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图胜千言| 美股又行了 但企业内部人士正在加速套现

2025-08-07 20:15

(来源:行业侦查员)

一图胜千言,近期有哪些有趣的财经图表?让我们一睹为快:

首先来看一组有关美股的图表:

由于美国7月非农数据不及预期,美股上周出现调整,但这周又反弹至历史高位附近。

有着“聪明钱”之称的企业高管,借着这波涨势加速抛售股份套现。具体来看,内部人士买卖比率骤降至0.26(平均四位高管卖出套现,才有一个人买入),远低于长期均值0.45。该比率越高,说明内部人士倾向于回购股份,反之则表示聪明钱套现离场。

上月仅有151家标普500公司出现内部人士买入,创2018年以来最低纪录。
另据高盛交易台,过去三个月,量化基金购买了超过3650亿美元的全球股票,已经接近满仓。“子弹”打光了?

再来看一组关于AI的图表。除英伟达之外的六大科技巨头已经公布财报,AI是绕不开的话题。

受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建设驱动,预计谷歌、微软、亚马逊和Meta四巨头今年的资本开支接近4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预计,从2025年到2028年,科技巨头们投资AI设施的总支出将高达2.9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开销,即使是赚钱能力超强的巨头们也吃不消,将被迫寻求外部融资。

大摩估算,未来三年科技巨头们将需要向外部融资1.5万亿美元,以支撑巨额的开支。

全球前11大云服务商今年总资本开支预计将达到4450亿美元,较财报季前4000亿美元的预测提升了10%,大致相当于2023年和2024年资本支出的总和。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33年,人工智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前沿技术,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1850亿美元(占前沿技术市场7.4%)增至4.8万亿美元,届时市场份额将跃升至29.1%。伴随这种爆炸式增长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预计到2028年,AI数据中心可能消耗高达12%的美国总电力。

根据经济学家Paul Kedrosky和Jens Nordvig的测算,当前美国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上的资本支出(Capex),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2%。这一规模已超过了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电信设施投资峰值(约占GDP的1%)。基于英伟达的收入推算,AI基础设施的年均资本开支约为3120亿美元,在计入乘数效应后,预计可为美国GDP带来1.6%至2.1%的提振。

以史为鉴,只有19世纪80年代铁路建设狂潮时期的投资规模能超过AI。然而,铁路一旦建成就可以服务百余年,但AI技术更新迭代飞快,技术中心的寿命能有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此外,企业的资本是有限的,AI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对其它领域形成了挤出效应。

根据高盛的预测模型,人工智能(AI)的普及,在未来十年对中国就业市场产生先抑后扬的效果。

AI发展初期,企业招聘技术人员小幅提振就业率。但从2027年开始,AI将对就业市场造成显著的净冲击,届时非科技行业的替代效应将远超科技行业的岗位创造,预计在2028--2029年达到顶峰。

从2031年起,随着失业工人逐渐被创造出的新岗位吸纳,AI对就业的总体影响将转为正向。

数据中心VS办公楼建设

最后,再让我们看看其它有趣的图表:

2025年中国上市公司(不含金融业)用于分红和回购的现金达3.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表明A股公司将战略重心从扩大投资转向股东回报。

高盛预测,中国新房销售面积在2025年和2026年将分别下滑8%和6%,平均售价下跌5%和3%,预计市场要到2026年底才能企稳。

2024年7月美联储按兵不动,但9月大幅降息50个基点,有人期待历史会重演。

但这次的情况可能不同:去年就业市场更糟(触发了萨姆衰退规则);通胀更低(核心PCE仅为1.9%,目前还在2.5%左右徘徊)。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大幅下修前两个月的非农数据,引发了广泛质疑。但别忘了,CPI也是劳工统计局负责的,同样一团糟,毫无可信度。

自2020以来,美国房价平均涨幅超过50%。但到了劳工统计局那里,只有30%。

根据欧洲各国汽车协会公布的数据,特斯拉7月份在德国和英国的销量同比跌幅均超过50%,在法国的跌幅也达到26.6%。

作为特斯拉主要的竞争对手, 比亚迪 在德国的单月销量已年内第三次超越特斯拉,在英国的市占率也几乎追平特斯拉。

欧股并不便宜。欧洲基准股指的市盈率为15左右,较过去20多年的平均值(不到13)高出一个标准差。

英伟达是当今市值最高的公司,但纵观人类金融史,英伟达只能排到第四。

经过通胀调整后,人类历史上最值钱的企业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换算到今日的估值高达10.2万亿美元!密西西比公司和南海公司也比英伟达更值钱。

BCA Research的最新研究挑战了“高经济增长=高股票回报”的传统投资观念。对2007至2024年全球股市的分析显示,高增长国家和行业的股价在此期间并未跑赢大市,其关键原因之一是“股权稀释”(equitydilution)。

中国、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驱动高增长所需的大规模投资,往往通过发行新股融资,这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并对每股收益(EPS)和长期股东回报构成压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