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6 15:19
今年以来,中国车企出海进程显著提速,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转向“制造本地化+技术输出+品牌深耕”的立体竞争模式。这一趋势背后既有国内产业链优势的驱动,也受到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在加速出海模式变革中,“本地化生产”为出海提供了强力支撑。
“新能源”引领出口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增速高达75.2%。这一增长态势在6月尤为突出:新能源汽车单月出口同比激增92%,占当月汽车出口量的41%。
比亚迪凭借新能源车型的全球热销,上半年海外销量超47万辆,同比增长132%,首次超越奇瑞成为自主品牌出口冠军。奇瑞则通过捷途品牌在中东市场的差异化表现,维持出口总量领先地位。
出口车型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出口表现各有千秋。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纯电动车的出口量为61.4万辆,同比增长34.6%;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出口量为33.4万辆,同比大增187.9%。插混和混动正逐渐替代纯电动,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增长点。
“本地化”加速落地
随着中国车企出海进程提速,出海模式也不断升级,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位于巴西卡马萨里市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首车下线,以65%的本地化率和20000个直接与间接就业岗位的承诺,诠释着中国智造从“产品输出”到“生态共建”的全球进阶逻辑。此外,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将于年底投产,规划生产12款新能源车型。
与此同时,小鹏与麦格纳合作在奥地利采用SKD模式生产,零部件关税降至10%以下;奇瑞通过西班牙工厂复兴本土品牌Ebro,实现“技术授权+本地化制造”的深度绑定。这种“柔性供应链”策略,使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合规成本降低40%以上。另外,东南亚成为重点布局区域。广汽埃安泰国工厂从申请到获批仅用4个月,是当地落地最快的保税工厂。
呈现“双轮驱动”
国内外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突破700万辆,到2030年接近1000万辆。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极,预计到2030年中国品牌在中东和非洲的市场份额将从10%提升至30%。
市场分布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中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贡献62%增量,欧洲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实现逆势增长,这种“新兴市场规模扩张+成熟市场技术渗透”的组合,正在改写全球汽车贸易格局。中国车企正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例如,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技术被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成为欧洲部分国家的采购标准。
中国车企出海已进入“2.0时代”,其核心特征是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和生态输出。凭借新能源技术优势、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快速的供应链响应能力,中国车企正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