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官方频繁“调控”猪市,究竟释放啥信号?

2025-08-05 10:51

(来源:猪易通)

一、政策目标:反“内卷”与供需再平衡

破解“供强需弱”恶性循环

当前生猪产能过剩是核心矛盾,2025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仍高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绿色区间上限137。政策通过“三管齐下”精准去产能:

产能调减:要求头部企业主动削减母猪存栏(如牧原连续两季度调减5.4万头);

降重出栏:引导出栏体重从125公斤降至120公斤,相当于隐性减少5%猪肉供应;

打击二次育肥:禁止集团场向二育散户销售标猪,2025年上半年二育规模同比缩减40%。

目的:避免无序扩张导致价格崩盘,推动供需回归理性平衡。

终结投机性波动

二次育肥曾导致猪价“淡季冲高、旺季反跌”(如2024年7月猪价异常冲上20元/公斤),扰乱市场节奏。政策通过检疫隔离、调运限制等措施挤压二育空间,推动行业回归“自繁自养”健康模式。

二、产业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新时代

规模化与绿色升级加速

环保倒逼:广东、江苏等地停批新猪场,COD排放标准从400mg/L收紧至150mg/L,中小猪场治污成本激增(单场改造需50-100万元),2025年散养户存栏量同比降18%;

技术赋能: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PSY达32头vs行业平均20头)、种养结合(如“猪-沼-果”模式降本50%)构建竞争壁垒。

金融政策激活产业链

央行与农业部联合新政允许生猪活体抵押融资,配套活体确权、动态监管等制度,解决中小养殖户融资难题,激活万亿级沉睡资产。中大型猪场还可获得产业链债券、无还本续贷等支持,加速全产业链整合。

三、价格机制重塑:告别“过山车”,进入窄幅震荡

政策托底“稳价”机制成型

国家冻储肉调节频率增至每月2次,通过“低价收储、高价放储”平滑波动;

目标将猪价稳定在“七上八下”区间(7-8元/斤),避免极端涨跌。测算显示,若产能调减至3900万头,猪价可能回升11%-19%。

微利时代成本定生死

牧原等头部企业完全成本降至12.2元/公斤,而散户成本达14-16元/公斤。政策推动下,行业平均盈利空间收窄,不具备成本优势的主体将加速出清。

四、未来趋势:政策组合拳的长期影响

短期(1-2个月):去产能措施可能导致出栏增加,猪价承压震荡(预计维持在7-7.5元/斤);

中期(2025年底):产能优化叠加消费旺季,猪价或温和回升至8-8.5元/斤;

长期:行业集中度提升(CR10达35%,3年后或破45%),周期波动减弱,龙头企业主导市场。

总结:政策释放的核心信号

本轮调控本质是“反内卷”革命:通过精准去产能、打击投机、技术升级和金融赋能,推动生猪产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争”,最终构建“窄幅波动、稳价稳供”的新生态。对养殖主体而言,唯有降本增效、拥抱合规,方能穿越周期。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