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5 09:49
关键字:运价、航运、商品、贸易活力、供应链
导语:作为全球贸易的 “晴雨表”,美国航运市场现 “旺季不旺” 的反常景象。港口货运量下滑、海运价格下跌、关联行业承压等信号密集释放,凸显关税政策对贸易的抑制效应正持续发酵。航运这一 “先行指标”持续变化,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仍进行中。
7月下旬以来,美国港口的货运数据不佳。洛杉矶港 —— 美国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7月下旬日均抵港船数从66.8艘骤降至58.7艘,降幅显著;而外媒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港口入境集装箱数量已连续两个月下滑,6月更是出现2020年以来首次二季度负增长,直白地揭示出美国商品进口规模的收缩。
看一下中美航线的运价变化。本来6-10月属于传统海运旺季,截至7月下旬,美西航线运价从6月初的6000 美元 / FEU(40 英尺标准箱)跌至1700-1800美元,跌幅高达70%;美东航线从7000 美元/ FEU回落至3300-3800美元,跌幅超50%。
根据国内官媒消息,南京某货代美线负责人表示:“往年此时货量激增,今年旺季却货物寥寥、询价稀少。” 业内人士指出,美西航线价格已逼近船公司成本线,7月开始已有两家船公司缩减该航线运力,行业 “以价换量” 的模式已然开启。
关联行业连锁承压
贸易商出口意愿低,航运市场的寒意也体现出上下游产业境况。零售巨头首当其冲:宜家中国供应链占比达14.6%,沃尔玛为8.6%,进口成本波动叠加终端消费疲软,使其面临库存调整与利润压缩的双重压力。
美国本土产业同样受波及,德州的机电产业、加州的医疗设备出口已显现危机,两大州作为美国出口重镇,其困境与港口货运量下滑形成非良性循环。
除了海运处,航空业也出现较大变化。因第三季度每股预收益远低于分析师预期,7月美国航空股票价格一度下挫近10%,公司大幅下调2025年盈利预期,将全年每股收益从年初预测的1.7-2.7美元区间修正为亏损 0.2至盈利0.8美元。CEO罗伯特?伊索姆直言,国内消费疲软是核心诱因之一。无独有偶,达美航空、联合航空也同步下调预期,印证了内需萎缩对交通物流全链条的冲击。
关税政策的 “双刃剑” 效应
航运市场的持续遇冷,与美国关税政策的影响密不可分。短期来看,关税政策引发的 “抢运潮” 透支了后续需求。6月前,企业为规避8月加税预期集中备货,推高了阶段性航运数据;而当关税阶段性政策落地后,前期囤货逐渐消化,新增订单因成本顾虑陷入停滞,导致7月后市场 “旺季不旺”。
长期来看,高关税正抑制贸易活力。关税成本转嫁至终端商品,推高物价,削弱美国消费者购买力,进而减少进口需求 —— 洛杉矶港货运量下滑与沃尔玛等企业的经营压力形成相互验证。另一方面,贸易商出口意愿受挫,部分企业因美高关税环境压力下,也存在一定理性规避。
同时也折射出市场对未来的谨慎预期。航运价格逼近成本线,企业不得不以收缩规模应对需求萎缩,这一行为又将进一步削弱航运市场的流动性,形成 “需求下滑 — 价格下跌 — 运力收缩” 的闭环。
从洛杉矶港的船影稀疏到中美航线的运价跳水,美国航运市场变化不仅是季节波动,更是关税政策作用下贸易生态变化的直观写照。
对企业而言,应对策略已从 “被动适应关税” 转向 “主动重构供应链”。船公司缩减美西航线运力、零售企业调整采购来源、制造企业布局第三国产能,这些行为都在说明关税对贸易流向的调节作用仍在进行。
对全球贸易而言,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正加速区域化合作,东盟内部贸易、中欧班列等替代渠道的重要性上升,未来传统跨太平洋航运独具的作用或被稀释。航运这一 “先行指标”持续发生变化,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仍将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