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19: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研报虎)
2020年以后具身智能发展沿革
2020年伴随OpenAI发布ChatGPT3语言模型,具身智能开启智能化发展周期
2020年之前,人形机器人研发处于硬件驱动的技术积淀期,技术栈以运动控制算法优化与机械结构创新为核心。2020年OpenAI发布ChatGPT3语言模型,标志着智能化时代开启,具身智能(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进入快速发展周期。2020-2025年处于初级智能化阶段(产业成长期),技术与产业生态加速构建:2021年特斯拉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并于2022年发布Optimus,2022年小米布局并推出CyberOne,2023-2025年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科技企业,以及小鹏、比亚迪、华为等车企和智能化方案商密集入局,形成“科技+制造”双轮驱动的产业链雏形。这一阶段,具身智能依托AI大模型实现初步认知与复杂动作执行,在工业、商业场景开始替代简单人工任务,为产业规模化奠定基础。
ChatGPT3对具身智能产业链的核心带动体现在:其一,语言模型突破赋予具身智能“认知能力”,使其从机械执行迈向基于数据学习的自主操作,推动人形机器人从“硬件载体”升级为“智能体”;其二,技术热度吸引跨行业资本与企业入场,加速技术迭代(如自主学习算法、运动控制优化)与生态拓展(从科技企业到车企、智能化方案商的全产业链覆盖),形成“研发-生产-应用”闭环。2020-2025年的产业成长期,ChatGPT3引发的“智能革命”已构建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基本框架,为2026年后中级阶段(自我学习能力强化、场景替代深化)的发展筑牢根基。
投资建议
整机环节:整车厂商凭技术迁移与生态协同领跑
整车制造企业在具身智能赛道具备天然优势,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感知算法、决策系统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大幅降低研发门槛。例如,智能驾驶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车辆动力学控制算法可优化机器人运动精度,而规模化生产经验则能加速机器人量产落地。同时,车企资金储备雄厚,可支撑长周期研发投入,且自有工厂可作为封闭测试场景,实现“研发-测试-迭代”闭环。此外,“汽车+机器人”的生态协同能拓展应用边界,如工厂内机器人与智能产线联动、家庭场景中机器人与智能座舱互联。建议关注已发布产品或明确布局的整车厂商,如小鹏汽车、小米集团、理想汽车、比亚迪等。
总成环节:平台级Tier1凭规模化与绑定优势抢占先机
总成环节企业多为智能电动汽车核心Tier1供应商,凭借与头部整车厂的深度合作、规模化制造能力及技术复用优势,在机器人总成领域快速突围。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与整车厂长期绑定,可同步参与机器人研发,从设计阶段切入供应链,保障订单稳定性;二是汽车零部件量产经验可直接复用,如电机、控制器等产线改造后即可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降低制造成本;三是具备系统集成能力,能提供“执行器+传感器+控制器”一体化解决方案,适配多品牌需求。建议关注具备先发优势的总成厂商,如中鼎股份、银轮股份、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等。
丝杠、减速器环节:外资主导格局下,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丝杠与减速器是具身智能核心传动部件,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机器人运动性能。目前外资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占据主导,如德国企业的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达微米级,日本哈默纳科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占率超40%。但国产企业正加速追赶,通过设备自研、材料优化及工艺迭代缩小差距:丝杠领域,企业突破精密磨削技术,部分产品精度已接近国际水平;减速器领域,国产谐波减速器在传动效率、寿命等指标上逐步对标外资,且成本优势显著。政策支持与下游需求爆发将进一步推动国产替代。建议关注技术突破较快的国产企业,如贝斯特、双林股份、双环传动、福达股份、精锻科技等。
灵巧手环节:技术壁垒高筑,头部自研与供应商分化明显
灵巧手是具身智能实现精细操作的核心,技术壁垒极高,涉及高自由度控制、高精度力觉传感及轻量化设计等,其性能直接决定机器人任务覆盖范围。头部整机厂倾向于自研以构建差异化壁垒,通过整合机械结构、传感系统与控制算法,实现与机器人本体的深度协同。而第二梯队厂商及初创企业受限于研发能力,多依赖专业供应商,推动灵巧手细分赛道形成专业化分工。随着应用场景拓展,灵巧手将向更高自由度、更强环境适应性演进。建议关注头部自研厂商及技术领先的供应商,如优必选、兆威机电、浙江荣泰、祥鑫科技等。
风险提示
国内外政策波动预期风险。我们假定国内对电动智能汽车产业政策保持稳定,对自动驾驶、V2X、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鼓励趋势不变,海外对汽车及具身智能产业链出海短期相关壁垒温和。若相关政策超预期,则存在行业发展不达预期风险。
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风险。汽车属于耐用消费品,短期需求弹性大,若经济增速不及预期,或导致汽车市场整体增速不及预期;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更偏向于可选的消费电子,或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更大。
新技术迭代风险。当前无论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还是汽车、人形机器人硬件技术都处于迭代升级过程中,部分技术路径尚未收敛,当前领先的企业仍面临在未来未能及时跟进技术进化节奏,面临技术领先优势被颠覆的风险。
产业资本拥挤风险。具身智能产业链处于技术突破关键期,若科技发展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一级市场投融资过热与二级市场估值泡沫化,导致资本在技术路径未验证阶段过度集中,加剧行业资源错配,最终拖累产业链整体商业化进程。
上游原材料价格超预期风险。报告基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得出结论,但不排除价格存在大幅提升的可能性,这些将冲击相关企业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