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8 14:38
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2025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召开,15名院士、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兰州。大会以“新时代中国能源、材料与化工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深度发展需求。兰州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徐文学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强调“能源是命脉、材料是基石、化工是摇篮”,希望借助大会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落地生根。
大会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石油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分公司主办,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兰州石化、兰州大学、常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联合承办。会议期间,刘维民、郭万林、张平祥等院士专家围绕新能源与储能、化工新材料、绿色合成与催化、化工智能化技术等方向作学术报告。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兰州石化依托甘肃省和中国石油战略布局,以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项目为抓手,已形成医用聚烯烃、车用聚烯烃、电缆料、电子保护膜、茂金属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碳五加氢石油树脂和丁腈橡胶等化工新材料系列,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路径。
新材料产量跃居国内前列,打破垄断填补空白
今年上半年,兰州石化生产新材料31.04万吨,新材料产量位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第二。公司先后完成高羧值丁腈橡胶XNBR2704、NBR2703工业化试生产,并实现两种牌号自如切换,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企业重要效益增长点。
兰州石化自主开发的医用料成套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医用输液瓶专用料市场占有率突破70%;车用抗冲共聚聚丙烯成套技术推进了我国汽车工业轻量化;6万吨/年气相法茂金属聚乙烯生产技术工艺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目前,公司已构建医用、车用、透明、薄壁注塑和耐热专用料五大聚丙烯产品矩阵,并通过UL国际环保认证,形成从原料筛选、生产工艺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减碳体系。
千名青年才俊涌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
近五年,兰州石化吸引1300余名青年才俊投身转型发展,其中研究生学历者达300余人;2024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17名博士加盟。公司实施“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的“四大行动”,打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格局。
兰州石化推出“双百双千”计划、“3113”大学生遴选、机关—基层双向交流等机制,每年公开遴选财务、企管党建、双碳三新等方向优秀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同时投资3000余万元改善人才公寓,为高端人才提供优质生活保障。
通过院士工作室、技术领衔工作室、技能专家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四室一中心”平台,公司畅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操作技能“三个序列”成长通道,实现人才有序顺畅流动和最大化利用。
绿色低碳数字赋能,花园式工厂成城市名片
兰州石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要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VOCs排放总量大幅降低。2024年,公司新增绿地14.8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15.04%,成功打造花园式工厂,让“工业美”成为兰州城市“新名片”。
在数字化方面,兰州石化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达到4级认证。榆林公司建成国内首个乙烯全业务链智能化工厂,乙烯装置能耗较行业平均降低15%;公司推进“AI+丁腈橡胶智能质量检验、聚烯烃关键指标预测、乙烷制乙烯工艺运行优化”,丁腈橡胶缺陷识别准确率95%,聚烯烃物性预测偏差小于5%。
通过12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固碱法脱硫消蓝技术”、炼油区雨污分流改造、油气回收装置建设等项目,公司实现VOCs排放优于国家标准,每年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曾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