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11:43
中宏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韩鹏飞)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苏经济开发区的零碳产业园内,氢能源卡车往来穿梭,部分车型优化后达到8分钟快速加氢,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尾气排放仅是纯净水——这幅“零碳运输”图景,正是园区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
该园区构建起了“风光氢储车”全链条绿色能源体系:110KV新能源变电站保障绿电100%就地消纳,电锅炉供应生产蒸汽,工业余能利用率超70%;80%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与储能,另外20%的能源通过电网回购绿电。智慧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绿电占比91.3%,累计减排碳327万吨,每万元产值能耗仅0.12吨标煤。
从传统能源基地到零碳产业标杆,鄂尔多斯的实践,正解码着中国制造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路径,也成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鲜活样本。
绿色与发展的协同统一
“零碳园区的核心是在‘双碳’战略引领下,通过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及管理模式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的高质量融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生态与环境经济学系主任马本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系统部署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8个方面重点任务。
本网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到,“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零碳园区建设为何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马本分析,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零碳园区在发展理念、能源结构、产业效率、管理模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日发布的《通知》,其中就提出,“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支持园区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
以北京西城区天宁寺一号零碳园区为例,其由传统热电厂转型升级而来:通过采购绿电、发展光伏等调整能源结构,从单一热电供应拓展为集科技研发、创意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实现了能源低碳化、产业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的协同。
试点先行,支撑全局转型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零碳排放的综合保税区,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以“试点先行”的实践,为我国外向型园区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标杆。该园区通过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闲置的仓库屋顶空间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园区内绿色光伏铺设总面积约6.1万平方米,占仓储面积的88%。
在绿色能源利用上,该园区走出了一条“自给自足还能创收”的特色路径。园区内光伏全年发电977万千瓦时,年自用电仅351万千瓦时,余电上网超60%。
马本指出,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其核心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零碳园区能覆盖“新老产业”转型需求,既聚焦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更关注传统高耗能产业的低碳改造,例如通过风电、光伏加储能的多能互补模式,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推动传统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其“以点带面”的试点价值显著,2025年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明确要求“各地区推荐园区数量不超过2个”,且优先支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含新兴产业园区),正是希望通过试点探索先进技术、管理模式与产业升级路径,像储能等尚未完全商业化的技术,可借助园区示范加速迭代和成本下降。
对企业而言,零碳园区的价值体现在成本节约与盈利模式创新。规模化绿电部署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碳交易市场则让低排放企业可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利,碳核算能力强的企业还能通过优化碳资产管理提升利润。同时,储能、碳捕集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正催生新的绿色产业业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推动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园区的绿色需求会向上游传导,例如若园区内电动车企业要求动力电池生产使用绿电,将倒逼电池厂商转型低碳生产;园区对绿电的大规模采购,也将推动区域电力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绿色金融与基础能力建设并重
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的屋顶上,分布式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发电量与储能系统协同运作,为园区自主中和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支撑。剩余排放量则通过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完成抵消,使其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物流园区。
在基础能力建设层面,该产业园区通过多重举措持续提升运营能效:完善节能管理制度,优化分拣与运输流程;采用分布式空调精准满足局部供暖需求,减少能源浪费;引入新能源特种设备及充电终端,提高电气化水平。该产业园区在用能方面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零碳园区建设中“绿色金融与基础能力建设并重”的发展路径。
马本表示,《通知》为零碳园区提供了多维度保障,核心亮点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绿色金融支持为符合条件的园区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采纳低碳技术的资金门槛,助力技术示范与规模化应用;其二,强化碳核算基础能力建设,要求园区依托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确保核算准确性,为碳交易和考核评估筑牢数据根基;其三,推动差异化试点布局,鼓励各地结合产业特色申报,兼顾西北可再生能源基地(侧重能源结构转型)与沿海传统产业园区(侧重升级路径),确保试点覆盖性与可复制性。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马本表示,随着零碳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传统高耗能产业通过试点探索出能源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的成熟路径,单位产品碳排放大幅下降;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帮助产业园区降本增效,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零碳园区的技术集成与产业链重塑,将强化我国在电动车、光伏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形成低碳竞争力,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