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顾伟接掌帅印、葛小波留任总裁!国联民生合规与人才流失问题待解

2025-08-09 12:1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机构之家)

8月8日晚间的公告,让刚刚完成历史性合并的国联民生证券(601456.SH),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董事长葛小波因“工作调整”辞去董事长、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战略与ESG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由党委书记顾伟接任,并同时兼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董事会战略与 ESG 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图片人物系 顾伟

与此同时,原民生证券总裁熊雷鸣担任执行副总裁,郑亮、胡又文被任命为副总裁,马群星则因“工作调整”卸任副总裁。短短一则公告,完成了董事长更替与核心管理层的又一次调整。

国资接手“掌舵权”

值得注意的是,葛小波此次并未退出核心层,仍保留执行董事、总裁等职务,继续负责公司日常经营事务。他自2019年加入国联证券担任总裁,2022年起兼任董事长,先后参与推动公司上市及与民生证券的合并,为当前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如今,董事长一职由顾伟接任,意味着国联民生的“舵”交回到国联集团的手中。从顾伟的履历可以看出,其具有鲜明的地方国资背景。他曾在无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部门任职,2023年底调任无锡国联集团总裁,熟悉地方金融资源的统筹与运作。在无锡市国资体系中,国联集团是整合地方金融板块的重要平台,此次顾伟接任董事长,意味着控股股东在战略和治理上的主导权进一步加强。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权力架构上葛小波确实有所“让步”。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卸任董事长也能让葛小波卸下一部分战略决策与治理层面的压力,将精力更多投入业务拓展和内部运营管理,这未尝不是明智之举。若两人能继续保持此前整合过程中形成的默契与信任,这种“分工治企”有望释放出更大的管理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轮调整之后,民生证券原班人马在新公司高管层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熊雷鸣、郑亮、胡又文三位新晋高管,全部来自民生证券。熊雷鸣既有财务背景,又曾担任民生证券总裁。郑亮的公安经侦背景强化了合规与风控的能力储备,胡又文则代表着年轻化与研究驱动的力量。

加上6月首轮调整中进入管理层的多名民生高管,国联民生16人的高管团队中,已有近一半出自民生证券。这种近乎对等的比例,实现了资源与话语权的平衡,但背后也意味着管理层的文化差异和派系交错。无锡国资系、职业经理人系、民生系三方力量的博弈与协作,将共同决定这家公司的方向。

这种平衡,既可防止一方被边缘化、引发人才流失,又为双方业务协同创造条件。但一旦外部环境或业绩出现波动,这种脆弱的平衡可能会被打破。顾伟能否在政治智慧与管理技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他执掌后的第一道关。

治理漏洞、人才流失

然而,整合后的治理、合规与人才稳定等方面仍暗潮涌动。2025年6月,江苏证监局对国联民生证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指出其存在“重大事项未及时向监管报告”“廉洁从业内控制度不完善、部分费用支出流程与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这是整合完成后,公司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监管批评,直指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不足。

此外,被并购方民生证券在2024年末的投行业务中,也因福特科科创板项目、恒业微晶创业板项目在信息披露和尽职调查环节存在违规,接连被交易所出具监管函。

人才层面的波动同样值得警惕。合并前后,多位核心研究骨干相继离开。民生系方面,策略首席牟一凌率团队投身国金证券;国联证券研究所所长杨烨辉及副所长、科技组组长、电新首席分析师贺朝晖则加盟华金证券。除上述人员外,国联与民生的多位首席分析师陆续转投天风、方正、华金等机构。Choice数据显示,民生证券分析师人数已由合并前的约106人降至94人,国联证券亦从96人降至94人。岗位重叠、晋升通道收窄以及薪酬与考核体系的调整,正加速催化“组团跳槽”现象,折射出整合期的人才流失压力。

业绩方面,国联民生不久前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曾令市场振奋。归母净利润预计11.29亿元,同比暴增逾11倍,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幅更高。

但拆解数字不难发现,去年同期净利润仅0.88亿元,合并并表带来的规模扩张,是业绩跃升的主要推手,但这种同比高增速不具备可持续性。随着基数抬升,市场会更关注协同效应是否能转化为稳定的超额收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