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9 06:58
(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昨天上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新闻发布会在湖举行。会议向有关央媒和省、市媒体介绍20年来湖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经验做法,并由相关部门、区县负责人答记者问。以下为发布会部门、区县答记者问摘登。
构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市委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 夏威
20年来,湖州坚持以制度创新引领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着眼从1到100,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又聚力从0到1,因地制宜开展先行先试改革,逐步探索构建了立法、标准、体制、数智、文化“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立法层面,先后制定颁布《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一部龙头法规引领,多部专项法规配套的“1+N”地方法规体系,探索打造集预防、打击、修复、建设于一体的“法护两山”政法综合体,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在标准层面,深入推进全国唯一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后制定发布130余项地方标准,其中13项上升为国家标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价的技术规范。
在体制层面,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创新设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生态文明办,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奋力推动形成党政同责、各方协同、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在数智层面,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构建数智生态新模式,打造“工业碳效码”“铅蛋大脑”“生态警务协同智治”等富有实战实效的应用场景。最近,又上线了“生态身份证”系统,通过为企业和市民设立生态账户,对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更好助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在文化层面,成立了全国首家地方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承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连续5年发布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群众性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徐卫勇
自2024年5月我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精准化核算方面,全力推进市域GEP,也就是生态产品总值试算工作,建立基础数据采集机制。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常态化开展县域GEP核算,并探索将此纳入领导干部审计评价。特别是制定印发了全国首个地市级VEP评估技术规范,也就是项目级生态价值核算规范。目前已累计开展VEP核算179个,核计生态价值超80亿元。
在市场化开发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特别是,通过迭代“两山合作社”运营机制,吸引青年入乡发展,推动生态资源多业态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全市23家“两山合作社”累计收储资源90余万亩,策划250余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
在多元化补偿方面,制定印发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政策,每年统筹存量财力1.5亿元,用于全域环境质量奖惩机制。特别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补偿机制,推动“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损害者赔偿”。
在绿色化增信方面,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开发专项产品、创新授信模式,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特别是,创新推出“VEP+”系列金融产品,对VEP增值项目涉及的企业或农户,提供优先准入、额度提升、利率优惠等绿色信贷倾斜。
下一步我们主要做好“五个健全”:一是健全生态产品核算监测评价机制,完善GEP核算体系,打造“一区县一特色”VEP应用场景。二是健全生态产业化项目开发经营机制,打造“两山合作社”升级版。三是健全产业项目生态化转型提升机制,以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引领,深化工业碳效改革,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区域环境质量补偿、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水源地保护补偿、湿地保护补偿等。五是健全绿色金融为重点的市场化支持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开发与VEP核算结果挂钩的金融产品,扩大绿色信贷规模。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 潘鸣
20年来,湖州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获批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六位一体”“执法规范化建设”成为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水共治”十一夺大禹鼎,蝉联“一星金鼎”,生态环境满意度“十一连升”,环境信访投诉量七连降,各项工作成效卓著。
一是精准治污,环境质量更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3年以来,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呈明显改善趋势,并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二是源头防控,资源效率更高。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国率先建立地市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出台生态环境分区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方案,探索开展“项目环评+碳评”“规划环评+碳评”。创新建立要素“蓄水池”。深入开展EOD模式探索,构建市级项目储备库,全省率先实现EOD项目区县全覆盖。
三是系统修复,生态本底更绿。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湖州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深化苕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投资32.3亿元,近5年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78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域记录物种8460种,含植物2709种、动物5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61种。
四是服务发展,营商环境更佳。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实施非现场监管做到无事不扰。上线建设项目环评助企应用场景,项目环评质效连续3年全省第一,获评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率先探索建立“铅蛋”铅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废旧蓄电池绿色“重生”智慧化监管模式,有效赋能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五是健全体系,监管能力更强。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单位,环境问题发现率提升30%。全国首创“生态警务”模式,让监管触角延伸至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
擦亮太湖新溇港金字招牌 践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吴兴区委副书记、社工部部长、政法委书记 袁晓亮
近年来,吴兴区聚焦美丽城乡建设、绿色文明生活、城乡融合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197元、51713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3。全区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2吨标煤/万元下降到目前的0.3吨标煤/万元,低碳试点区县考核全省第一,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现分享2个案例。
第一个是擦亮太湖新溇港金字招牌。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灌溉系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南太湖重要的生态屏障。我们以溇港之水为媒,创新方式,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一是守好溇港水资源。严格落实《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结合滨湖六村水系整治工程,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4.38公里,新建了生态护岸160公里,在幻溇、罗溇等地新增了4个亲水节点,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环境。二是丰富生物多样性。开设了水利科普、植物拓印、农耕体验、湿地探秘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并与20多所学校及研学机构合作,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培育优质新业态。连片打造了新质农业发展带和潮玩运动发展带,统筹建设溇港小镇、溇港暖村、溇港青创、溇港渔市四大功能组团,布局了数字农业、共享民宿、低空经济、特色市集、农旅融合五大场景,推动一村一品、差异发展。
第二个是践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新风尚。一是数字公交“乘绿而行”。“新青年数字出行”是吴兴区特色的绿色出行模式,我们以东部新城为主要区域,共设立“传统公交站点+虚拟站点”136个,实现群众3分钟步行到站,车辆5分钟预约到站,运载效率提升20%。二是美丽庭院“点绿成金”。全区累计参与美丽庭院建设2万余户,打造美丽庭院示范带14条,创成区级及以上美丽庭院特色村14个。三是垃圾分类“扩绿增效”。在全区343个城镇居民小区建成垃圾分类驿站848个,桶内外同时监管826个,覆盖率达97.75%,累计创成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223个、省级示范片区9个。
向绿蝶变 向新布局 向优跃升
南浔区委副书记、区长 杨国志
20年来,南浔区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升级,高质量发展呈现崭新面貌。GDP从99.6亿元增长到599.1亿元,规上工业产值从205亿元增长到114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达892家,培育上市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0家。
一是传统制造业向绿蝶变。2005年开始,启动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痛下决心整治“低小散”。电梯产业从原来的10亿元产值规模发展到超100亿元,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电梯产业集群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梯之乡”。电机产业从小企业集聚迈向高端产业集群,从家用小功率电机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延伸,产值从4.5亿元发展到超60亿元,洗衣机电机产量约占全球的40%。电磁线产业的集聚效应凸显,产业规模从48.5亿元发展到近200亿元,产量约占全省50%、全国20%。木业产业,经过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总规模超100亿元,实木地板产量约占全国60%,被誉为中国木地板之都、中国整木定制之都。
二是区域产业链向新布局。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泛半导体、“人工智能+”等“331”现代产业体系,引进了莱宝高科、吉利智芯等标志新兴产业项目,近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长。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系统总成的较为完整产业链体系,新增产值近100亿元。做大做强绿色共富产业,围绕建设绿色均衡共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打造了长三角未来食品产业园,构建起从研发创新到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创新探索“产业兴农”的共富新路径,城乡收入倍差缩小至1.49,位居全省、全国前列。
三是现代服务业向优跃升。在工业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利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和“桑基鱼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生态人文优势,促进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迸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以南浔古镇为例,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完成河道清淤16万立方米,培育水下森林15万平方米,如今水更净、岸更绿、景更美。游客规模较20年前增长20倍。服务业主体增长至680家,支撑2025年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均高于全省、全国增幅。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德清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剑峰
德清县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几张响当当的“金名片”。我们是全国唯一一二三产均为国家级平台的县域,一产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产有国家级高新区,三产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全国县域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是联合国秘书处在华首个直属机构——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地。
在农业上,我们着力发展“1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淡水渔业,年产量18.2万吨、占全省1/7,亩均效益超全省平均水平30%。在制造业上,以鼎力机械为代表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三。今年火爆出圈的“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生产基地落户德清。在服务业上,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是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集聚相关企业430余家,营业收入超300亿元。莫干山被评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是“洋家乐”的发源地,已培育高端精品民宿800多家。正是得益于三次产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了科技创新鼎、天工鼎、大禹鼎、平安鼎、神农鼎、安全发展鼎“六鼎大满贯”。
回顾20年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德清之所以能在一二三产上都取得发展成效,正是因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次重要抉择,都始终坚守生态之绿、改革之先、开放之路、科创之新。比如,20年前,我们在全省首创生态补偿机制,顺利推动了莫干山山区工业企业全部清零,及时消除了污染、保护了生态;比如,10年前,我们创造了农地入市第一宗、登记第一证、抵押第一单三个“全国第一”,为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再比如,我们注重传承产学研“德清模式”,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导、项目为载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近10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4.25%、列全省县域第二。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放大区位交通的比较优势,生态、人文、均衡、和谐、美丽的综合优势,改革破冰、链接全球、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高举高打、精准精细、团队团结的竞合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德清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域高质量发展全优生!
奏响工业进阶“三部曲”
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 姜华
一直以来,长兴县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走出了一条以绿色、低碳、创新为鲜明标识的转型升级之路。可以用工业进阶“三部曲”,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第一部:“成长中的烦恼”。20多年前,长兴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像建材、耐火、蓄电池、纺织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也奠定了长兴的工业经济基础。但由于生产方式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那个时候,不夸张地说,“炮声隆隆、尘土飞扬”,是很多人对长兴的第一印象。
第二部:“凤凰涅槃”。20年来,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年接着一年改、一行接着一行转”,持续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比如蓄电池行业,高峰时期,电池企业达到175家,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集聚入园、清洁生产”,先后两轮集中整治提升,企业数量减少到16家,但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了3/4。再比如,有个纺织大镇——夹浦,之前可以说家家户户搞织机,各类经营户达到了2000多家。2019年,启动了一轮大规模转型升级,实现了3万余台散户织机的集聚入园,单台织机产能提升20%、产品合格率从87%提升到95%以上。这成为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第三部:“创新制胜”。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再出发、再实践,核心就是“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首先从产业来说,向绿而行、向新而进,坚持招商引资和转型升级两手抓,初步形成了“1+4+2”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规上工业产值超过了21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传统产业18.8个百分点。其次从企业来说,千方百计为企业创新提供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持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真正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含金量高、含新量足、含绿量多的优质企业和项目。“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翻番,从2021年的255家增加到了去年的514家。
回顾这20年,长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夺得了浙江制造天工鼎、省科技创新鼎,稳居全国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创新百强县。接下来,我们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新融合”,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探索更多的长兴实践!
助广大青年筑梦追梦圆梦
安吉县委副书记、县长 宁云
2022年以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将“招引10万青年大学生”确立为第一战略目标,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青年入乡发展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乡村实践路径。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聚焦“两山”转化,以“筑梦、追梦、圆梦”为主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青年发展、人才云集的“金山银山”。
筑梦,就是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造“最有感”政策体验。将迭代更新人才新政5.0版,进一步完善“来安有岗、就业有助、工作有伴、人才专车、共有住房”保障体系。在创业支持上,充分用好两山梦想基金、人才创业基金、青年入乡专项贷等基金资源,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大力支持青年在安就业、留安创业。在购房安家上,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深化“共有产权住房”新举措,减轻青年居住成本负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在青年社交上,聚焦流量这个核心变量,持续推进青年社群文化建设,让“此心安处是吾乡”成为安吉最真实的写照。
追梦,就是为青年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打造“最给力”成长空间。将全域布局“百千万”梯度青创平台体系,高标准打造一批青年人才社区。持续做优做强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三创”大赛,全域推广“全球合伙人”等新业态新模式,定期举办乡村资源招商相亲会,精准引导高校青年带着创新项目和技术成果走进乡村,不断塑造“千村运营、万人入乡”的生动局面。
圆梦,就是为青年提供充足的发展机遇,打造“最匹配”产业生态。将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着力在绿水青山间布局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新经济新产业,持续推动生态旅居、绿色家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广大青年向新而行提供无限可能。另外,还将全域铺开“1+2+X”大学生实习实践,精心打造“安吉联大”产教融合基地等定制类实习平台,让青年大学生的实习“流量”真正转化为入乡“留量”。
另外,关于青年入乡和全域旅游,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青年入乡加速了旅游人才集聚。2022年以来,安吉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每年新增常住人口1万左右,为安吉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注入了新力量、带来了新视角、融入了新观念。二是青年入乡加速了旅游业态更新。近年来,已累计落地青创项目861个。三是青年入乡加速了共同富裕先行。逐步形成了“两入股三收益”的农民利益联结新机制,从而加速了当地老百姓早日实现共同富裕。2024年,全县村民旅游收入占直接收入比重已超20%。
(记者 黄珺 张志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