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联合清博智能发布2025年二季度《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

2025-08-07 10:12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吕红星)8月5日,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联合清博智能在北京正式发布《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该指数整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权威产销数据及清博立体化监测网络、车300保值率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同源与算法透明的科学架构,旨在破解传统评估中数据孤岛、模型片面及公信力不足的行业痛点,为汽车品牌全生命周期竞争力建立量化标尺。

最新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榜单数据清晰揭示,比亚迪以颠覆性优势超越大众登顶乘用车榜首,而跨界科技巨头小米汽车更是上演“空降”奇迹,携首款SUV“YU7”创下18小时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纪录,以黑马姿态强势占据榜单亚军;同时,鸿蒙智行作为全新面孔首次亮相便成功跻身乘用车影响力前十。本土新能源与科技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重塑市场影响力版图,而传播声量与用户口碑的均衡提升已成为品牌决胜未来的核心能力。

发布会现场,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璟玥、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郎清平、车300副总裁马剑峰,以及江铃汽车销售传播总监涂贵红、赛力斯汽车 AITO问界BG 品牌营销业务总监张莹莹、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关总监齐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传播部媒体负责人徐颖、比亚迪公关经理金丽媛、一汽解放京冀销售负责人孙建平等多位汽车品牌代表共同启动这一里程碑项目,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评估体系迈入科学化新阶段。

新能源与科技力量强势崛起,深刻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凭借二季度累计销量超80万辆、同比增长近100%的强劲市场表现,以及在欧洲市场超越特斯拉等标志性事件所积累的广泛关注与“新能源科技领军”的品牌形象,以789.54分的综合影响力得分超越上季度冠军大众,强势登顶榜首。

更引人瞩目的是科技巨头的跨界效应,小米汽车依托其庞大的科技粉丝生态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新品SUV“YU7”发布创下18小时内锁定订单超24万台的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录,以及刷新纽博格林赛道圈速等热点事件的强力驱动下,网络声量爆发式增长,叠加高达4.55的用户满意度及极低投诉量(仅41件),空降榜单亚军。

商用车市场同样波澜涌动,电动化转型明显提速,东风重卡凭借接近4.7分的卓越用户满意度和极低投诉率(仅1件),成功从一季度季军跃升至重卡影响力榜首;吉利旗下专注新能源的雷达汽车,通过精准定位家庭与商用双场景的混动皮卡新品上市及同比近200%的销量增速,影响力飙升至皮卡榜第二位;远程汽车强势跻身轻卡前五;在轻客领域,长安凯程与吉利远程凭借新能源产品线,更是一举从一季度Top5外闯入前三名,打破了传统燃油轻客品牌的固有排名。

传播广度与口碑深度协同,构成品牌影响力提升双引擎

东风重卡的成功登顶,正是源于其在用户满意度接近满分、投诉率极低所构筑的卓越美誉度,与网络声量位居前列所体现的广泛传播度之间实现的良好平衡。同样,小米汽车的异军突起,既得益于雷军微博预热视频获近60万观看、新品上市引发全网热议所带来的瞬时巨大声量,也离不开用户对其车辆智能化、性价比的积极反馈所形成的高口碑基础(满意度领先、投诉量极低)。

相比之下,部分传统领先品牌虽根基深厚,却面临严峻挑战。大众汽车虽仍居乘用车Top3,但排名从第一滑落至第三,其相对较低的满意度和较高的投诉量凸显了口碑维度的短板;江铃轻客虽守住轻客榜首,长城皮卡继续领跑皮卡市场,但领先优势均明显收窄,用户满意度偏低成为制约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表示,《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指数》对车企的战略参考价值在于精准诊断竞争短板并动态调优资源分配:若品牌呈现声量高涨但美誉度疲软的特征,需强化品控体系与用户服务响应;若销量领先却伴随保值率低迷,要注意新车降价节奏、采取回购方式维持保值率;同时季度榜单可敏锐捕捉细分市场变局,例如雷达皮卡凭借满意度(3.76分)与极低投诉率(1件)逆袭传统巨头,提示商用车企亟须加速电动化产品布局以应对新势力冲击。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