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17:50
今年上半年,一股带着“国字头”背景的储能新势力在全国各地悄然涌现,成为行业扩张浪潮中引人瞩目的力量。央企的密集布局,正深刻重塑着中国储能产业的竞争版图。
7月中旬,电力巨头华能国际在上海低调成立华能(上海)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注册资本50万元的新公司,由华能国际全资控股,其业务版图直指储能技术服务和集中式快充站等核心领域。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能建落子青海,青海青储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亮相,剑指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和储能系统开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化石能源的命脉多由央企国企掌控,它们的低碳转型,实则是中国整体能源转型成败的关键钥匙。”
1
巨头高筑技术壁垒
在央企国企之外,行业洗牌加速推进,头部民营企业正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不断垒高行业门槛。2025年,技术角力的焦点之一,便是储能系统的“心脏”——大容量电芯。巨头们正以此刷新着系统集成度的天花板。
6月初,宁德时代在上海技术日上重磅宣布,其历时三年研发的587Ah储能专用电芯实现量产交付。这款电芯以434Wh/L的超高能量密度、96.5%的初始循环效率,以及针刺、过充“零起火爆炸”的极致安全性能,宣告储能行业正式跨入“单舱集成6.25MWh”的新纪元。仅仅五日前,阳光电源则凭借搭载684Ah电芯的新一代储能系统,刷新了单体容量和能量密度的全球纪录,循环寿命更突破15000次大关。亿纬锂能(维权)和中创新航此前也相继亮出了628Ah和640Ah的“大电芯”王牌。
“大电芯”带来的效益是革命性的。 以宁德时代的587Ah电芯系统为例,相比之前的314Ah产品,电池模块数量锐减三分之一,系统零部件总数更是从3万个骤降到1.8万个,降幅高达40%,集成成本直降15%。
然而,技术升级的门槛正变得令人望而生畏。仅为了保证587Ah电芯的品质,宁德时代济宁基地的单体生产线投资就高达20亿元,缺陷率控制达到PPB级(十亿分之一),安全标准攀至7.5西格玛。这种量级的投入,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如同天堑。
市场集中度随之飙升。2025年一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同比激增150.62%,达到99.58GWh,但行业CR10(前十大企业市占率)已高达90.1%。中国企业更是包揽全球前五名,形成“一超多强”的稳固格局。
2
中小企业差异化与出海的荆棘路
面对央企和头部民企的双重挤压,中小储能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被迫在“夹缝”中寻找出路。部分企业将目光转向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或深耕特定应用场景,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在尚未被巨头完全垄断的314Ah电芯领域,一些中小企业正试图凭借差异化产品分得一杯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314Ah电芯在电力储能领域的渗透率仍在爬升,这为部分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生存窗口期。
但现实的残酷性远超想象。一位行业专家坦言:“当下,能在如此‘内卷’的市场中活下来,本身就已经看到了储能市场黎明的微光。”规模、技术、资金、渠道等重重壁垒,已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阻挡在主流市场之外。
出海,成为另一条充满荆棘的求生之路。2025年初,中国约7万至9万家储能相关企业中,有30%-40%尝试扬帆出海。然而,海外市场同样阴云密布:欧洲户储市场2024年装机量同比下滑26%;东南亚市场因低价倾销已沦为“红海”;欧美等地更对中国储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储能电池关税甚至从10.9%飙升至惊人的173%。
头部企业凭借雄厚实力加速海外产能布局(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纷纷在匈牙利、马来西亚建厂),但对于资金和资源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而言,海外扩张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几乎难以承受。
对于中小企业的困境,林伯强院长给出了相对乐观的视角:“央/国企此时入局,客观上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它们或收购濒临倒闭的企业,或与经营困难但有价值的储能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支撑。”这种“国家队进场托底”的效应,或许能为部分在细分领域具备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一次宝贵的“软着陆”机会。
业内专家将当前储能产业的发展阶段形象地比喻为“开荒期”——技术、产品、供应链、资本等资源仍存在大量错配与浪费。这种混乱终将被市场无形的手所矫正。
随着央企国企的深度介入,中国储能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发展”的关键转折。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全球储能电芯CR10已达90.1%,“一超多强”的格局日益稳固。
未来的中国储能产业版图,将由央企国家队、头部民企巨头,以及在特定细分领域构筑起坚固壁垒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共同描绘。这三股力量,将成为驱动中国储能走向全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关注我们:获取每日储能快讯,深度解读产业趋势。
活动预告
NEW
爆料及投稿|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女士:1916859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