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8 14:55
(来源:储能世界)
一、固态电池的“绝对安全”迷思
固态电池长期被公众和部分厂商宣传为“终极安全方案”,然而宝镭科技在最新技术发布会上直言,这种认知存在严重误区——“固态”并不等于安全。
回顾锂电池发展史,安全与能量密度的博弈从未停止。从 1988 年 Moli Energy 金属锂电池的召回,到高镍正极与硅基负极的普及,热失控问题始终存在。真正的安全必须从材料体系和结构设计双向入手,既要具备本征稳定性,又要实现主动热风险控制。
二、实测对比:液态锂电池 vs 宝镭科技全无机固态电池
在宝镭科技公开的ARC 热安全对比测试中,两种体系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
测试对象与条件:
液态体系
:NCR21700A(5Ah,775Wh/L,263Wh/kg)
正极:NCA
负极:石墨 + SiOx
固态体系
:PLCB191302(78.4Ah,780Wh/L,315Wh/kg)
正极:NMC955
负极:100% SCM
全无机固态电解质 + ASM 主动安全机制
关键测试结果:
指标 |
液态锂电池 |
宝镭全无机固态锂电池 |
---|---|---|
热失控峰值温度 |
644.4°C | 305°C |
热失控发生时间 |
T1 时快速升温失控 |
全程无热失控 |
电压变化 |
OCV 快速骤降 |
缓慢平稳下降 |
外观变化(测试后) |
外壳严重碳化、变形 |
外观无明显烧蚀或结构破坏 |
图像对比:
液态体系在测试后,电芯外壳完全碳化变形,内部已不可用。
宝镭固态体系在同等条件下,仅表面轻微变色,无燃烧迹象。
这一结果直观证明,宝镭科技第四代全无机固态体系能有效阻断热链反应,将峰值温度降低近 340°C,彻底避免了热失控的爆发。
三、宝镭科技“双重防护”架构详解
宝镭的安全性突破,来自于材料与结构的协同:
1.全陶瓷隔膜:
高温下仍保持机械强度与绝缘性;
阻断锂枝晶与热传播路径。
2.超流态全无机固态电解质 + ASM 主动安全机制:
本征不可燃:
无机材料在高温下不参与可燃反应;
主动干预反应:
氧锁定:
稳定高镍正极,抑制活性氧释放;
锂驯化:
中和金属锂反应活性,抑制副反应热量积累。
四、ARC 测试中的技术颠覆
ARC(Accelerating Rate Calorimetry)测试是评估电池热稳定性的核心手段。
传统液态体系
:温度曲线陡升,数百分钟内进入热失控,伴随剧烈放热峰值。
宝镭固态体系
:温升过程平缓,ASM 在关键温度提前启动,与正负极反应物优先反应,切断热链,全程无热失控峰值。
这种“热失控前终止”的技术机制,是锂电池自 1980 年代问世以来首次实现。
五、产业意义与未来展望
宝镭科技第四代平台不仅是材料升级,更是安全理念的革新:
从“事后防护”到“事前消除风险”;
从“被动耐受”到“主动干预反应”;
从“固态≠绝对安全”的行业误区,转向“可控风险”新标准。
未来,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站、航空航天等对安全极端敏感的领域,为全球电气化进程提供坚实保障。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