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6 18:02
(来源:定制观察)
2024年以来,家居行业不断曝出管理层薪酬下调的消息:顾家家居总裁李东来从2023年280.3万元降至241.5万元;金牌家居总裁潘孝贞从2023年82.26万元降至61.6万元……而在2025 年,管理层降薪的案例不仅持续上演,甚至呈现出加剧的态势。
业绩承压下,管理层降薪,这一举动释放出怎样的信号?除了“共担”,更该关注什么?
作为建筑防水龙头企业,东方雨虹近几年营收情况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2023年调整经营思路后,扭转了营收下滑的局面,实现小幅增长。但2024年受下游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营收同比下降14.52%。
8月1日,东方雨虹发布2025上半年财报。其中,营业收入135.69亿元,同比减少10.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4亿元,同比减少40.16%。延续了之前的下滑态势,市场环境的持续影响使得公司业绩仍面临较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任职的董事长李卫国,其薪酬近年一直稳定在85万元;但2024 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降至46万元,较此前同期同比下降45.9%。另外,除董事长李卫国外,其他高管的薪酬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美克家居7月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亏损2.87亿元至3.15亿元。经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5700 万元到-8500万元。
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美克家居高管薪酬普遍下调。其中,原副总经理顾少军的薪酬降幅尤为明显。财报显示,其薪酬在2018年达到近年峰值83.10万元,此后逐年下降,2024年报酬降至36.80万元,累计降幅达55.72%,是高管中降幅最大的成员之一。而在今年7月份美克家居公告称,因个人原因,顾少军先生不再担任副总经理职务。
7月30日晚间,三雄极光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林岩在第六届任期内主动放弃税前108万元年薪,仅保留社保与公积金个人缴纳部分。
公开资料显示,三雄极光近年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营收20.78亿元,同比下降11.64%;净利润4808.69万元,同比下降76.53%。尤其今年一季度,业绩下滑态势加剧,营收3.34 亿元,同比下降15.82%;净利润亏损1531.34万元,同比降幅达207.88%。由此可见,公司业绩正面临持续恶化的压力。
林岩此举意在彰显与公司共克时艰的决心,同时助力企业优化成本。但值得一提的是,其聘任曾遭两位董事反对,理由是“公司治理及风控能力不足,薪酬与能力不匹配”。
作为专注于真空绝热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赛特新材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16%;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716.3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27%。
在公司增收不增利的背景下,赛特新材董事长汪坤明自愿放弃2025年度4月至12月的基本薪酬,公司其他董事及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管也集体降薪,降薪幅度为公司董事会核定的各高级管理人员基本薪酬的20%。
赛特新材方面表示,这一集体降薪举措,不仅彰显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旨在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推动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据火星人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火星人营业收入13.76亿元,同比降35.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5.12万元,同比降95.49%,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已连续三年下滑。
步入2025年一季度,业绩颓势进一步加剧:营业收入仅1.63亿元,同比降幅达53.3%;归母净利润亏损541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46.9%,净利润亏损幅度创下历史新高。
火星人董事长、总经理黄卫斌2024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156.19万元,较2023年同期的178万元,减少21.8万元。
富森美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下降6.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亿元,同比下滑14.39%。公司通过多维度策略稳定经营,同时管理层在业绩承压期主动选择降薪。
年报披露,董事长刘兵、副董事长刘云华、总经理刘义三人年薪从2023年的276万元降至272.4万元,各减薪3.6万元;董事会秘书张凤术薪酬降幅10万元。其中财务总监王鸿降薪幅度最大,其年薪从上年的206万元大幅缩减至112万元,降薪达94万元,降幅约45.6%。
家居行业受房地产市场下行、消费需求疲软、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面临营收下滑、利润压缩的压力。在此背景下,通过降薪来实现降本增效以穿越周期寒冬,往往成为必然选择。
与以往“一刀切”式的普遍降薪不同,这种聚焦管理层的降薪似乎更显针对性与合理性:一来管理层人数相对有限,降薪的影响范围可控;二来其薪酬水平通常较高,适度下调便能达成更显著的降本效果。但即便如此,此举仍可能带来潜在弊端,例如核心人才的流失风险。
归根结底,管理层降薪终究是“断臂求生”的权宜之举,而非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真正能支撑企业走得更远的,是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供应链升级等硬核实力——这些是“开源”的根基,而降薪只能实现短期“节流”。唯有结合长期战略、同步推进“开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