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IPO观察|中慧生物等多家药企赴港上市 高投入背后研发进程待提速

2025-08-07 17:23

港股医疗健康板块IPO热潮持续升温。8月6日,疫苗企业中慧生物-B(02627.HK)完成招股,预计将于8月11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其公开发售部分录得4000倍超额认购,涉及资金超2100亿港元,一举成为今年港股新股申购倍数前三甲,超越此前上市的创新药企维立志博。

中慧生物只是医疗健康企业加速“跑”进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据港交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10家医疗健康公司在港上市。截至7月30日,另有35家企业已递交上市申请。

医疗健康企业扎堆赴港上市的背后,是港股主板上市条件的灵活性与宽松性,尤其是为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专属融资渠道,降低了准入门槛;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帮助企业吸引全球资本,拓展国际市场,也是医药企业赴港上市的真正原因。

在这波上市浪潮中,创新药企成为主力军。不过,如何在获得资本市场支持后,尽快实现从研发投入向商业产出的转化,将成为决定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考验。

医疗健康企业扎堆赴港IPO

原定8月8日挂牌上市的中慧生物,因黑色暴雨警告调整了时间表,最终招股期延长至8月6日,预计8月11日正式上市。此次全球招股期间,该公司获得19.5万人认购,公开发售部分录得4000倍超额认购,涉及资金超过2100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超购王”第三位。

从招股细节来看,此次中慧生物以每股12.9-15.5港元的价格发售3344.26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配售占90%,最高集资5.18亿港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开发及国内外注册、在研疫苗开发以及工艺改进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等。

事实上,中慧生物并非个例。这波IPO热潮中,仅6-7月就有翰思艾泰、长风药业、轩竹生物等10多家本土药企相继递表。此外,银诺医药也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持续释放活力,成为众多医疗健康企业的上市新选择。不少原本计划在美股或A股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港股,掀起了一股赴港IPO的热潮。

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分析指出,港股18A章节的政策红利是吸引药企的重要因素。该政策不仅降低了上市门槛,让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也能获得资本支持,从而加速研发进程。此外,通过港股T+0交易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流动性。未来,随着港股市场的持续优化,其对本土药企的吸引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看来,对于处于研发关键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是项目推进的生命线。港交所强大的融资功能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不仅能为企业研发创新药物提供资金保障,更能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他进一步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港股平台正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跳板。通过这一平台,企业可以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技术资源的全方位对接,加速拓展全球业务。

高投入能否实现盈利?

生物医药行业的高投入特性已成为创新药企发展的双刃剑。根据德勤报告,一款创新药平均需要12.5年的研发周期和23亿美元的投入,而临床成功率却不足10%。

另据《上市药企研发销售费用分析报告(2024)》显示,在A+H股179家化学制药企业中,超五成企业研发投入超1亿元。就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而言,H股中高于100%的有3家,占H股化学制药企业的11.5%;低于10%的12家,占H股化学制药企业的46.2%。

以中慧生物为例,公司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即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其中,流感疫苗已于2023年上市,2024年销售额2.6亿元。然而,另一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即将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且公司还有11条在研疫苗管线。

高额的研发投入导致中慧生物财务状况不容乐观。据招股书显示,2023-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6.84亿元,2025Q1延续亏损态势,亏损额为8730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2025年3月,公司现金仅1.15亿元,而短期债务高达2.54亿元,偿债压力巨大。2024年研发投入2.06亿元,占营收79%,2025第一季度更达到营收的112倍。

类似情况在其他创新药企中也普遍存在。翰思艾泰是一家专注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的创新药企业,2023年-2024年营收合计仅1434.5万元,同期亏损却高达2.02亿元,研发投入高达1.21亿元,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部分企业至今尚未实现产品商业化,其中麦济生物两年亏损4.3亿元,且每年仍需维持1.5亿元以上的高额研发投入。

如何在高投入与低回报中找到平衡,成为摆在药企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这一困境,麦济生物投资部相关人士表示,创新药研发的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但这是医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业务的逐步拓展,公司预期通过未来商业化产品的收益,从经营活动产生更多现金,逐步实现盈利。

阳光诺和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该公司采用阶梯式风险控制机制,通过阶段性考核和"技术许可加销售分成"的合作模式来降低风险。

卢克林表示,药企密集IPO背后反映出行业对资金的强烈需求,这种“输血焦虑”源于研发投入的高成本和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要破解这一困局,企业需要构建多维度的平衡机制。一方面,在研发端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研发效率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是缓解资金压力的关键。企业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研发等,构建更加稳健的资金来源体系,避免对单一融资渠道的过度依赖。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合理管理投资者预期,从而在持续研发投入和资本回报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出海或成创新药新战场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型。面对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行业特性,通过对外授权等BD(商务拓展,通常指管线授权)方式已成为药企实现资金回笼的重要路径。

Wind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加速发展。

目前,头部企业对外授权覆盖了ADC肿瘤药、GLP-1减肥药以及PD-1/VEGF双抗肿瘤药等众多热门赛道。近日,恒瑞医药与英国制药企业GSK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围绕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及炎症疾病领域多个创新资产展开合作,首付款超1亿美元;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在全球75个市场获批;维立志博与Aditum Bio合资成立研发公司,新公司获三特异性抗体授权,交易总额高达6.14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多数创新药对外授权协议都保留了大中华区权益,在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保障本土权益。

刘盛宇指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通过产品实现盈利。近年来行业出现积极变化:中国药企的海外授权交易显著增加,首付款金额持续攀升。尽管这些资金尚不足以完全支撑企业研发,但能够带来阶段性账面收益,既缓解当前研发压力,又可分担未来商业化成本。

不过,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生物医药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当前发展阶段,借助对外授权(BD)模式获取资金支持是创新药企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但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他进一步称,一方面,高额交易总价中的里程碑款项往往附带严苛条件,实际到账金额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产品被退回的风险始终存在。因此,企业在完成初步积累后必须推动战略转型:既要通过增强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自主权来掌握话语权,又要构建可持续的商业运营体系,实现从单一产品驱动向综合能力提升的转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