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政策与资本共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与投资机遇

2025-08-05 19:03

一、政策驱动:国家级战略支持,地方配套落地

1.1 国家政策定调发展方向

在2023年10月的时候,国家的工信部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这一文件明确地提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那就是要在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工作。并且还进一步规划,在2027年要形成一个安全又可靠的产业链体系,这为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相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有了明确的奋斗路径。到了2024年1月,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各自的专项政策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这些专项政策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支持措施,例如提供数额相当可观的研发补贴,补贴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这对于那些正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这些城市还开放了丰富的测试场景,像一些特殊的工业环境、公共场所等都可以用来进行人形机器人的测试工作。另外,税收优惠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支持政策,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负担,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投身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浪潮之中。

1.2 重点地方政策对比

从地区来看,不同地方的政策有着各自独特的亮点。在上海,当地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要打造“人形机器人第一城”的宏伟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专门设立了规模高达100亿元的产业基金。在这个基金的支持下,上海已经孕育出了一些颇具实力的代表企业,像智元机器人和傅利叶智能等公司。而在深圳,这里的政策更侧重于实际的应用场景开放。深圳开放了诸如机场、医院等公共场景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测试工作,这种做法可以让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检验和提升。此外,深圳还对首台套采购进行补贴,这也促使了像优必选和乐聚机器人这样的企业在当地蓬勃发展。北京的政策则更加注重技术的融合与创新,积极推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发展,并且大力支持高校开展联合研发工作。小米和银河通用等企业在北京的政策环境下,也在不断地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二、资本热潮:科技巨头与一级市场同步加码

2.1 投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在2023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融资总额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超过了120亿元。与之前相比,这个数字同比增长了300%,这样的增长速度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度认可和期待。其中,单笔融资最高金额达到了10亿元,这一巨额融资被智元机器人所获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智元机器人在行业内的实力和潜力。而从投资方的类型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资本积极参与其中,他们看中的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与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以及未来的市场前景。财务资本方面,红杉、高瓴等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加入投资阵营,他们凭借专业的投资眼光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支持。还有像美团、字节这样的科技公司,他们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是出于对未来科技布局的战略考虑。

2.2 科技巨头布局路径

不同的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方向各有千秋。华为将目光聚焦在机器人与鸿蒙OS系统的结合上,特别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按照计划,华为将在2024年推出自己的首款协作机器人,这将是其在机器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腾讯则采取了投资与AI大模型赋能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将自家的“混元”大模型接入到机器人中,以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腾讯还参投了宇树科技、逐际动力等相关的机器人企业,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机器人领域的影响力。小米在仿生机器人方面不断进行迭代升级,其产品CyberOne正在朝着成本优化的方向努力。小米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2025年将仿生机器人的价格降至10万元级,这将有助于仿生机器人在市场上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三、技术进展:关键环节突破与成本下降

3.1 核心技术国产化率提升

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国产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在运动控制领域,像谐波减速器这样的关键部件,绿的谐波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不再依赖进口。力矩传感器方面,柯力传感也成功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实现了自主生产。在AI交互技术上,多模态大模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像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就极大地提升了人形机器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使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与人类进行交流互动。从成本角度来看,Optimus Gen - 2的成本大约为15万元,而国内的厂商正在努力降低成本,他们的目标是在2025年将成本降至10万元以下,这将大大降低人形机器人的使用门槛,促进其在更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3.2 国内外代表产品对比

在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代表产品中,各个产品都有其独特之处。特斯拉的Optimus产品全身自由度较高,并且能够将其FSD算法迁移过来使用,不过目前尚未实现量产,预计价格为2万美元。优必选的远征A1产品主要应用于双足行走和工业巡检等方面,其定价在20 - 30万元之间。达闼的Walker X产品则具备云端大脑的优势,主要服务于服务场景,但是其价格相对较高,达到50万元以上。

四、商业化前景:工业先行,服务场景潜力大

4.1 短期(1 - 3年):工业场景落地最快

在短期内,也就是1 - 3年的时间里,工业场景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最快的领域。在汽车制造行业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工人进行重复性劳动,例如焊接、搬运等工作。比亚迪已经开始试点人形机器人装配线,这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在物流仓储领域,京东和顺丰等企业正在测试分拣、装卸机器人,经过测试发现,使用这些机器人后效率提升了30%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提升幅度。

4.2 长期(5年以上):家庭服务与医疗爆发

从长期来看,5年以上的时间维度里,家庭服务和医疗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爆发的重要领域。在养老陪护方面,日本已经推广了PARO机器人,这是一种专门用于陪伴老年人的机器人。而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养老陪护机器人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在教育娱乐领域,儿童陪伴机器人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像科大讯飞的AI板等产品,其市场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这将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五、投资策略与重点标的

5.1 产业链投资逻辑

从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投资逻辑来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像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伺服电机方面,汇川技术也有着不错的表现。中游的本体制造企业同样具有投资价值,例如优必选已经在港股IPO,智元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标杆企业也值得投资者关注。下游的场景应用企业也不容忽视,像科大讯飞在AI交互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京东物流在仓储自动化方面的探索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5.2 风险提示

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充满了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需要投资者警惕。首先是技术风险,目前运动控制和AI泛化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如果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将会对整个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是政策风险,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伦理与安全监管可能会趋于严格,这可能会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最后是商业化风险,场景需求的释放可能会慢于预期,这将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速度。

结论

总体而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政策红利+资本助推+技术突破”这三重驱动的阶段。在接下来的2024 - 2025年期间,将是验证人形机器人量产能力的关键窗口期。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重点关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在场景落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本体企业,同时也要时刻警惕技术迭代不及预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