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6 20:44
转自:新华财经
七月以来,内蒙古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冰雹、病虫害等极端天气,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赤峰等地区农业生产与群众财产受损严重。面对汛情灾情,内蒙古保险行业闻“汛”而动、向“险”逆行,为北疆大地筑起坚实的保险防护网。
科技赋能让查勘定损“跑”在灾情前面
灾害突袭时,精准掌握损失是快速救援的前提。内蒙古保险业将科技作为抗灾“利器”,构建起“天地空”立体查勘网络,让数据多跑路、农户少跑腿。
安华农业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启动"空中测绘+地面核验"双轨模式,5个专项查勘小组携带无人机深入田间,7天完成全部受灾小麦查勘;在包头市,人保财险联动科技公司,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划定受灾范围,配合农牧专家实现温室大棚专项定损;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平安产险依托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田系统,对80万亩农田实现病虫害与灾情动态监控,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80%;在巴彦淖尔市,中原农险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10支应急查勘队伍昼夜作业,快速核定小麦、玉米等作物损失,为300万元理赔款发放奠定基础。
从空中航拍的高清影像到地面传感器的实时数据,从AI智能定损模型到“爱农宝”等线上工具,科技手段让查勘定损更精准、更高效,为后续理赔与救灾抢出关键时间。
极速理赔让“救命钱”直达受灾群众手中
“速度就是保障”,成为了内蒙古保险业在灾情中的共识。各保险机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以“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为原则,让理赔款成为灾后重建的“及时雨”。
在巴彦淖尔市,安华农险为乌拉特中旗温室大棚种植户开辟极速通道,40万元赔付资金第一时间直达账户,解决设施农业重建燃眉之急;人保财险针对当地麒麟西瓜种植户先行支付100万元预赔款,让瓜农无后顾之忧;在乌拉特前旗,中原农险跑出“赔付加速度”,率先支付60万元理赔款,预计300万元赔款月底前全部到位。中华财险已累计为223笔车险报案完成赔付,结案率达98.24%,用“快简暖”服务让群众安心。
从车险报案24小时内响应到农险预付赔款3天到账,从“7×24小时”在线报案通道到万元以下案件线上速办,内蒙古保险业用“理赔速度”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承诺。
防救结合从“灾后补偿”到“全程守护”
保险的价值不仅在“赔”,更在“防”。内蒙古保险业将“保防救赔”一体化落到实处,构建起“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恢复”的全链条防护网。
在灾前预警方面,人保财险累计发布大灾提示超23万条,对重点客户实现100%触达。中国人寿财险向近6万客户发送短信,提示积水路段绕行。平安产险提前7-10天预判病虫害风险,助力“虫口夺粮”。
在灾中救援阶段,人保财险在呼和浩特部署42台救援拖车,24小时待命驰援水淹车辆。中国大地保险联合修理厂为被困车辆提供免费拖车,优先安排维修。
在灾后恢复阶段,中原农险调拨4台植保无人机、30套水泵及防虫药品,投入35万元防灾物资。太保产险联合巴彦淖尔财政局捐赠30套抽水泵,指导农户排涝喷药。安华农险计划投入防灾减损专项资金,支持重灾区生产恢复。各机构农业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提供“一对一”复种技术指导,从补种秧苗到改种规划,全方位赋能灾后重建。
政企协同凝聚抗灾“合力”守护北疆粮仓
面对灾情,内蒙古保险业与地方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政府统筹+保险落地”的高效联动模式。
在巴彦淖尔临河区,安华农险与财政局、农科局统筹协调,同步推进查勘与农户安抚;太保产险联合巴彦淖尔农牧部门、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农作物抗病救治。在乌兰察布市,人保财险实施“一户一策”定损,配合政府转移受灾村民,让国家惠农政策通过保险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
从粮食主产区的农田到城市社区的农房,从温室大棚的抢修到滞销瓜果的认购,政企协同的“组合拳”让保险不仅是风险保障工具,更成为服务乡村振兴、守护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内蒙古保险业已处理各类灾害报案数千件,支付赔款超千万元。正如行业从业者所言:“保险的意义,就是在风雨中为群众撑起一把伞,在寒冬里递上一把火。”
接下来,内蒙古保险业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保险”创新模式,把抗灾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以更优服务、更快响应、更实举措,守护北疆大地的每一寸良田、每一户人家,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与社会稳定大局贡献保险力量。(内蒙古自治区保险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