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能建:多维护城河构筑增长引擎 股东增持与定增助力新能源及算力基建领航

2025-08-04 06:18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在能源革命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简称中国能建)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电力综合服务商,正以创新的业务模式和前瞻的战略布局,重塑传统能源基建企业的价值逻辑。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67亿元,同比增长7.6%;归母净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5%,在宏观经济承压的环境下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这一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其在新能源、传统能源及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布局,更得益于股东持续增持、定增融资的顺利推进,以及市值管理机制的优化,共同构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体系。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规划的核心参与者,中国能建长期深耕火电、特高压、核电等传统能源领域,凭借技术积累与工程经验,在行业市占率稳居首位。然而,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公司并未局限于既有优势,而是通过“新老能源一体化”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至2025年Q1期间,公司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0%,其中新能源工程订单占比提升至35%,标志着业务结构从传统基建向绿色能源的深度调整。

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中国能建的装机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并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5.2GW,同比增长60%,覆盖光伏、风电、储能等多元技术路线。其中,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作为公司氢能产业布局的标杆工程,预计年内投产后将形成氢气制备、储运、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这种“新能源+传统能源”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巩固了其在能源基建领域的龙头地位,也为未来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呈现指数级上升。中国能建凭借在能源电力领域的深厚积淀,率先切入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成为国内首批实现“投建营一体化”的企业。公司已在全国八大算力枢纽节点布局数据中心项目,通过“能源+算力”的耦合模式,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低碳的电力供应。例如,在贵州贵安新区,公司投资建设的“零碳”数据中心项目,采用光伏直供与储能系统,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万吨,成为绿色算力的典范。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能建通过战略收购完善算力产业链布局。2025年初,公司完成对某头部IDC服务商的并购,新增5000个标准机柜的运营能力,并同步引入AI算力调度算法,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这种“硬件投资+软件赋能”的双轮驱动策略,不仅增强了其在算力基建领域的竞争力,也为后续参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资本市场层面,中国能建的股价表现与股东信心形成良性互动。2024年以来,公司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累计投入超50亿元,持股比例提升至32.1%,彰显对长期价值的认可。与此同时,公司通过修订《市值管理办法》,推出中期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组合式工具,全年分红比例提高至30%,并首次实施中期分红,向投资者传递出稳健经营的信号。

定增融资的高效执行则成为公司资本运作的另一亮点。2025年3月,中国能建完成定向增发,募资总额达120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项目开发、储能技术攻关及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定增不仅获得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更因严格的资金用途监管和明确的业绩承诺,成为A股市场“募投-回报”闭环的标杆案例。数据显示,定增资金到位后,公司资产负债率从68%降至62%,财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后续投资提供了充足弹药。

中国能建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与资本运作层面,更源于其构建的“技术+资源+生态”三位一体护城河。在技术端,公司依托电规总院的科研平台,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3000项,其中柔性直流输电、智能电网调度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资源端,公司通过参股海外能源项目、签订长期电力采购协议(PPA),锁定优质资源储备。例如,在东南亚市场,公司持有的风电项目年均利用小时数达2200小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生态构建方面,中国能建通过“EPC+投资+运营”模式,打造了覆盖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以某海外大型光伏电站为例,公司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流程参与,最终实现项目IRR(内部收益率)达12%,较传统EPC模式提升4个百分点。这种全链条服务能力,使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主动。

展望未来,中国能建的增长动能将主要来自三大方向:一是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张。公司计划在2027年前新增并网容量30GW,其中海上风电和氢能项目将成为新增长极;二是算力基建的规模化落地。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公司有望在西部枢纽节点新增10万个机柜的建设需求;三是国际化战略的深化。公司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多个能源合作项目,未来五年海外营收占比目标提升至25%。

从估值维度看,当前中国能建的PE(市盈率)为8.5倍,显著低于行业均值12倍,且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仅为0.6,显示市场对其成长性的低估。基于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93亿、101亿和108亿元(CAGR 8.3%),叠加定增带来的业绩弹性,公司估值修复空间广阔。

中国能建的崛起,本质是传统能源基建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通过业绩的持续增长、股东的坚定支持、定增的高效推进,以及在新能源与算力基建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公司正在书写“中国智造”在全球能源变革中的新篇章。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家兼具行业属性与科技基因的企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力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