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检验检测认证助推汽车产业出海的破与立

2025-08-07 14:17

转自:中国质量报

车市观察

□ 郝丽娟

7月28日,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见证了我国汽车出口的新里程碑——“赣江口”滚装船载着1165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澳大利亚,标志着中国汽车出口网络已覆盖全球六大核心区域。

但是,在为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也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检验检测认证的国际化正在成为汽车出海的“隐形门槛”,单纯的技术环节正在演变为影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要素。

出口井喷背后的“认证赤字”

据简乐尚博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大约为186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到259.7亿美元,2025—2031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稳居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地位。

但是,汽车企业却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检验检测认证环境。欧盟法规(EU)2018/858?明确要求,车辆必须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才能上市销售,仅灯光系统就涉及12项单独测试。更为严峻的情况是,部分国家设置了特殊的认证壁垒。如印度、俄罗斯等国要求必须由本国工程师现场目击测试过程;巴西规定汽车配件也必须获得强制性认证。这些特殊要求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更导致产品上市周期大幅延长。

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际标准总体转化率超过83%,但对中国汽车标准而言,在国际互认体系中的覆盖率远低于欧盟,这种“认证赤字”严重制约了中国汽车的全球布局。

多重壁垒制约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检验检测认证困境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认证体系的复杂性。不同市场采用差异化认证标准,欧盟侧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美国强调安全碰撞性能,澳大利亚则有独特的右舵车标准。这种碎片化的要求迫使企业针对不同市场开发多个版本产品,极大增加了研发和认证成本。

二是国际互认水平存在上升空间。目前,我国认可的检测报告在欧盟的认可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涉及标准差异、互认协议范围及欧盟市场的监管要求,这使得企业仍需依赖欧洲实验室进行最终认证,导致重复检验检测认证,增加了成本和时间。

三是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升级。《欧盟电池法规》(EU)2023/1542要求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这类绿色壁垒正在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土产业的新工具。

四是检验检测资源的供需失衡。我国目前具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法规(如R155网络安全、R156软件升级)检验检测能力的机构较少,仅有部分实验室通过国际授权获得认可。这种资源错配导致认证效率难以满足出口需求。

构建新型认证体系的实践探索

面对挑战,我国政府、机构和企业正在协同探索破局之道。

在国家层面,标准出海取得阶段性成果。中欧汽车标准比对数据库已完成144组核心法规的差异分析。我国通过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CAMDS)与国际材料数据系统(IMDS)在环保要求上实现部分对接,推动供应链数据标准化。地方性基金(如杭州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检验检测认证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检测机构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中国中检依托覆盖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网络、500多家实验室、1000余项国际国内资质,与各国政府、机构、行业伙伴、生产商、供应商全面合作,推动标准互认,促进规则对接。此外,中国中检旗下中国汽研等也于近日启动全球首个中欧实验室汽车测试能力对标与认可项目,标志着中欧在汽车测评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领军车企正在创新认证模式。比亚迪建立全球认证数字化平台,实现认证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欧盟WVTA、UNECE R155等核心认证标准嵌入研发体系,使新车研发阶段合规率提升至85%,减少后期30%以上的设计变更成本;吉利将认证需求前置到研发阶段,减少后期设计变更。这些实践为汽车行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

汽车检验检测认证三大趋势

着眼未来,汽车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技术创新,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检测报告溯源,人工智能辅助法规解读系统准确率已达95%。

二是服务模式,建议成立检验检测认证共享中心,降低中小企业成本,发展跟随出海服务,在海外产业园区设立检测站点,构建汽车产业检验检测认证生态圈。这种协同模式有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是人才培养,建议在重点高校设立国际汽车法规专业,开展检验检测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跨国机构人才交换计划。只有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瓶颈。

从产品出海到体系出海

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检验检测认证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道。中国汽车工业要实现从产品出海向体系出海的跨越,必须构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这需要政府完善政策支持,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企业创新认证模式,形成发展合力。

得认证者得市场——这已成为出海企业的共识。在全球汽车产业重构的浪潮中,只有掌握检验检测认证的主动权,中国才能从汽车出口大国迈向真正的汽车强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