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2 12:09
(来源:遵义晚报)
2003年冬,遵义街头寒意深重。那年,还在遵义医科大学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张李,站在三甲医院ICU门外,眼睁睁看着病床上的父亲陷入长眠。那一刻,生命在疾病前的脆弱、家属面对医学知识的茫然,深深刺痛了他。“如果那时懂医,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父亲的病情。”——这个念头,成为他人生轨迹改变的原点。
父亲离世后,张李毅然放弃已就读的计算机专业,经过一年复读考入贵州医科大学临床专业。2010年毕业时,当很多同学涌向县级医院寻求编制与稳定,他却选择成为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届内科规培生。“编制能带来安稳,但真正的本领需要在更广阔的平台锤炼。”三年规培,他在急诊、ICU等核心科室深度轮转,系统整合内科知识,磨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2013年结业后,他毅然选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个离生死最近的地方,开始在呼吸科普通病区、重症支持室、呼吸ICU持续深耕。
初心不是口号,它烙印在每一次精准诊疗的较真之中。2015年,张李接诊了一位反复发热、肺部阴影的患者,常规检查始终无法明确病因。翻阅数十份文献,对比上千个病例,他大胆推测是罕见的韦格纳肉芽肿。为了验证判断,他力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崔德健教授会诊,最终确诊。“当患者家属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终于找到病因了’,我深刻体会到医生的价值,就是将‘未知’转化为‘生命可掌控的已知’。” 同年,他拿下了医院病历书写竞赛第一名,字迹工整,每一笔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2020年初,新冠疫情拉响警报。张李放下年夜饭的碗筷,成为科室首批冲进发热门诊的先锋。同年,他响应“万名医师下乡”号召,赴余庆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担任执行主任。在基层,他全心投入呼吸科学科建设。一位92岁的重症患者康复后,家属送来锦旗,锦旗上“医德高尚暖人心”七个字,被他拍成照片存在手机里。“在基层,医生不仅是治病的,更是赋予老百姓健康底气的力量。”张李说。
2022年,张李凭借过硬的临床实力,以不足10%的通过率,一次性通过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评聘。同年,他赴陆军第三军医大新桥医院进修。其间,他成功为一例间质性肺病患者实施高难度、高风险的4级手术“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术”,还为一例肺癌患者进行“电磁虚拟导航引导下的经支气管肺活检术”,并在重症监护室日夜守护一名心梗后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患者。历经44天的精密监护与调整方案、无数次唤醒刺激,当患者最终睁开双眼的那一刻,他在朋友圈写下肺腑之言:“个中艰辛,不必细说,那种喜悦,无法言表。”这段经历让他更坚定:医学绝非冰冷的技术,是饱含温度的坚守与等待。
仁怀地区急需精通呼吸高难度介入手术(3-4级)和重症救治的高级专科人才。2024年4月,贵州茅台医院向张李发出诚挚邀请。如今,张李已在贵州茅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履新,这片他深耕多年、志在奉献的领域。
2025年6月,一位罹患“重症肺炎(白肺)、呼吸衰竭、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高血糖高渗”的老年患者急诊入院。患者本身是中医从业者,对西医治疗存在顾虑,起初坚决拒绝进入重症抢救治疗。在张李充满耐心与共情的沟通后,患者最终同意接受西医抢救性治疗,经过呼吸团队的个体化、精细化诊治,并顺利康复出院,复查肺部情况明显改善。
2025年7月,一例晚期肺癌患者在上海胸科医院接受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后,肿瘤复发进展。家属出于关爱,要求避免有创活检和较大副作用的化疗药物。张李所在的呼吸团队个性化定制无创基因检测方案,明确了新的治疗靶点,并在争取到合理的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制定了仅需口服、副作用低的新型靶向药物治疗方案。接受该方案治疗仅半个月,焦急的家属提前复查胸部CT提示肿瘤明显缩小。家属感激地拉着张李的手说:“没想到茅台医院的呼吸科对肺癌的诊治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虽然来到了新的平台,但张李初心未变。在诊室的桌角,一本翻旧的《呼吸介入诊疗指南》静静躺着,扉页上写着:“让每一例接诊的患者获得最恰当的诊疗。”
从放弃计算机专业的那天起,这条从医路他走了20年。他说:“初心就像呼吸,平时不易察觉,但一刻也不能停息。我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能自由呼吸,安然生活。”
窗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那是无数人自由呼吸的热闹。他深知,这份喧嚣安稳的背后,总有人在最细微的气息变化间守望,如同提灯于深夜,只为不让任何一丝宝贵的呼吸,悄然熄灭。路还很长,守护,未曾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