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7 17:04
来源:深网腾讯新闻
创业初期,韩璧丞在波士顿的地下室做了一个机器人,可通过意识来对它控制。
文丨薛芳编辑丨张睿
出品丨深网·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春节后我注意到一个变化,”强脑科技(BrainCo)创始人韩璧丞说,“很多同事的电脑屏保,悄然从马斯克换成了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
DeepSeek的爆火,让梁文锋的故事刷屏。低调、谦逊和不事张扬的形象,在流量的狂欢中淬炼出独特光芒,却意外成就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英雄叙事:用技术纯粹地改变世界。跟着梁文锋一起爆火的,还有杭州的“六小龙”。
位于余杭区文一西路的强脑科技参展区每日都人潮涌动——投资人、供应商、各地产业基金、政府部门纷至沓来;滨江区宇树科技大厦前同样排起长队……无一例外,几家公司的门口都有一条温馨提示:“没有付费参访服务!谨防受骗!”
半年光阴流转,这场“科技朝圣热”,还在持续。涌动的人群,他们朝圣的圣殿正在从硅谷转向本土。昔日,硅谷的光芒从惠普车库的微光燃起,直至 OpenAI 推开星际之门;而今,本土技术英雄登上了偶像神坛。
身处风暴中心的韩璧丞,把自己剥离于聚光灯之外。“我80%的时间仍在产品研发上,”他语气笃定。正是这份专注,使强脑科技在脑机接口领域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并驾齐驱。
7月中旬,身着黑色T恤衫,韩璧丞出现在杭州的办公室里,其身后的置物架上,放着他和黄仁勋几天前的合照,旁边还可以看到DeepSeek的梁文锋、游戏科学冯骥和宇树科技的王兴兴等创业者的一个签名框。
韩璧丞看了看身后的签名说,“DeepSeek这轮兴起,除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可以做出非常好的技术,也让很多年轻人包括年轻工程师都有了非常大的自信。”
年初,这群当下炙手可热的创业者曾在一起聊了四个多小时,全程都在探讨技术。他们非常关注产品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我觉得他们是一群纯粹的科研工作者,充满少年感,熠熠生辉。若未来有机会见到他们,大家一定会喜欢他们。”韩璧丞阐述。
强脑科技办公室一端,一名同事正戴着BrainCo智能仿生手在弹琴。这款曾在2019年登上《时代》杂志的产品,现如今已经帮助残障人士完成了从弹奏钢琴到攀岩等任务。与此同时,在杭州的另一处,DeepSeek的大模型技术正被游戏科学冯骥称为"国运级成果",但梁文锋始终谦称:"我们站在开源社区巨人们的肩膀上,拧紧了中国AI大厦的几颗螺丝。"
诚然,改写AI格局的梁文锋、定义机器人新赛道的王兴兴、重塑游戏话语权的冯骥、探索人机融合边界的韩璧丞……这些新生代领袖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科技创新的叙事逻辑——从仰望硅谷神话,到自信定义未来。
香港特首的座上宾:重新定义规则
7月9日,一场高规格的特首顾问团会议在香港进行。韩璧丞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搭配白色衬衫和黑色领带,坐在特首李家超左侧的位置,王兴兴坐在他的对面。这两位来自杭州的科技新锐,如今以特首顾问团新成员的身份,成为香港特首的座上宾。
香港特首的橄榄枝,是对他们科技创新中“从0-1”价值的认可。这两个年轻人没有在硅谷设定的赛道中追赶,而是以原创性突破重新定义游戏规则——正如韩璧丞选择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差异化路径,王兴兴将人形机器人成本降至行业1/3水平的颠覆性创新。
在模式创新主导互联网行业的年代,科技圈存在一种认知偏见:中国创业者擅长应用创新,却难以实现基础性突破。正如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曾经所言:"理想上比Open AI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这种"美国负责从0到1,中国负责从1到100"的论调曾长期主导舆论场。
2015年,韩璧丞在波士顿的一个地下室里创立了强脑科技,开启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创业故事。颇具戏剧性的是,仅仅一年后,埃隆·马斯克在加州弗里蒙特成立了Neuralink,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瞄准了脑机接口这一前沿领域,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但韩璧丞在脑机接口专注于非侵入式技术路线时,王兴兴正在机器人领域挑战另一个"不可能"。王兴兴还在上海大学读研,他琢磨用电机驱动替代液压驱动——那一时期,全球机器人行业被波士顿动力的液压驱动垄断。
导师听到王兴兴的想法直摇头,“国外二十年都没突破,你凭什么?”王兴兴钻进实验室,把无刷电机塞进四足架构,像拼乐高似的做出成本仅2万的“XDog”。 美国负责从0到1的认知枷锁被打破。
杭州,2015年梁文锋创立的幻方科技刚成立。这位数学天才带着团队试图用数学和人工智能,在量化交易的荒原上埋下AI算法的种子。那一时期的冯骥带领团队死磕基本功,为一根毫毛在虚拟世界的飘动轨迹反复修正物理参数,托起了东方美学的技术尊严。
就在梁文锋用算法重构金融交易逻辑、冯骥用代码重塑虚拟世界之时,韩璧丞正在将科幻般的脑机交互技术变为现实。那时候的脑机接口,在多数人心目中还是科幻作品中的超能力。
殊不知,这项承载着未来愿景的技术,其源头可回溯至百年前的实验室探索。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首次捕捉到人类大脑的神经信号。彼时,计算机尚未诞生,检测仪器非常庞大。此后六十四载,脑机接口领域一片沉寂。
转机出现在1988年。神经科医生菲利普·肯尼迪(Phillip Kennedy),怀揣着对大脑语言奥秘的强烈好奇,决心一探究竟:当人说话时,那思维深处究竟涌动着怎样的信号?这需要开颅手术——将电极刺入大脑皮层之下。
最终,三个人愿意冒险,帮助他做这个实验。他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大脑信号。由于找不到第四位志愿者,他便决定用自己的大脑做实验。当他醒来后,便自己跑到实验室,因为他要马上记录大脑和自己语言的吻合度情况。
在肯尼迪个体献祭实验的24年后,脑机接口技术突飞猛进。从2008年猴子用意识控制机械臂,到2012年人类实现意念操控喝水。2013年,美国已将脑机接口列入国家战略,中国也将其列入"十四五"规划。
当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国家战略的宏大舞台时,一个哈佛脑科学博士生的抉择,正在为脑机接口领域注入新的变量。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时至今日,韩璧丞坦诚自己当时创立强脑科技的原因是恐惧。“我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当时脑子里想的不是我要留在美国,变成一个美国人,我没想过这个事情,我脑子里只有四个字——学成归国。”
在哈佛期间,韩璧丞与一些教授的交流让他深感震撼。他发现这些顶尖学者往往困于争取经费的循环中,研究逐渐脱离现实意义。
这使得韩璧丞感到深深的恐惧——他在这些功成名就的教授身上,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这条路虽有荣光,但这不是他有走的路。“我想到的学成归来,是要学到一个好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论,能对真实世界产生快速而猛烈的影响。”
这种“改变世界”的执念,结合他在开颅手术观摩中的体验,让韩璧丞的创业方向渐次清晰。手术室里弥漫着消毒水气味。无影灯下,医生手持电钻,在患者裸露的头骨上精准定位。钻头旋转的嗡鸣声中,三个小孔依次成型,紧接着在电锯的轰鸣声中,一块头骨被完整取下……
韩璧丞觉得人的头骨真硬,他见证了20多场令人心惊的开颅手术后,他逐渐意识到,当一项技术需要以开颅、钻孔、锯骨为代价时,这些突破性技术的背后,不仅仅是人类躯体付出的惨痛代价,且只能服务部分人群。
凌晨二点哈佛的实验室里,韩璧丞坚定地选择了非侵入式这条更具广阔应用场景的道路。他特别认同游戏科学冯骥那句话——"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韩璧丞的非侵入式征途,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传统脑电采集需洗头、涂导电膏——“在哈佛第一年,我一天做两次实验就要洗四次头,一年洗了八百多次。”韩璧丞回忆道。接下来,他还要将采集到的脑信号进行解析:这无异于在五十公里外,不仅要捕捉到蚊子扇动翅膀的微弱声响,更要解读出这振翅的含义。
攻克这一关隘的核心在于开发高灵敏度传感器以精准采集脑电信号。经过反复试验,强脑科技团队研发出了固态凝胶电极,解决了脑电信号采集的难题。韩璧丞的研究,在当时主流的眼中近乎“异端”。他向人们解释原理,换来却是嘲讽:“哈佛的精英们,在研究‘特异功能’!”
风向的骤变发生在2016年。当马斯克高调宣布进军脑机接口领域,成立Neuralink公司,并全力押注侵入式技术路线时,整个学术界与产业界为之震动。马斯克的巨大影响力,加上侵入式方案在技术原理上似乎更“直接”、更符合当时对“终极方案”的想象。
一时间,“侵入式才是正途”成为脑机接口领域新的共识。这股汹涌的浪潮,将坚持非侵入式路线的韩璧丞和他的强脑科技团队推入了迷茫的漩涡:“难道之前的探索真的走错了方向?”
然而,2017年固态凝胶电极的成功量产,成为了破局的关键。它不仅攻克了脑电信号难以大规模精准采集的行业难题,更带来了革命性的用户体验——如同佩戴耳机般便捷即可采集脑电信号。“这标志着我们技术路线的重大突破,”韩璧丞强调。
同年,王兴兴带着自制的四足机器人挤地铁参加工博会,意外获得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的青睐:"比波士顿动力更灵活,能否给我们供货?”此时,梁文锋的幻方量化正迎来技术跃迁——2017年,团队实现全面AI化交易策略,所有量化模型均由AI驱动。
而冯骥的游戏科学则在2017年迎来双重突破:其独立研发的《战争艺术:赤潮》手游斩获iPad年度最佳游戏奖,吸引苹果CEO库克亲临试玩;同年5月,团队获得英雄互娱850万美元战略投资,为《黑神话:悟空》的立项积蓄关键资源。
这群中国极客用行动诠释着同一信仰:真正的创新不在风口之巅,而在无人问津的窄路上。
从春晚机器人到全球登顶:本土硬科技奇点来临
韩璧丞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后,应用方向一度不明确。直到一位在麻省理工失去双手的实习生加入,团队利用业余时间为他打造了首款简易仿生手,虽然粗糙,但这位实习生爱不释手。
那一刻韩璧丞明确了目标。然而,这个决定,却遭遇了一些早期合作伙伴的集体反对。
当商业前景遭遇质疑时,韩璧丞在中国制造的第一线找到了破局之道。2017年,韩璧丞踏上回国考察之旅。在深圳,他亲眼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惊人实力,"这让我们看到了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量产产品的可能。”
深圳工厂的震撼尚未褪去,一份来自杭州余杭区的创业邀请的橄榄枝就抛了过来,对方的专业素养和务实作风深深打动了他:"他们不仅懂技术,更理解科研产业化的痛点。"2018年,韩璧丞带领着十余名MIT和哈佛的博士生团队踏上了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土地。
短短数月后,强脑科技突破性地实现了仿生手五指独立控制功能——开发出全球首款直觉神经控制的智能仿生手。每位患者的神经信号特征各不相同,强脑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算法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能够自动适配不同用户的神经信号模式,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控制。
2018年《我是未来》节目现场,失去双手27年的倪敏成用仿生手写下毛笔字。韩璧丞背对镜头抹泪:“他早已忘记‘手’的概念,这一刻我看到价值所在。”
当这温暖的一幕余温还在公众心中回味,脑机接口领域已然成为资本竞逐的新战场。2019年,Facebook以10亿美金收购CTRL-Labs。资本风暴中,强脑科技也收到了第三方机构的收购要约。
“若股东全数同意,我能立刻套现数亿美金。”韩璧丞陷入沉思。“卖掉公司,就没人给这群残疾人做手和脚了。”工程师们集体拒绝财富诱惑。韩璧丞拒绝了收购。如今,强脑科技和马斯克的Neuralink已成为脑机接口领域全球范围内研发投入最大、募资金额最大的两家企业。
目前,Neuralink正加速技术落地:2025年启动英国临床试验,计划为7名瘫痪患者植入芯片;其长期目标包括帮助失明者复明、瘫痪者行走。而国内侵入式脑机接口仍处科研及早期临床阶段,除“北脑一号”外,脑虎、阶梯、智冉等企业亦在推进临床探索。
与侵入式不同,非侵入式方案已在特定领域率先落地。强脑科技已开发了神经假肢、自闭症干预等多款产品。“我们不是在造冰冷的机器,而是在修复被命运打断的人生叙事,”他表示,“未来5-10年,我们的目标是帮助100万肢体残疾者、1000万受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及失眠困扰者。”
韩璧丞的愿景,既需要科学家在实验室的专注,更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8月5日消息,强脑科技计划赴港或内地上市,正在进行上市前融资。
唯有持续投入,方能不断前行。在具身智能火爆的当下,强脑推出了新一代灵巧手产品BrainCo仿生灵巧手Revo2。业内普遍认为,灵巧手的工程量占据整个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一半,手是机器人功能开发中最复杂、最精密的环节之一。
在韩璧丞看来, “我一直觉得,中国是能诞生世界级技术的。很多技术突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只要你真正下决心全情投入,坚持足够长时间去投入,就会有非常大的突破。”
这样的“破窗时刻”,在2025年春节以一种极具中国式浪漫的方式到来了。2025年春晚,16台宇树全自研人形机器人H1身披红袄绿裤,以精准划一的舞步和洋溢中国喜庆的“表情”惊艳全场。一夜之间,官网访问激增瘫痪,H1订单暴涨十倍。
2025年开年,DeepSeek更以“中国定义”的技术范式震动全球: 登顶中美苹果商店免费榜,并在美区力压ChatGPT,迫使OpenAI紧急开放免费模型、英伟达股价一日暴跌16.86%。
冯骥更点出其划时代意义:“这不仅是一款应用的成功,更是中国技术对全球‘知识与信息平权’的推动,它正在重构中美科技竞争的天平。”
当中国技术范式以颠覆之姿重构竞争规则,前阿里巴巴CTO王坚博士近日在彭博社专访中表示:中国正在构建AI的未来,而不是美国。所有“不可能”的灵山,都由敢走窄路的人抵达;所有改变世界的答案,藏在比结果更重要的取经途中。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第1348期
运营排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