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8月4日 | 投资故事汇:王传福的人才技术投资与长线战略实践

2025-08-04 18:30

(来源:湖南金融)

王传福的人才技术投

资与长线战略实践

王传福,这位从安徽农家走出的工程师,以250万元启动资金在深圳破旧车间创立比亚迪,用近三十年时间打造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他以“半自动化+人工”模式突破日本电池技术垄断;在2003年跨界收购秦川汽车,顶住经济压力,坚持“技术鱼池”战略,带领比亚迪实现技术突破。截至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连续三年蝉联新能源汽车冠军,营收突破7771亿元,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其垂直整合模式与半导体产业链布局成为行业标杆。

图片来源:环球网

图片来源:环球网

创新电池技术

重视人才与技术投资

1993年,王传福在深圳注意到二次充电电池市场的需求潜力。当时他虽有相关技术积累,但由于资金限制,无法直接引入国外的自动化生产模式,于是转向人才招募。1997年,在企业管理人员不足50人的情况下,王传福招聘了13名硕士和6名博士,硕博人才占比近50%,这在初创企业中并不常见。

在资金分配上,比亚迪创立初期将盈利优先投入研发:一方面引进材料分析、产品检测等研发设备,另一方面改造生产线,采用“半自动化+人工”模式控制成本,最终实现二次充电电池的质优价廉。这种对人才和技术的投入,成为其初创期的核心策略。

1997年,比亚迪已成长为年销售额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且连续三年保持100%增长率。同年亚洲金融风暴中,日系电池厂商出现亏损,比亚迪凭借此前积累的低成本优势获得市场机会,接到飞利浦、松下等国际企业的大额订单,三年内逐步在镍镉电池市场占据全球近40%的份额。

战略转型

长线投资开启新能源汽车征程

2003年前后,手机电池市场趋于饱和,而中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王传福判断行业趋势,决定以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进军汽车领域。这一长线投资决策引发外界质疑,比亚迪股价一度下跌50%,但他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和自身技术积累,坚持推进这一布局。

在香港上市获得融资后,比亚迪面临业务方向选择,王传福从技术适配性和行业潜力出发,最终锁定汽车领域。他认为,电动汽车及相关驱动电池有长期增长空间,且汽车产业对制造业具有带动作用,这一判断成为其长线投资的核心依据。

尽管当时新能源汽车尚未成为市场主流,王传福仍持续布局该领域:2003年启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后续陆续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技术等,2022年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并持续发布云辇、超级e平台等技术成果。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王传福以技术视角制定的长线战略逻辑——专注新能源路线,持续投入技术创新。正如他所说:“做选择容易,为选择拼尽全力仍无结果时还能坚持,才是真正的不容易。”

王传福用三十年发展历程呈现出一条实践逻辑:人才是技术的基础,长线投入是创新的支撑。初创期,他在厂房条件简陋的情况下,仍将半数资金用于招募硕博人才,逐步打破日企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发展中,他顶住收购秦川汽车后股价腰斩的压力,坚持在汽车领域布局,尽管初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投入期,但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为中国制造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整理自:中国经济网、环球网、国际在线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