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6 14:57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漫步红岭中路)
分析师:王剑 S0980518070002
分析师:陈俊良 S0980519010001
分析师:田维韦 S0980520030002
分析师:刘睿玲 S0980525040002
分析师:张绪政 S0980525040003
报告发布日期:2025.08.06
■ 中信银行是一家大型全国性股份行。
中信银行是中信集团旗下的全国性股份行,公司治理结构稳定,资产规模、创收能力、网点布局等均处于上市股份行前列,是一家大型股份行,2024年末总资产超过9.5万亿元。
■ 中信银行零售转型成效显现,对公业务根基深厚。
(1)中信银行不断提高零售业务的战略定位,零售转型持续推进。2021年中信银行提出“新零售”战略定位,2022年将零售业务提升至“第一战略”地位。近两年行业整体面临零售资产质量压力,但中信银行2024年年报中强调坚定践行“零售第一战略”,彰显其战略定位更加注重长远发展。近两年中信银行零售AUM、零售客户数等快速增长,零售贷款占比、零售业务营收贡献也提升至高位,零售业务转型成效显现。(2)中信银行长期深耕对公业务领域,对公业务仍具优势,在战略转型过程中起到压舱石作用。近几年中信银行对公客户数量、对公存贷款规模稳定增长,对公业务资产质量稳中向好。负债方面,中信银行在对公交易结算业务优势显著,对公活期存款占比居股份行首位;资产方面,背靠中信集团,中信银行在对公综合融资方面也具备优势。
■ 中信银行盈利能力赶超股份行整体水平,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
从财务分析来看:(1)中信银行ROE和ROA自2023年开始赶超股份行整体水平。从杜邦分解来看,公司盈利能力相对改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负债成本和“手续费净收入/平均资产”贡献较为明显,前者主要得益于交易结算银行建设带来的活期存款优势以及“稳息差”经营主题下主动加强负债久期管理等,后者则得益于零售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和传统对公收入使得手续费收入降幅相对较小,显现出零售转型的成效和对公业务的压舱石作用。(2)公司近两年的收入利润增长略快于股份行整体水平。(3)资产质量方面,中信银行对公贷款的不良率持续下降,但零售贷款不良率近两年持续上升,与行业整体趋势一致。不过横向来看,中信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在股份行中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良生成率也优于股份行整体水平。
■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风险提示
估值的风险、盈利预测的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
目录
一、公司概况:生于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大型股份行
1.1 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
1.2 实际控制人为中信集团
1.3 治理结构稳定
1.4 规模实力位于同业前列
二、经营特色:零售转型成效显现,对公业务根基深厚
2.1 从“一体两翼”到“零售第一”,零售业务势能逐步释放
2.2 公司业务根基深厚,协同优势显著
2.3 金融市场业务稳健发展
2.4数字化银行建设锻造科技底座
三、财务分析:盈利能力赶超同行,资产质量相对较好
3.1 盈利能力赶超同业整体水平
3.2 收入利润增长略快于股份行整体水平
3.3 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
四、盈利预测
五、估值与投资建议
六、风险提示
01
公司概况:生于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大型股份行
1.1 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银行”)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原名为中信实业银行,2005年更名为中信银行,2006年整体改制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2007年4月,中信银行实现A股和H股同步上市。截至2024年,中信银行已成为一家总资产规模超9.5万亿元、员工人数超6.5万名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2 实际控制人为中信集团
中信银行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金控,实际控制人为中信集团。
1.3 治理结构稳定
中信银行高管团队呈现内生性特征,治理结构稳定。公司高管更替以内部晋升为主,如现任董事长方合英1996年加入中信银行,现任行长芦苇1997年加入中信银行,体现了中信银行成熟的人才储备与治理韧性。
1.4 规模实力位于同业前列
中信银行资产规模、创收能力、网点布局等均处于上市股份制银行前列。中信银行2024年末资产规模达9.53万亿元,营业总收入2136亿元,归母净利润686亿元,网点数量1470家,均居股份行中上位置,是一家大型股份行。
02
经营特色:零售转型成效显现,对公业务根基深厚
2.1 从“一体两翼”到“零售第一”,零售业务势能逐步释放
零售业务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一体两翼”到“零售第一”。2015年,中信银行确立“一体两翼”战略布局,以公司银行业务为主体,零售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为两翼协同发展。2018年起,战略定位由“一体两翼”逐步向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金融市场“三驾齐驱”转变。2021年,公司提出“新零售”战略定位。2022年,正式将零售业务提升至“第一战略”地位,确定“12345”发展蓝图。2024年,已基本实现“公、零齐驱”,并提出“五个领先”战略,其中“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战略为零售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2024年年报再次强调坚定践行“零售第一战略”,彰显其战略定力。
经过近年持续转型沉淀,零售业务发展成效显现。(1)零售AUM规模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速17.74%,2024年末达4.69万亿元。(2)零售贷款比重自2018年以来保持在40%以上,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3)零售客户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速10.72%,2024年增至1.45亿户。(4)零售营收贡献提升,零售营业收入贡献度自2020年以来保持在40%以上。(5)零售税前利润仍有改善空间。零售税前利润自2021年持续下滑,主要原因是信贷风险成本上升。我们预计随着经济形势改善,后续零售税前利润中枢有望回归正常水平。
在“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战略下,零售业务模式优化升级。(1)经营体制升级:上线“一横”平台(零售板块统一经营策略管理平台),推进“五主”(主结算、主投资、主融资、主活动、主服务)客户关系深化;(2)机制体制优化:推进私行中心集约化经营和总行“远程中心经营+App运营+数字化营销团队”模式,提升客户经营效能;(3)核心业务巩固:通过“投资顾问式”服务模式、私行客户大类资产差异化配置和全球资产配置能力、消费金融及零售资产经营,巩固“资产管理、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三大核心业务;(4)特色优势提升:做优养老、出国两大客群,探索年轻客群经营;(5)发挥协同优势:依托公私融合、借贷联动助力零售AUM增量突破。
2.2 公司业务根基深厚,协同优势显著
长期深耕对公业务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信银行较早明确对公业务强势的发展定位,2007年就将“构建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主流银行”战略写入年报,根基深厚。中信银行对公贷款规模自2007年以来同业排名维持前三,对公存款规模自2007年来同业排名维持前二。
在零售业务贡献提升背景下,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仍然发挥压舱石作用,量质平衡发展,其中对公存款优势领先同业。(1)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一是2019年至今对公客户数同比增速保持在9%以上,二是对公存贷款余额近十年持续稳健增长。(2)对公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对公贷款不良率自2019年以来持续下降,近两年低于同业整体。2024年对公(不含贴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24亿元和0.1个百分点,实现“双降”。
在“五个领先”之一的“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战略指引下,对公业务由传统信贷投放转向“商行+投行+协同+撮合”发展。(1)“大商行”生态圈: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政府金融、链式金融、跨境金融、园区金融等特色赛道,服务实体经济;(2)“大投行”生态圈:聚焦债务、股权资本市场,强化“承销+投资+交易”全链条机制建设,迭代综合融资业务策略和产品体系;(3)“大协同”生态圈:深耕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资本市场等领域,拓展融融、产融协同场景;(4)“大撮合”生态圈:打造以银行为中心的资源统筹中枢,在境外债、租赁、保险和AMC四大主场景全面发力,推进综合融资服务纵深发展。2025年6月份,中信银行获准筹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未来可以通过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进一步增强了综合融资服务能力。
背靠中信集团提升中信银行对公业务综合融资能力。中信集团是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范围涵盖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个板块。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资源禀赋,中信银行发挥综合金融服务板块“融融”协同和四个实业板块“产融”协同优势。
中信银行通过打造“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形成低成本结算存款支撑体系,打造对公负债优势。(1)基建:构建多层级交易结算平台(天元司库、开薪易、企业网银),覆盖大中小及普适客群;建立四级梯度服务(AI机器人、人工客服、属地及总行团队),集约化运维解答客户问题。(2)产品:整合交易结算产品,形成财资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三大系列;升级上线“新资产池”、“收银通”等大单品。(3)场景:巩固汽车金融优势,向新能源、全产业链及综合经营延伸;拓展食品饮料、消费电子等10大行业,布局全场景解决方案,提升交易结算竞争力。
“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带来对公负债成本优势。2024年中信银行对公存款成本为1.77%,居同业领先水平。分存款类型来看,2024年公司活期存款占比34.37%,位居同业首位。活期存款主要来源于企业日常经营结算资金,占比高说明在对公客户交易结算场景中渗透深入,具有优异的对公客户基础。
2.3 金融市场业务稳健发展
金融市场业务价值贡献程度总体稳定。近五年金融市场业务营业收入占比维持在10%-15%,近五年金融市场业务税前利润占比除2023年短暂下滑外,均维持在30%左右。
2.4 数字化银行建设锻造科技底座
在“五个领先”之一的“领先的数字化银行”战略指引下,中信银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18年的35.8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09.4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0.47%,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17%提升至5.12%。
科技赋能打造多重优势。(1)业技数融合:深化敏捷转型,需求分析时长缩短15%,交付效率提升。管理数字化方面,数字驱动决策,智能治理助力70%亏损客户扭亏;经营数字化方面,智慧网银5.0、天元司库2.0等产品构建对公全生态服务,零售“一横”平台月均触客超3亿,金融市场自动化交易占比70%;运营数字化方面,流程改造效率提升100%,智能营销更加个性化;(2)领先技术路线:业务、技术、数据中台协同,容器化率90%,“湖仓一体”大数据底座支撑高效用数;(3)数据能力:中信大脑落地1600+场景,仓颉大模型赋能财富、风控等领域,“区块链+”覆盖普惠金融等核心业务。
03
财务分析:盈利能力赶超同业,资产质量相对较好
3.1 盈利能力赶超同业整体水平
中信银行ROE、ROA自2023年开始赶超股份行整体水平。从杜邦分析拆解来看,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改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接近负债成本)和“手续费净收入/平均资产”的持续改善贡献较为明显,前者主要得益于交易结算银行建设带来的活期存款优势以及“稳息差”经营主题下主动加强负债久期管理等,后者则得益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和传统对公收入使得手续费收入降幅相对较小。
3.2 收入利润增长略快于股份行整体水平
中信银行近两年的收入利润增长略快于股份行整体水平。得益于“稳息差”的经营主题,在资产增速与股份行整体水平接近甚至略低的情况下,中信银行的收入增速反而略高于股份行整体水平。再加上拨备贡献,其净利润增速高于股份行整体水平,这一点在2023年体现地更加明显。
3.3 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
从不良率走势来看,中信银行对公贷款的不良率持续下降,但零售贷款不良率近两年持续上升,这也与行业整体趋势一致。不过横向来看,中信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在股份行中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从不良生成率来看,中信银行也优于股份行整体水平。从拨备情况来看,中信银行拨备覆盖率也逐渐向股份行整体水平靠拢。
04
盈利预测
05
估值与投资建议
1、估值的风险
我们采取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方法计算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但该估值是建立在较多假设前提的基础上计算而来的,特别是对公司折现率的假设和永续增长率的假定,及其和可比公司的估值参数的选定,都加入了很多主观判断:(1)市场上投资者众多,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期限、资金成本、机会成本等均不一致,因此每名投资者可能会有其自身对折现率的取值,这可能导致市场对公司内在价值的一致判断跟我们所得到的结论不一致。为此我们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但敏感性分析未必能够全面反映所有投资者对折现率的取值;(2)我们对公司永续增长率的假设比较主观。我们对此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但真实情况有可能落在敏感性分析区间之外;(3)相对估值时可能未充分考虑市场整体估值波动的风险,即贝塔的变化。由于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很低,因此相对估值法还存在行业整体被低估,从而导致公司横向对比得到的估值亦被低估的风险。
2、盈利预测的风险。对公司未来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频繁,加上银行自身也会根据市场利率波动调整其资产负债的类别、期限等配置,更加剧了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二是对于不良贷款的认定和相应的拨备计提,银行自身主观调节空间较大,因此可能导致实际情况与我们假设情况差别较大。对于净息差可能存在的偏离,我们在前面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于资产质量可能存在的偏离,我们采取了谨慎的假设。
3、政策风险。公司所处行业受到严格的监管,且所从事的业务受到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影响很大。若未来行业监管、货币政策等发生较大调整,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影响。
4、财务风险。公司权益乘数较高,若财务管理不当,未来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
5、市场风险。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均为高风险业务,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宏观环境、利率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公司财务数据产生不利影响。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和歧义。提请订阅者参阅国信证券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