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旅游热”下文旅企业陷“亏损潮”,创新盈利路在何方?

2025-08-01 20:00

(来源:中时财经)

作者:沈   阳

制图:乔寒云

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奇特景象。一方面,“五一”“端午”假期出游人数创新高;另一方面,近期,有近20个文旅上市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超过15家企业预计上半年将陷入亏损泥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桂林旅游通过催收5434万元历史欠款实现扭亏,祥源文旅新增莽山五指峰景区、丹霞山景区及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带来营业收入增加,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1.44%63.22%。在当前行业形势与消费环境下,文旅企业该如何创新突破,实现盈利?

01 “旅游热”下,文旅企业为何亏损?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亏损最大,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23亿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17.77%174.58%,主要原因是公司结转项目收入及毛利率同比下降。扣非净亏损23.5亿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99.10%149.94%。

云南旅游华天酒店盈新发展、珠兔集团上半年亏损金额均在亿元以上。其中,云南旅游扣非净亏损为1.05亿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07.92%206.94%。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云南旅游表示受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影响,板块营收及毛利率同比下滑;同时,传统旅游业务受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客单消费出现下降趋势,导致传统旅游业务收入出现下滑,进一步削弱了盈利能力。

而盈利的企业包括大连圣亚西域旅游、祥源文旅等,其中,大连圣亚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5.08万22.61万元,同比减少97.54%98.36%。西域旅游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8501100万元,同比下降63.19%70.78%。

值得注意的是,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上半年,假日消费拉动作用增强。“春节”“五一”“端午”这三个节日的外出人数创新高。另外,相关的文体休闲、交通出行服务消费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上半年“旅游热”下,为何多家文旅企业会出现亏损?

对此,国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牛家儒向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分析称:“近年来,大众旅游消费模式的调整和变化,旅游消费支出更偏向品质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大众旅游消费也趋于理性和谨慎,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全国游客人均消费支出为574.11元,较2019年下降4.8%。”

02 大热景区企业亏损,凸显场景打造短板

除了上述企业,像长白山、张家界、大唐不夜城等大热景区背后的企业上半年也在亏损。其中,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预计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158258万元,扣非净亏损为175275万元;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0003600万元。

手握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多个西安文化旅游IP的曲江文旅上半年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为13001690万元,扣非净亏损为69007290万元。

就亏损的原因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联系了曲江文旅方面,截发稿,对方暂未作出具体回复。

在业绩预告中,谈及预亏的主要原因,曲江文旅称,2025 年上半年,公司积极推动落实产品和市场增长计划,产品和市场增长幅度低于固定成本压减幅度。

实际上,当前,大多文旅上市公司可分为轻资产与重资产两种模式,而曲江文旅就是轻资产模式。牛家儒称,轻资产模式主要是以“服务驱动”为核心,服务形式和内容根据大众消费需求而定,最终实现品牌影响力提升和服务价值变现,不过,也面临服务的文化内涵不足、创新不够、场景打造不够等问题。

“曲江文旅的业表现再次说明传统文旅企业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和‘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场景消费’正在逐步取代‘景点消费’。IP流量从‘打卡经济’转向‘留量经济’,文旅企业需要用心打造高品质的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模式、业态和产品,要更具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牛家儒谈道。

03 文旅企业如何创新盈利模式?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规模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54%,2028年将达到105.4亿人次,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71%,2028年将达到10.20万亿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国内旅游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文旅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创新盈利模式?

对此,牛家儒建议,文旅企业一是要增加优质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供给,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创意设计等措施,推出一批品质化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打造消费新场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模式、业态和产品,为游客提供消费“情绪价值”,实现“情绪溢价”。

此外,“文旅+”模式正在成为各大文旅企业的新发力点。据迈点研究院数据,2025年15月,文旅集团战略合作频繁,县域政府合作占28%,文旅数字科技占22%,国际合作占15%,文旅+金融占13%,文旅+教育占12%,其他占10%。

大公国际研报称,当前文旅产业正突破传统边界,形成文旅+百业的跨界融合生态,这一趋势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促使文旅产业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文旅产业能够更深入地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