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16:28
1 手机:创新下沉+新技术升级驱动手机光学市场规模稳增
1.1 复盘:手机光学技术创新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手机摄像头经历像素升级、后置摄像头数量提升、光学变焦范围提升等技术升 级,当前手机光学进入上一轮技术升级下沉及新一轮技术升级启动期。2010- 2016 年,手机光学升级围绕像素提升展开;2017-2019 年,后置摄像头数量从 一颗逐步提升至 2-3 颗,到 2020 年末,后置多摄渗透率达 78%,同时摄像头像 素提升等技术创新探索持续,2019 年华为首次尝试手机搭载潜望式摄像头; 2021-2023 年,手机总量需求疲软同时国内高端手机厂商受制裁导致安卓高端机 型需求下滑,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中端机型降低摄像头配置,手机摄像头行业经 历了 2-3 年的降规降配压力,安卓手机光学创新趋缓。2023 年底手机迎来换机 潮叠加苹果高端机型装载潜望式摄像头,在行业需求复苏叠加行业龙头手机光 学创新带动下,手机摄像头行业迎来新一轮光学创新周期,潜望式摄像头及 OIS 光学防抖技术在手机端渗透率快速提升。
1.2 手机影像技术不断升级,摄像头硬件创新持续突破
手机配置竞争转向光学质量创新,推动行业新增长。当前,智能手机多摄配置 已成基础标配,但镜头数量增加对用户体验的提升边际递减,高端手机市场的 竞争焦点已从镜头数量比拼,转向光学系统优化与功能创新。以苹果、华为等 头部品牌的旗舰机型为例,其摄像头硬件正经历显著迭代,超广角模组、潜望 式长焦镜头及新一代超广角镜头等创新技术相继落地,推动手机影像系统实现 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同时,旗舰手机通过多摄像头系统与计算摄影 的深度融合,配合大底传感器和先进算法,已具备媲美单反相机的全焦段覆盖 能力,在各焦段均能实现高画质,接近单反拍摄效果。随着潜望式长焦技术、 光学防抖(OIS)及可变光圈等前沿技术渗透率持续提升,手机光学赛道有望开 启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驱动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潜望式摄像头及 OIS 光学防抖模组生产技术成熟度提升带动成本下降,搭载机 型从高端向中端加速渗透。潜望式摄像头通过棱镜或反光镜来折射光线,从而 实现光学变焦,能在保持机身轻薄的同时实现更高焦距的拍摄。2019 年,华为 P30 Pro 首次搭载 5 倍光学变焦潜望式镜头,随后 OPPO Reno 10 倍变焦版进一 步提升变焦能力。2023 年,苹果推出的 iPhone 15 Pro Max 也首次采用了潜望式 长焦技术,其四重反射棱镜设计实现了 5 倍光学变焦,潜望式摄像头再次成为 行业光学技术升级焦点。随着技术成熟,这项专属于高端机型的技术下放至中 端市场,如小米 Civi 4 pro 就搭载了潜望式长焦镜头,售价仅需 2799 元。OIS 光学防抖模组是通过物理移动镜头或传感器来抵消设备抖动的硬件组件,从而 实现图像稳定。苹果 iPhone 15 Pro Max、华为 P60 Pro、三星 Galaxy S24 Ultra 等旗舰机型均将 OIS 作为核心配置,特别是在潜望式长焦镜头和大底传感器等 高端影像硬件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项技术正逐步向中端市场渗透,小米 Civi 4 pro、realme Q5 Pro 等机型也开始搭载 OIS 系统。
安卓机型已经实现可变光圈技术在高端旗舰机搭载,苹果有望入局加速普及。 可变光圈技术通过调节光圈的大小,可以改变景深,从而创造出不同的拍摄效 果:大光圈可以获得浅景深,使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小光圈能够确保呈现更 多画面细节。f/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画面会更亮;f/值越 大,光圈越小,光线进入量减少,画面则会变暗。早期三星等厂商尝试可变光 圈技术后未能实现大范围覆盖,因软件算法可替代其景深、画质优化功能,且 该结构会挤占手机光学空间、增加设计复杂度。随着手机图像传感器尺寸升级 至一英寸,手机成像质量大幅提升,可变光圈在手机上实际应用价值开始凸 显。例如一英寸的 CMOS 会使大光圈下的背景虚化更明显,此时就可以通过缩小 可变光圈来达到用户预期的虚化效果。当前华为等安卓机型已经开始率先应用 可变光圈技术,2025 年 6 月 26 日,苹果申请利用“超弹性膜”的可变光圈技术 相关专利,有望于 2026 年上机应用,引发行业加速跟进。
玻塑混合镜头优势显著,旗舰机型开始应用。玻塑混合镜头是通过将玻璃镜片 与塑料镜片结合制成的光学镜头。玻塑混合镜头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面:1)目前旗舰手机镜头多采用 7、8 片纯塑料镜片,虽镜片数量增加可提升 成像效果,但 7P、8P 塑料镜头因模组厚重、光学性能提升有限,已接近技术极 限。2)玻璃镜片可提高透光率、降低色散,实现更大光圈、更高解析力。3) 相比传统塑料镜头,玻塑混合镜头厚度可减少,适配手机轻薄化趋势,适合折 叠屏等紧凑机型。在市场应用方面,小米 MIX Fold 4 已采用 1G+6P(1 片玻璃 镜片+6 片塑料镜片)玻塑混合镜头方案,显著提升了折叠屏手机的拍摄性能。 2025 年 6 月,华为最新旗舰 Pura 80 系列更是在高端产品线中首次引入该技 术,其影像效果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光学变焦相较于数码变焦具备更清晰的成像效果,手机光学创新围绕长焦段、 多焦段光学变焦展开。当前变焦技术主要有三种:光学变焦、数码变焦和混合 变焦,其中成像效果最好的是光学变焦,混合变焦次之,数码变焦效果相对差 些。光学变焦凭借其显著优于数码变焦的成像品质(清晰度、细节保留度等), 始终是手机影像追求的核心方向。然而,传统的固定焦段光学镜头受限于手机 的轻薄设计,难以提供多焦段、特别是长焦段的无损覆盖,其变焦能力存在物 理瓶颈。为了克服这一限制,最大化利用光学变焦的优势并在实际体验中超越 数码变焦,手机厂商在光学变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手机实际的物理架构,实 现潜望式摄像头上机,当前持续开发连续光学变焦技术、一镜双目摄像头等新 技术。
围绕光学变焦技术创新,华为率先搭载一镜双目摄像头尝试单摄像头多焦段光 学变焦,同时各手机厂商储备连续变焦技术创新。一镜双目摄像头:华为在 Pura 80 Ultra 上推出创新影像技术,通过单一大底传感器结合可动棱镜结构, 实现两颗长焦镜头(3.7x 与 9.4x)共享同一 CMOS 传感器。其核心是在潜望式 模组内设置光路切换结构,使入射光线能智能分配至不同焦段的镜组,既节省 空间又提升多焦段画质一致性。以更紧凑的模组实现了双光学焦段的无损覆 盖,代表了手机多焦段影像的新方向。连续变焦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焦距在一 定范围内无级调节的成像技术,通过机械结构或光学设计的优化,让镜头在变 焦过程中从广角到长焦的焦段实现平滑过渡,而非依赖固定焦段的镜头切换, 从而带来更自然、连贯的变焦体验。索尼在 2022 年发布的索尼 Xperia 1 IV 实 现连续光学变焦,通过调整中间透镜位置覆盖等效 85mm-125mm 焦段(3.5x8x),技术原理接近传统单反变焦逻辑。
1.3 手机摄像头产业链各环节份额向第一梯队集中
摄像头模组约占手机 BOM 成本 15%-20%,摄像头中 CIS、光学镜头及模组组装为 重要成本构成。根据 counterpoint 披露的三星 Galaxy S23 BOM 拆解数据,手 机摄像头模组成本约占手机总 BOM 的 15%左右,据 TD Cowen 数据,高价格带机 型 iPhone 16 pro Max 中摄像头模组成本占比达 20%。摄像头中 CMOS 成本占比 最高约 50%,镜头成本占比约为 20%。
全球智能手机 CIS 市场呈现寡头垄断、国产突围的竞争格局。2024 年全球智能 手机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增长 2%,达到 44 亿颗,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需 求回暖。2024 年,索尼占据 23%的市场,凭借高端市场需求和工艺改进保持领 先,出货量同比小幅增长。格科微占据 23%的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 34%,得益 于成本优势和轻工厂模式,加速 5000 万像素传感器上市,扩大安卓中低端市场 份额。豪威科技占据 21%的市场,出货量增长 14%,主要受益于 50MP 传感器的 强劲表现,凭借高性价比进入华为、小米供应链。与此同时,SK 海力士计划 2025 年退出 CIS 市场,在国内国产替代的大浪潮下,以豪威、思特威、格科微 为代表的本土头部 CIS 厂商具备了多方面优势,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有望不断 提升国产厂商市场份额。
手机摄像头模组厂商加强产业链上游整合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抢占市场份 额。当前,手机镜头市场舜宇光学科技、大立光、瑞声科技旗下的辰瑞光学占 据主要市场份额,摄像头模组市场中舜宇光学科技、丘钛科技、欧菲光科技占 据主要市场份额。舜宇光学通过自产镜头(全球手机镜头市占率超 30%)和自研VCM 马达产品,实现“模组-马达-镜头”产业链一体化整合,发挥系统化定制能 力,降低组件冗余成本。丘钛科技通过投资收购上游企业,布局光学镜头和 VCM 马达研发,整合上游资源以提升产品的技术自主性。2025 年 3 月,丘钛科技在 新钜科技的持股比例提升至 41.8%;4 月,丘钛科技的控股股东丘钛投资收购 TDK 的微型驱动马达业务,通过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 依赖。2018 年,欧菲光收购了“富士胶片光电(天津)有限公司”,深入布局 光学镜头研制,增强垂直整合能力。瑞声科技通过旗下辰瑞光学聚焦 WLG 玻塑 混合镜头,实现 1G6P 高规格镜头的量产,保障上游核心材料供应,提升企业综 合竞争力。
2 智能影像设备:光学配置量价齐升,构筑产业链新增长极
2.1 摄像头模组是智能影像设备重要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