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天津:释放乘数效应 筑牢黄渤海智慧防线

2025-08-08 07:51

7月27日,一艘载着6.5万吨液化天然气(LNG)的巨轮缓缓驶入天津港。中控屏幕上,来自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的预报信息正在实时跳动——风力、能见度、浪高……这些关键数据正为这艘“能源方舟”的安全靠泊保驾护航。

作为华北地区重要能源枢纽,截至2025年1月,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以下简称“天津LNG接收站”)已累计外输天然气突破400亿立方米。然而,这座国内首座双泊位LNG接收站的高效运行却受制于严苛的气象条件。面对极端天气频发与能源保供的双重挑战,一场由气象数据驱动的能源供应链变革正在黄渤海加速推进。

“风力超过8级,LNG船不宜靠离泊,能见度低于2公里禁止进出港,浪高超1.5米且流速大于2米/秒不宜进行装卸作业。”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气象服务助力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顺利靠泊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 张妍 摄影

气象服务助力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顺利靠泊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 张妍 摄影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LNG需求激增,而华北冬半年能源保供压力与海上大风频发期高度重叠。当冷空气越强,用气需求越大,LNG船靠港却越困难——这道困扰华北能源安全的“气象悖论”,急需一把破局之钥。

为破解这一瓶颈,天津气象部门从提升气象数据精准度和时效性入手,构建覆盖黄渤海的高分辨率气象监测预报网络,为LNG船舶作业捕捉安全的“时间窗口”。

目前,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已初步实现黄渤海及西北太平洋精细化海洋气象智能网格预报,还建成天津海洋气象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在黄渤海海域具备空间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3天内逐小时、4天至10天逐3小时的精细化预报能力,形成了覆盖港口、航线、海区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预报体系。

“仅仅拥有高精度的基础网格数据还不够。”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台长刘彬贤解释,LNG船舶作业的不同阶段(航行、进港、靠泊、装卸、离泊)对风速、能见度、浪高、潮位、洋流等要素的组合有极其精细的阈值需求。“我们的核心突破,是将这些基础数据转化为直接指导生产的大气海洋综合风险预报产品。”

针对LNG船舶作业的更高需求,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联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石化天津LNG公司成立LNG风险服务专班,共同构建“观测-预报-服务”闭环体系。通过融合海上自动观测站、多源卫星遥感、雷达数据及海洋水文交换信息,三方建起支撑LNG服务场景的大气海洋综合数据集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算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黄渤海区域大气海洋监测预报网格数据进行精准订正,打造高精度智能网格数据产品。基于这一核心产品,服务专班开发了针对LNG船舶作业全流程的大气海洋综合产品,为LNG船靠离泊提供数据支撑保障,充分释放气象水文数据的价值。

自2020年投入业务化应用以来,截至今年6月,黄渤海区域海上智能网格数据产品已累计为天津LNG接收站、北京燃气等能源企业保障450余艘LNG船舶安全作业。

2021年1月6日至7日,寒潮天气导致“天鹅座号”LNG天然气船无法在天津港口顺利靠泊,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以公里级网格预报产品和梯度风订正预报模型等为支撑,加密发布船舶靠泊气象服务专报,助力LNG船舶顺利进港靠泊。同年12月,应天津LNG接收站“双泊位”LNG码头运行需求,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经过两天的加密服务,保障了第一艘满载6.9万吨LNG的运输船成功靠泊……

当前,这套诞生于渤海湾的气象服务模式,正不断释放乘数效应,有力保障着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和储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