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意大利女博士来津“三顾茅庐”(图)

2025-08-06 05:06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一位金发碧眼的意大利姑娘,只身来到中国,只为寻找一位素未谋面的天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探寻一门中国非遗技艺。这看似电影情节般的故事,真实发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林身上。日前,记者跟随张春林一起到天津西站迎接第三次从北京来天津的意大利姑娘,听他们讲述这段跨越国界的艺术佳话。

  “三顾茅庐”来津探访天津玻璃画技艺

  “7月13日,我接到红桥分局西沽派出所民警电话,说有个外国姑娘找我,当时我吓了一跳。”张春林告诉记者。经过简单沟通,他才搞清楚,这位来自意大利的姑娘克服重重困难,漂洋过海来找他,是想了解中国玻璃画艺术。

  这位姑娘叫萝拉,是都灵大学世界史专业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从在博洛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就研究、关注中国玻璃画。此前她从网上看到一篇介绍张春林的文章后,试了很多办法都找不到他的联系方式,决定亲自来中国寻找。恰巧中国人民大学有个与意大利交流的暑期课程班,她就报名来到北京。6月28日到京后,萝拉一边学习一边打听,7月13日,她从北京南站到天津西站,向出租车司机表达找人诉求后,被送到公安红桥分局西沽派出所。在值班民警帮助下,最终通过红桥区文化和旅游局找到了张春林。

  “跨越半个地球来找我,听了她的讲述我很感动,也敬佩她好学、执着的精神。”张春林说,当时他在外地,无法赶回天津,只能约定一周后请她再来天津。

  7月19日,萝拉第二次来津,张春林去车站接她。在张春林的工作室,萝拉看到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张春林的父亲创作收藏的玻璃画作品,非常激动。“玻璃画最早源自西方,后来却在我们这里扎根。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中国玻璃画,是东西方文化艺术相互交流、影响的产物。”张春林说。

  萝拉告诉张春林,他是自己遇到的第一个会制作中国玻璃画的人。“这几年她查阅资料、拜访中国玻璃画的收藏家,为她的研究搜集资料,但一直没遇到会做玻璃画的人,这也是她想尽一切办法找我的原因。她希望通过我的介绍,了解玻璃画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张春林说。

  经过这次交流,萝拉对中国玻璃画有了更多了解。她告诉张春林,她要把了解到的天津玻璃画传承与发展的情况进行梳理,再根据研究需要写一份采访提纲请他解答。两人相约两周后再见面。

  8月2日,带着一堆问题的萝拉,顶着36摄氏度的高温第三次从北京来到天津。一下高铁,张春林就带着萝拉前往杨柳青镇的安家大院,欣赏一位天津收藏家的玻璃画作品。现场,从传统工笔花鸟的细腻线条,到山水画作的深远意境,再到仕女人物画在玻璃介质中的灵动,这些浸润了中国水墨写意、工笔的严谨以及民间艺术鲜活色彩的玻璃画作品,深深吸引了萝拉。她一边拍照记录,一边向张春林请教,还自制了与玻璃画有关的问卷,请工作人员帮忙填写。

  当天下午,一场四个多小时的有关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话,在张春林的工作室展开。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张春林自幼受家庭熏陶,六七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玻璃画绘制。初中毕业后进入天津市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跟着老师傅继续学习玻璃画技艺。五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间断天津玻璃画创作,并成为如今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染、蚀、磨三种技法,并能实现三种技法融合创作的匠人。从技艺的传承,到当年学习的情况,萝拉问得仔细,张春林答得认真。

  张春林还为萝拉演示天津玻璃画创作中“染”的过程。“与在纸上作画的最大不同,在玻璃上作画是反着画。如何让画在玻璃上附着并长时间保持,这里的用色技巧是父亲传授给我的。”说话之间,一朵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牡丹呈现在玻璃上。萝拉一边用手机记录下创作过程,一边惊叹张春林绘画技艺的高超。

  首次中国行收获满满

  玻璃制造技术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时期,后经罗马帝国传至意大利。在玻璃画史上,意大利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玻璃画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后,运用中国画技法创作的中国玻璃画大放异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玻璃画在百姓家很常见,一度成为婚嫁、开业时的首选礼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玻璃画在天津依然兴盛,一度成为中国外销画的重要支柱。而同时期欧洲的玻璃画行业却日渐衰落。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艺术史和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萝拉告诉记者,这就是她决定研究中国玻璃画的原因之一。

  萝拉介绍,她在博洛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德国汉诺威州立博物馆实习,参与组织了由一对德国夫妇收藏的中国玻璃画私人收藏展,首次接触到中国玻璃画。当时她就被深深吸引,开始了中国玻璃画研究之路。她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也与此主题相关。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她的研究方向依旧与中国玻璃画有关。

  此次中国之行,让她收获巨大。她到秦皇岛、青岛、南京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玻璃画;她在天津看到玻璃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实地考察,与传承人交流,深入了解了中国玻璃画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为她接下来的研究找到了可靠的素材与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中国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刚开始学习汉语,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最初决定来中国时,我心里是忐忑的。但我来到北京后发现中国人非常热情、友好,每当我遇到问题总会有人来帮我。这里的食物也非常好吃,我发现我已经爱上了这个国家。我今年是博士一年级,用于研究的时间还很充裕。中国玻璃画可挖掘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会多来中国寻找。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有趣的内容,我也要慢慢学习。”萝拉说。

  临行前,萝拉对张春林说:“我8月4日就要返回意大利,希望我们之间的交流不会停止。我特别感谢您为我的研究提供的帮助。后面我会把研究成果出版,把天津玻璃画介绍到欧洲,让更多人看到这项独具魅力的非遗。”

  张春林表示,今后会加强与萝拉的交流。“玻璃画是一项具有特殊性与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从早期意大利玻璃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到中国玻璃画与传统美术结合产生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非遗技艺不仅需要本土的保护与传承,也要有更多机会走上国际舞台。这不仅是对外展示中国文化,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一位意大利学子的执着与一位天津非遗人的坚守,让穿越时空的透明玻璃画板,映照着历史的倒影,折射出未来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