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17:00
编辑 | 蓝血创作组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城市合伙人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2024年7月2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备受关注的商业秘密侵犯案作出判决:尊湃通讯创始人张琨因侵犯华为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其余13名前华为海思员工分别获刑2至4年不等。法院还裁定,没收尊湃通讯已被冻结的9965万元资金,上缴国库。这起案件历时四年,终于尘埃落定,却在业内掀起层层波澜。它不只是个案,更是科技自主创新时代的一个缩影,提醒我们审视原创技术的安全、技术人才的道德底线,以及资本逐利的边界。
01
事件的完整回顾
一切要追溯到2020年。那时,华为正处于美国制裁的漩涡中,海思半导体作为其核心技术支柱,肩负着芯片自主研发的重任。张琨,原华为海思员工,曾在Wi-Fi芯片领域深耕多年。2019年,他离开华为,创立尊湃通讯,迅速集结了多名华为旧部,声称要打造“国产Wi-Fi 6/7芯片”。
起初,这看起来像是正常的创业故事。但很快,华为察觉到不对劲:尊湃的产品开发速度异常迅猛,技术路径与华为的内部项目高度相似。2020年,华为向警方报案,指控张琨等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调查显示,张琨团队在离职前后,通过各种手段窃取了华为海思的Wi-Fi芯片核心技术,包括源代码、设计图纸和测试数据。这些秘密价值巨大,涉及华为在5G和Wi-Fi领域的关键创新。
案件曝光后,尊湃的融资链条也浮出水面。公司曾获得多家投资机构的青睐,包括知名风投,融资总额高达数亿元。讽刺的是,这些资金部分用于“加速”产品落地,却建立在窃密基础上。2020年底,警方介入,张琨等人被捕,尊湃的办公场所被查封。庭审过程中,检方出示了海量证据,包括聊天记录、文件备份和证人证言,证明窃密行为有组织、有预谋。
四年拉锯战中,案件几经波折。被告方辩称技术是“公开知识”或“个人经验”,但法院最终认定,这是典型的商业秘密侵犯。判决书强调,涉案技术并非泛泛的行业常识,而是华为独有的知识产权。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初,高通突然解散上海Wi-Fi 7研发团队,并销毁资料,这被外界联想为“避嫌”举动。同时,某手机品牌在华为Wi-Fi 7路由器上市前,就推出搭载高通芯片的低价产品,引发猜测:是否也有技术外流?这些巧合虽未被证实,但加剧了事件的戏剧性。
最终,7月29日的判决不仅是惩罚,更是宣示:科技窃密零容忍。这起案子从华为内部泄露,到创业公司野蛮生长,再到法庭铁锤,完整勾勒出一条“捷径”如何酿成悲剧的链条。
02
华为的“护城河”与中国的“技术长城”
此案最大的警示,在于对中国原创技术安全的拷问。
多年以来,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在西方严密的技术封锁下,筚路蓝缕,艰难地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技术“护城河”。这些技术不仅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筹码。Wi-Fi 7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未来万物互联时代的关键入口。
然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最先从内部被攻破。张琨等人作为华为曾经的核心骨干,本应是这条“护城河”的守护者,却亲手在上面挖开了缺口。
更令人深思的是判决书中未明说,却在业界掀起波澜的另一条线索:就在尊湃案发后不久,芯片巨头高通突然解散其上海的Wi-Fi 7研发团队,并“紧急销毁资料”。而在华为自家的Wi-Fi 7路由器上市前,某手机品牌已抢先数月,推出了搭载高通芯片的千元级产品。
这些时间上的巧合,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尊湃窃取的技术,是否已通过某种渠道流向了外部?这场内部的背叛,是否已演变成对整个国家技术安全的威胁?我们不得而知,但这足以让我们惊出一身冷汗。保护原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它关乎整个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法律的重锤,正是要守卫这道来之不易的“技术长城”。
03
捷径的诱惑,通往深渊的绝路
对于张琨这些技术精英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他们拥有顶尖的才华和光明的职业前景,却选择了一条饮鸩止渴的“捷径”。
他们或许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将已有的技术“复制”出来,再包装成自主创新,便能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这种心态,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极具传染性。它让一些技术人才产生了错觉:规则是可以被践踏的,智慧可以用在歪门邪道上,创新可以被“借鉴”所取代。
然而,这条捷径的终点,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冰冷的铁窗。尊湃的覆灭雄辩地证明:任何绕过艰苦研发、妄图通过窃取来实现弯道超车的行为,都是在沙滩上建高楼,看似迅速,实则一推就倒。真正的创新,源自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技术规律的敬畏。妄图走捷径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绝路。
04
嗜血的资本,终于听到了警钟
如果说张琨等人是这场罪案的主犯,那么那些一度疯狂追捧、奉上真金白银的投机资本,至少也是“从犯”。
在尊湃“火箭般”的崛起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投资机构对其核心技术来源提出过严肃的质疑。面对一个成立仅一年多就能拿出高技术壁垒产品的团队,他们看到的不是风险,而是“风口”;不是对知识产权的尽职调查,而是对“下一个华为”的狂热想象。
这种“唯快不破”的投资逻辑,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甚至纵容了技术窃取行为。资本的嗜血本性,让他们只关心故事是否动听,退出是否迅速,而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技术基石是否牢固、是否合法。当创始团队用偷来的技术编织出一个美丽的增长故事时,资本便迫不及待地加入这场盛宴,全然不顾这可能是技术的葬礼。
法院没收的近1亿元资金,正是对这些投机资本的一记闷棍。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号:通过投资犯罪行为获利,此路不通。资本应该成为创新者的伙伴,而不是盗窃者的帮凶。投资前的尽职调查,不应只是一纸报告,更应是对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的坚守。
05
结 语
尊湃案的尘埃落定,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开始。它以惨痛的代价,为中国科技行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压力测试和规则洗礼。它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之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对核心技术的守护,是国之大者;对人才的引导,需德法并重;对资本的规制,要利刃高悬。
这记警钟,为投机者而鸣,更为真正的攀登者清场。当潮水退去,我们才能看清,谁在裸泳,谁才是真正构筑中国科技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