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尚诚消金:股东协同难掩渠道依赖与盈利单一,资本补充压力成发展瓶颈

2025-08-04 06:18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尚诚消费金融的AAA评级反映了其股东资源的协同优势和风控能力的稳健性,但股东支持的可持续性、渠道成本的高企、盈利模式的单一化以及资本补充的局限性,构成了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

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诚消费金融”)作为一家由上海银行和携程旅游共同发起设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股东资源的深度协同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在2025年7月获得联合资信维持AAA主体信用等级的评级结果。这一评级结果反映了公司在股东支持、风控能力及融资成本方面的优势。然而,深入分析其经营数据和行业环境可以发现,尚诚消费金融在渠道依赖度、盈利模式单一性、资本补充压力以及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差距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短板。这些不足可能对其长期发展形成制约,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和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亟需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来突破瓶颈。

尚诚消费金融的股权结构高度分散,上海银行和携程旅游分别持股42.74%和42.18%,形成了金融与场景深度融合的差异化竞争力。这种复合型股东背景为公司提供了资金、场景流量和风控技术的协同支持。例如,2024年公司通过携程场景业务获取的贷款余额占比降至20.6%,但仍依托携程的6亿注册用户群体,形成了稳定的客群来源。同时,上海银行的授信额度达100亿元,未使用比例高达75%,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保障。

然而,这种股东资源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独立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3%,至16.73亿元,净利润虽增长6.1%至2.41亿元,但主要得益于拨备计提调整和费用控制,而非主营业务的显著提升。公司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97.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甚至为负值(-770万元),反映出盈利模式的单一性。在净息差收窄(从2023年的9.43%降至7.19%)的背景下,公司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显著增加,抗风险能力面临考验。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业务渠道过度依赖互联网平台。2024年,非股东方渠道获取的线上业务贷款余额占比达78.64%,而自有渠道贷款余额仅占0.76%。这种高度依赖第三方平台的获客模式,使得公司面临渠道议价权提升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2024年,公司获客引流费用占利息净收入的3.6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5%)。若未来头部平台(如蚂蚁、抖音)进一步收紧合作条款或提高分成比例,公司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此外,线下业务的审慎拓展(截至2024年末贷款余额占比仅0.76%)也表明,公司在区域市场布局和自主获客能力上仍显薄弱。

从资产端看,2024年末尚诚消费金融贷款余额达233.02亿元,同比增长15.8%,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至1.90%,拨备覆盖率达309.2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250%-280%)。公司通过小额分散的信贷投放策略(单笔贷款金额集中在1万元以下及3万元以上)和区域分散化(河南省贷款投放占比最高仅为7.65%)有效缓释了信用风险。同时,2024年核销不良贷款11亿元,力度同比提升,显示出较强的主动风险管理能力。

尽管如此,公司资产质量仍面临潜在压力。一方面,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保守,客群质量弱化可能引发未来不良率的上行风险。2024年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叠加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比重达98.94%,表明公司风险敞口透明度虽高,但风险暴露的集中度也需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公司贷款投放以信用类为主(担保贷款占比符合监管要求),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信用资质较弱的客户违约概率可能显著增加。2024年公司主动投放部分利率超过21.90%的贷款,占比达7.18%,虽然积累了一定的风险数据,但也可能在未来形成资产质量压力。

在负债端,尚诚消费金融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程度较高,市场融入资金占比达98.38%,融资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公司成功发行两笔金融债(15亿元和11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2.10%和1.95%,远低于同期消费金融行业债券平均利率(约3%-3.5%)。此外,公司授信机构达114家,未使用授信额度占总授信规模的65.45%,流动性比例231.53%,资产负债率89.44%,均优于行业标杆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公司短期流动性风险可控,但中长期资本补充压力逐渐显现。

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本充足率为12.7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5%,均高于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10.5%),但风险加权资产系数88.29%,较2023年提升2.82个百分点,反映出信贷业务规模扩张对资本消耗的加速。公司尚未向股东分红,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模式虽能维持当前资本充足水平,但若未来贷款增速回升,资本消耗将显著加快。2024年公司未分配利润为6.68亿元,若仅依赖内生资本补充,难以满足长期扩张需求。相比之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可通过上市母公司直接增资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尚诚消费金融在资本补充灵活性上处于劣势。

关联交易方面,尚诚消费金融的规模相对可控。2024年,公司向上海银行支付利息支出49,929,172.23元,较2023年下降16.7%,与携程旅游关联方的服务支出为192,736,156.48元,略有上升。这些交易均符合市场公允价值原则,未发现利益输送问题。然而,关联交易成本的高企仍是制约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2024年,公司与携程旅游的导流费用占利息净收入的3.61%,而行业头部企业(如招联消费金融)的渠道成本占比通常控制在2.5%以下。这种成本差异不仅影响利润率,也暴露出公司在渠道议价能力和自主获客技术上的不足。

尚诚消费金融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场景协同深度和数字化转型速度上。其他银行系消金公司(如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依托母行的庞大客户基础和金融科技能力,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场景覆盖和更高的运营效率。例如,招联消费金融已构建信用卡分期、汽车金融、装修贷款等多元化产品体系,而尚诚消费金融仍以旅游、装修等特定场景为主,业务扩展空间有限。2024年,公司贷款用途中旅游和装修占比仍占主导地位,其他领域渗透率较低,未能形成跨场景的协同效应。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尚诚消费金融虽已部署大数据风控模型和多维风控策略,但技术投入与头部企业相比仍有差距。2024年公司业务及管理费增长13.5%至3.05亿元,其中金融科技研发费用占比未明确披露,但行业领先企业(如微众银行联合贷款业务)通过自动化审批和智能风控技术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尚诚消费金融的线上贷款投放虽占99.24%,但线下渠道建设滞后(仅占0.76%),反映出其在客户触达和本地化服务上的短板。此外,公司与携程旅游的协同更多集中在数据共享和场景导流层面,尚未形成深度的技术融合(如基于用户行为的精准营销或动态定价)。

尚诚消费金融的发展路径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多重制约。一方面,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消费金融市场整体需求疲弱,2024年贷款规模增速放缓至15.8%,较2023年的31.5%明显下降。居民消费意愿保守(2024年CPI同比上涨0.8%)和旅游市场需求回落(携程场景业务投放及余额占比下降)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核心业务增长。另一方面,行业监管趋严进一步增加了运营成本。2024年以来,《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政策对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尚诚消费金融与微众银行的联合贷款占比2.33%)和客户信息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公司业务及管理费同比增长13.5%,合规成本上升可能侵蚀利润空间。

此外,行业竞争加剧也对尚诚消费金融构成威胁。2024年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3家,头部企业(如招联消费金融)通过规模化运营和多元化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尚诚消费金融的市场份额虽保持稳定,但若无法在产品创新和服务体验上实现突破,可能面临客户流失风险。例如,招联消费金融通过智能客服和自动化审批将客户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而尚诚消费金融的线上审批效率尚未披露具体数据,可能在用户体验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尚诚消费金融面临的首要障碍是渠道依赖度过高。当前线上业务过度依赖第三方平台(如蚂蚁、抖音),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2024年获客引流费用占利息净收入的3.61%。若未来平台议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利润空间可能被大幅压缩。此外,线下渠道建设滞后(截至2024年末占比0.76%)也限制了区域市场的渗透能力。公司需加快自有渠道(如APP、小程序)的投入,提升自主获客能力,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

其次,盈利能力的单一化问题亟待解决。公司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97.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负值(-770万元),非息收入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在净息差收窄(从2023年的9.43%降至7.19%)的背景下,公司需探索新的收入来源。例如,依托携程平台开发旅游分期、酒店预付金管理等增值服务,或通过数据价值挖掘(如消费行为分析模型)向第三方输出数据服务,以提升非息收入占比。此外,资产证券化(ABS)作为银行系公司的常用工具,尚诚消费金融尚未涉足,未来若通过打包优质贷款资产发行ABS,可优化资本占用,但需解决底层资产质量和投资者认可度问题。

最后,资本补充压力成为制约扩张的核心瓶颈。公司目前依赖利润留存补充资本(2024年未分配利润6.68亿元),但若贷款增速回升,资本消耗将显著加快。2024年公司风险加权资产系数88.29%,较2023年提升2.82个百分点,反映出信贷业务扩张对资本的消耗。相比之下,银行系公司可通过母行直接增资或发行次级债等方式灵活补充资本,尚诚消费金融则受限于股权结构分散和股东支持的不确定性(评级报告提及“若股权结构或股东支持力度发生重大变化,评级可能下调”),资本补充路径较为单一。公司亟须提前规划股权融资或可转债工具,以应对资本消耗加速的风险。

在消费金融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尚诚消费金融需在股东协同与自主创新能力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在政策红利与监管约束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结构性短板若未能及时突破,可能削弱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甚至影响评级的稳定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