月宏观数据有回踩,但资本市场对基本面脱敏,三季度提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决定市场表现,当下看已经发生进一步催化,因此即使短期经济数据未见大幅好转,但市场将弱视基本面,并可能在基本面好转后形成强化,建议抛弃熊市思维、积极布局

【海外】虽然美国在二季度逐渐和多国大成关税协议,但是反复且矛盾的经济数据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充满不确定性,降息预期反复变换。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和特朗普的表态均让降息的不利因素有所消散:一方面,7月新增非农超预期下跌至7.3万人,且前值由14.7万下修至1.4万,就业数据陷入“初值较高、其后大幅下修”的诟病中,引发市场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和就业疲软、经济下行的担忧;另一方面,特朗普对降息有强烈诉求,伴随着鲍威尔将于2026年5月卸任,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影响将愈发明显,鹰派态度难以坚持。我们依旧坚持年初对美国降息的预判:年内或降息2次,三季度开始降息。从更长远角度来看,美联储宽松周期开启,有利于风险资产表现

【股市】宏观角度来看,国内宏观数据未见明显改善,经济处于复苏初期;然而,非银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带动A股日均成交额今年以来突破1.4万亿,呈现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特征。展望后市,流动性市场对宏观数据和经济情况脱敏,可适度弱化对基本面的考量,从景气趋势的角度寻找结构性机会。股市赚钱效应不断累积的情形下,不应以熊市思维进行交易,建议灵活配置、重视权益的大周期机会

【债市】月底央行大额净投放,流动性偏紧的担忧缓解;伴随着雅江投资、反内卷热度下降,股市和商品市场对债市的虹吸有望放缓;因此,债市阶段性调整或临近尾声。短期来看,10年期国债在1.75%以上,债市具有配置价值;长期来看,伴随着股市赚钱效应加强,居民财富搬家带来权益资产升值,债市面临再平衡压力,今年债市或偏震荡,建议以中短久期债券配置为主,若10年期国债利率达到1.65%可适当止盈。

一、市场数据概览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二、宏观经济动态

1.国内宏观洞悉

上半年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宏观数据表现较好,与三季度季报中判断一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二季度GDP增速为5.2%,上半年GDP增速为5.3%,超出全年既定目标(5%)。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制造业、出口均表现较好,社零累计增速达5%、制造业累计增速达7.5%、出口累计增速达5.9%,既说明刺激内需的政策落地有效、又印证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相对优势

6月来看,除出口超预期,其他经济数据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或瑕疵,显示经济复苏并不夯实、存在短期的震荡反复,处于复苏初期。

具体表现在:

第一,消费和投资均同比下行。

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大幅下行至0.5%,创下2023年以来最低点;全年累计增速为2.8%,弱于去年同期(3.9%)和2024年全年增速(3.2%)。分项来看,房地产加速下行,为拖累全年累计增速的主要因素;而制造业和基建在6月增速大幅下降,为拖累6月投资的主要原因。制造业和基建的超预期下跌,一方面与价格下行有关,另一方面不排除反内卷预期抑制企业扩张的可能性;单月数据尚不能证明投资疲软,暂不对数据做线性外推

第二,社融和信贷虽然同比多增,但中长贷依旧未见大幅增长,居民和企业仍谨慎。

6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8.9%,今年以来一直处于回升态势,社融的支撑量仍然来自于政府债,6月同比多增5032亿元,为2018年以来次高。6月信贷数据有所好转,其中企业信贷回升较多。然而,从结构来看,信贷好转主要依靠企业短贷支撑,说明在关税影响下,企业相对谨慎,宽信用的信心尚不足。因此,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中长贷尚未大增的情形下,政府部门承担了信用扩张的主要角色。

第三,房地产数据持续走弱,对经济有一定压制。

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来看,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跌幅再度扩大至-12.9%,自年初以来不断下行的趋势意味着地产仍未企稳。从销售端来看,6月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11.5%和-6.6%,均呈现大幅下行趋势。房地产整体处于走弱态势,依旧是经济最大的拖累项。

第四,价格指标未见明显好转,PPI跌幅扩大,反内卷迫不容缓。

今年以来CPI常处于0%的临界值附近,说明价格不振仍未破局。PPI跌幅逐渐扩大,6月同比增速降至-3.6%,为近2年低点。打破价格下行螺旋是经济复苏的必经之路,刺激消费的内需政策和反内卷的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通缩难题,也是后续的重要关注点。

整体来说,经济达到全年5%增速的目标不难,目前仍处于复苏初期。虽然6月宏观数据有回踩,但资本市场对基本面脱敏,三季度提出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决定市场表现,当下看已经发生进一步催化,因此即使短期经济数据未见大幅好转,但市场将弱视基本面,并可能在基本面好转后形成强化,建议抛弃熊市思维、积极布局。

2.海外宏观洞悉

虽然美国在二季度逐渐和多国大成关税协议,但是反复且矛盾的经济数据导致美联储货币政策充满不确定性,降息预期反复变换

对降息不利的因素主要是3个方面:

第一,宏观数据来看,关税未明显反应在GDP和通胀上。二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初值为3%,高于2.4%的市场预期值;6月CPI同比增速为2.7%,环比增速为0.3%,核心CPI同比增速为2.9%,环比增速为0.2%,同比增速低于3%且环比增速均未见显著上行;短期内难以判断关税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还是滞后反应,若通胀因关税上行,不利于降息。

第二,微观面来看,美股二季度财报表现尚可,未见显著经济下行拖累,甚至部分科技公司仍保持高增长。例如:谷歌受AI和云服务的影响,营收同比增长14%,大超市场预期。

第三,政策导向来看,美联储鲍威尔最新的货币政策表态偏鹰派,压制降息预期。7月FOMC会议维持利率不变,但鲍威尔表示就业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但通胀缺口偏高,9月降息概率在会后回落

然而,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和特朗普的表态均让降息的不利因素有所消散。一方面,7月新增非农超预期下跌至7.3万人,且前值由14.7万下修至1.4万,就业数据陷入“初值较高、其后大幅下修”的诟病中,引发市场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和就业疲软、经济下行的担忧。另一方面,特朗普对降息有强烈诉求,伴随着鲍威尔将于2026年5月卸任,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影响将愈发明显,鹰派态度难以坚持

因此,我们依旧坚持年初对美国降息的预判:年内或降息2次,三季度开始降息。从更长远角度来看,美联储宽松周期开启,有利于风险资产表现

三、资产配置建议

1.资产策略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在流动性驱动下,风险偏好显著抬升,各宽基指数均上涨,其中成长属性明显、年内涨幅较少的创业板在宽基中表现最好,月收益为8.14%。行业主题上,反内卷相关板块(钢铁、建材、有色)和医药、通信涨幅靠前,红利板块回调。

宏观角度来看,国内宏观数据未见明显改善,经济处于复苏初期;然而,非银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带动A股日均成交额今年以来突破1.4万亿,呈现流动性驱动的市场特征。展望后市,流动性市场对宏观数据和经济情况脱敏,可适度弱化对基本面的考量,从景气趋势的角度寻找结构性机会。股市赚钱效应不断累积的情形下,不应以熊市思维进行交易,建议灵活配置、重视权益的大周期机会

债券市场:7月债券市场迎来较大幅度的回调,国债、中高等级信用债、中低等级信用债分别下跌36BP、23BP、12BP。债市的回调与多重因素相关:第一,雅江水电站超万亿的财政项目引发市场对信用扩张的期待,压制债市表现;第二,商品、股票市场情绪大幅回暖,虹吸债市资金;第三,MLF回笼导致资金偏紧;第四,部分机构卖券增加赎回压力

月底央行大额净投放,流动性偏紧的担忧缓解;伴随着雅江投资、反内卷热度下降,股市和商品市场对债市的虹吸有望放缓;因此,债市阶段性调整或临近尾声。短期来看,10年期国债在1.75%以上,债市具有配置价值;长期来看,伴随着股市赚钱效应加强,居民财富搬家带来权益资产升值,债市面临再平衡压力,今年债市或偏震荡,建议以中短久期债券配置为主,若10年期国债利率达到1.65%可适当止盈。

商品市场:7月,在“反内卷”和雅江水电站的催化话,商品市场出现极端波动,投资难度加大。由于美国降息预期的摇摆和一季度金价冲高后,近三月黄金处于震荡区间。展望后市,美联储中期处于降息周期且美元信用有所瓦解,央行购金仍是大趋势,金价仍有支撑,降息预期升温或迎来新一轮投资机会。

2.产品策略

流动性驱动市场风险偏好大幅抬升,重视权益大周期机会,股债均衡配置。同时,降息周期开启之际,重视黄金在组合中平滑风险、提升夏普的能

四、关键数据监控

经济数据总览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

2025.6.30

名义GDP增速受价格压制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

2025.6.30

存款搬家带动股市活跃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

2025.6.30

趋势性行情下,股债跷跷板越明显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

2025.6.30

本文作者:

余茜雯 投资顾问       执业证书编号:

S0600624100006

来源:

东吴证券私人财富部 研究及策略团队

本报告相关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公司对相关报告拥有最终解释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在未经本公司授权的情况下进行编辑或转发,本公司不对因本报告产生的任何投资风险和投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