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07:32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摘要
1、量子计算:产业迎关键拐点,从实验室研发向专用量子计算机应用过渡
随着量子纠错技术的持续优化和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量子计算有望迎来规模化应用的黄金期。市场规模看,2024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突破50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CAGR达87.6%,约40%的量子计算企业有望在2025年实现25%以上的营收增长;技术层面看,量子计算核心技术指标持续提升,量子比特数量已达千比特级,门保真度突破99%,相干时间延长至毫秒级,超导路线凭借可扩展性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化潜力有望率先释放;应用层面看,D-WAVE等企业在金融建模、药物研发等细分领域已实现商业化突破,金融、能源、物流领域或将成为量子计算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潜在市场价值可能超两千亿美元。
2、行业龙头:D-WAVE开启产品迭代与商业模式升维新周期,25Q1业绩亮眼
Advantage系列量子计算机成为D-WAVE新增长极,公司最新业绩表现进一步验证了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前景。作为全球首家量子计算机商业供应商,D-WAVE通过六代产品迭代形成技术领先优势,逐步成长为量子计算领域领军企业。业务布局方面,公司以量子退火系统Advantage和量子云服务Leap 为核心,是业内少数实现规模化商用且具备实际收入能力的量子计算企业。财务表现方面,受益于首台Advantage量子计算系统的销售贡献,公司2025Q1营收同比增长509%至1500万美元,毛利率提升至92.5%,亏损大幅收窄,开始展现出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公司在手及潜在的量子计算系统订单也有望陆续落地。随着量子计算从科研工具加速向生产力工具转化,D-WAVE或成为全球量子产业的核心受益者。
3、核心竞争力:量子退火算法+生态型优势云服务+高性能专用量子计算机
D-WAVE已在量子计算领域构建了涵盖优化算法、云服务平台和硬件系统的全栈式技术体系,基于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持续提升,配合算法优化和应用生态的协同发展,公司有望在未来持续巩固其市场优势地位。1)量子算法:量子退火算法作为D-WAVE采用的成熟解决方案,对环境噪声敏感度相对较低,可以借助量子隧穿效应高效规避局部最优解,在物流、金融等领域的优化问题中展现独特价值;2)云服务平台:Leap 量子云服务平台集成量子计算资源和混合求解器,支持百万级变量的复杂问题处理,具备可用性强、安全性高、兼容性好等多重优势,成为企业客户探索量子优势的重要工具;3)量子计算机:Advantage系列专用量子计算机实现量产突破,凭借迭代升级的硬件性能,在特定优化任务中展现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潜力,虽为专用架构无法执行通用量子计算任务,但在离散优化问题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可以更快满足客户量子计算资源本地化部署诉求。
量子计算产业已步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产业链生态有望全面受益。随着量子比特稳定性、系统可扩展性和纠错能力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专用量子计算领域已显现明确的商业化前景,量子计算产业有望加速发展。建议重点布局两大核心赛道:1)量子计算上游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机遇,特别是稀释制冷机等核心关键设备;2)已建立成熟商业化模式的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且业绩持续兑现的优质公司。
风险提示
1)技术进展不及预期;2)技术路线竞争加剧;3)行业监管存在不确定性。
+
目录
一、量子计算: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加速,关键转折期将近
1.1、量子计算发展背景与基本原理
1.2、市场空间广阔,远期规模超千亿美元
1.3、技术端:持续迭代升级,超导技术路线占据主导
1.4、应用端:多领域商业探索并进,规模化应用可期
二、D-WAVE:全球首家量子计算机商业供应商
2.1、历史沿革:量子计算商业化先驱,特色产品持续迭代
2.2、股权架构:机构投资者主导,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
2.3、高管团队:兼具科技企业运营经验与量子物理研发背景
2.4、公司业务:全栈量子解决方案,硬件与云服务驱动成长
2.5、财务概况:营收与利润双突破,现金流大幅改善
三、拆分D-WAVE的“工具箱”
3.1、算法—量子退火是较成熟的专用量子计算解决方案
3.2、软件与服务——Leap 量子云服务升级助力抢占量子计算先机
3.3、硬件—Advantage系列量子计算机成为公司增长新引擎
3.4、前瞻布局—“双轨并行”的量子计算发展战略
四、投资建议
五、风险提示
正文
一、量子计算: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程加速,关键转折期将近
1.1、量子计算发展背景与基本原理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执行计算的计算机,相较于传统计算机,它能够显著提升特定问题的运算速度。与传统计算机使用的经典比特(0和1)不同,量子计算机采用量子比特(Qubit)作为基本单元。量子比特具有叠加态特性(可同时处于0和1的状态)和量子纠缠特性(量子间具备较强关联性),这些特性使量子计算机能够并行处理海量信息,尤其是NP问题、密码破解、材料分子模拟等传统计算难以高效完成的任务,量子计算机可以展现出超越传统计算的显著优势,指数级提升运算效率。
量子处理器(QPU)可承担GPU的部分计算任务,GPU+QPU混合计算是未来趋势。QPU对于蛋白结构分析、大数分解等特定任务具有强大处理能力,在复杂优化、量子增强型AI等领域可发挥独特优势,能处理一些GPU难以高效应对的计算任务。但量子计算并不能完全替代经典计算,一般通过与传统计算架构(GPU、CPU)结合进行混合计算,以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例如,在处理量子化学模拟问题时,GPU可以先对分子结构等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然后将相关的量子计算任务分配给QPU,最后再将QPU的计算结果进行整合和后处理,从而实现高效的混合计算。
量子计算机通过量子比特的叠加和纠缠特性进行并行计算,利用量子门操作推动量子态演化,最终通过量子测量获取计算结果。以IBM超导量子计算机为例,其主要由量子芯片、稀释制冷机、测控系统三大核心部件构成,用户通过云端将量子计算任务提交至经典计算机,后者将问题分解为可执行的量子指令序列并传输至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测控系统通过微波电子设备将数字指令转换为精确调制的控制脉冲与测量脉冲,其频率匹配超导量子比特能级间距。这些脉冲通过i/O线缆传输,经过多级低温衰减和滤波以抑制噪声,最终到达稀释制冷机内的量子处理器。控制脉冲首先作用于基于约瑟夫森结超导电路构建的量子比特,通过电容耦合或谐振腔实现单比特门和双比特门操作;随后测量脉冲通过读出谐振器与量子比特相互作用,其反射信号因量子比特状态不同而产生相应频率或相位偏移,而后经隔离器和放大器传递至室温段。经典计算机对采集信号进行解调、积分和阈值判别,并通过统计多次测量计算量子态概率分布,将最终结果经云端返回用户,同时系统可能根据输出反馈调整振幅、时长等脉冲参数以优化门保真度或测量效率。整个流程依赖低温环境维持量子相干性、微波硬件实现高精度操控,以及经典-量子混合架构的实时协同。
1.2、市场空间广阔,远期规模超千亿美元
量子计算有望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专用量子计算机的商业价值或将率先释放。随着量子纠错技术和量子算法的持续优化,量子计算产业正迎来关键转折,开始从基础研发阶段向专用量子计算机应用阶段过渡。根据光子盒数据,2024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规模已突破50亿美元,预计在2024至2030年间将以87.64%的年均增长率(CAGR)保持高速增长。随着专用量子计算机在金融建模、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性能优势逐步显现,量子计算将完成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式发展,2027年市场规模或将突破110亿美元。此后,在专用量子计算机的深度应用和通用量子计算机技术突破的双重推动下,全球量子计算产业有望在2030年后正式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届时产业规模有望达千亿美元。
量子计算产业头部效应显著,行业营收有望开启上升通道。在所统计的全球513家量子计算企业中,2024全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数量占比为4.9%,小于50万美元的企业占比42.7%,由于行业尚处于发展前期,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并持续扩大领先地位。随着量子硬件部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预计2025年约60%的量子计算企业将实现10%以上的营收增长,有望形成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3、技术端:持续迭代升级,超导技术路线占据主导
量子计算技术近年来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核心技术指标持续提升。在硬件性能方面,量子比特数量已从早期的几个量子比特发展到如今百量子比特级别,部分实验性系统甚至突破千量子比特大关。量子门保真度作为衡量运算精度的关键指标,在超导主流技术路线上已突破99%的门槛,部分实验室环境下的特定量子门操作甚至达到99.9%的极高精度。同时,量子相干时间也获得显著延长,从最初的微秒级提升至如今的毫秒级,为复杂量子算法的实现提供了更长的运算时间窗口。目前,不同技术路线在这些指标上各具优势,如超导量子计算在比特扩展性方面表现突出,离子阱系统则在保真度和相干时间方面保持领先。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为量子计算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超导技术路线凭借其在量子比特数量和量子纠错能力方面的相对领先地位,商业化潜力率先释放。超导量子计算技术路线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量子比特的可扩展性方面,目前国际领先的超导量子处理器已实现千比特量级的集成规模,这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了必要的计算资源。在量子纠错能力上,超导系统得益于相对成熟的微波控制技术和可扩展的二维架构设计,使得表面码等量子纠错方案得以有效实施,逻辑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得到显著延长。随着稀释制冷机等关键设备的不断改进,以及量子纠错技术的持续突破,该技术路线正展现出越来越明确的商业化前景。基于这些技术优势,以IBM、Google、D-WAVE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纷纷布局超导量子计算,IBM、Google等公司聚焦通用量子计算与纠错,D-WAVE在专用量子退火领域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1.4、应用端:多领域商业探索并进,规模化应用可期
量子计算进入行业应用探索阶段,金融、能源材料和制药医疗行业的应用价值较高。目前量子计算处于从前沿研究向应用落地突破的关键阶段,下游应用空间广泛,应用路径主要包括量子模拟、组合优化和线性代数求解,可以在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药物筛选、药物分子设计等实际问题上展现出远超经典计算机的性能。根据预测,2025-2030年,量子计算经济价值将率先在金融服务、化工、制药行业显现;到2035年,金融、能源、物流领域将成为量子计算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潜在市场价值均超两千亿美元。
量子计算商业化潜力开始显现,未来有望随技术突破和生态完善实现规模化应用。由于量子计算技术尚处发展初期,硬件性能未达实用化门槛且应用场景适配成本较高,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技术研发或小范围试点阶段,能将量子计算技术转化为成熟商业产品并实现规模化营收的案例屈指可数,但仍有部分企业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IBM 、Rigetti、D-WAVE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案例,已初步验证了量子计算在金融风险建模、材料设计等领域的实用价值。未来,随着产业链生态的完善、量子硬件性能提升以及应用成本的降低,量子计算或将在更多关键领域释放巨大潜力。
二、D-WAVE:全球首家量子计算机商业供应商
2.1、历史沿革:量子计算商业化先驱,特色产品持续迭代
D-WAVE历经二十余年发展,逐步成长为量子计算领域领军企业,推动量子计算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商业应用。D-WAVE成立于1999年,公司名称源于其早期使用D型波超导体的量子比特设计。随后D-WAVE做出关键决策,全力投入量子退火技术的研发,旨在通过量子计算实现实际商业价值。2011年,公司推出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D-WAVE One(128量子比特),利用量子退火算法解决优化问题,并出售给美国航天航空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用于寻找飞行控制系统的程序瑕疵。此后,D-WAVE不断迭代产品,2013年发布D-WAVE Two(512量子比特),2015年推出D-WAVE 2X(超过1000量子比特),2017年推出D-WAVE 2000Q(2048量子比特)。2022年,D-WAVE与DPCM Capital完成合并,公司更名为D-WAVE Quantum Inc,并完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QBTS),进一步强化其作为唯一实现规模化商用的量子计算企业的地位。2025年,公司第六代退火系统Advantage2上市,性能再度显著提升。
2.2、股权架构:机构投资者主导,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
D-WAVE上市后股权结构分散,机构投资者为主要股东。截至目前,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29.36%,其中黑石集团持股7.68%,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全球头部对冲基金D.E. Shaw持股4.51%,为第二大股东。其他主要机构股东还包括先锋领航、Susquehanna、瑞银集团等。黑石等金融机构的入股,不仅为 D-WAVE 带来了资金,还凭借其丰富的金融市场经验和广泛的行业资源,为公司在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等方面提供支持,有助于 D-WAVE 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发展。这种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平衡不同利益诉求,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2.3、高管团队:兼具科技企业运营经验与量子物理研发背景
运营与技术相互平衡,共同推动技术落地与市场扩张。D-WAVE的高管团队以首席执行官Alan Baratz和首席开发官Trevor Lanting为首,前者主要负责销售、营销等部门,主导公司从研发向商业化转型;后者则主要负责量子研究、云服务等部门。这种高管组织结构确保了公司在财务稳健性和技术创新性之间的平衡,为D-WAVE在未来量子时代的转型和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公司业务:全栈量子解决方案,硬件与云服务驱动成长
D-WAVE凭借其技术领先性、商业化进展及客户应用规模,已成为量子计算领域具备明确商业价值的行业领导者,核心商业化产品包括量子退火系统和Leap 量子云服务。相较于仍处于早期研发或试验阶段的同业企业,D-WAVE已实现规模化商用,是少数具备实际收入能力的量子计算企业。首先,公司量子退火系统现已实现量产,量子退火计算机(如Advantage2)为核心产品,主要用于解决调度、路径规划等组合优化问题,并已在今年完成首单部署。其次,公司Leap 量子云服务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实时量子计算接入,覆盖40+国家,客户包括NEC、强生等,目前累计处理问题量已达上亿次;最后,公司正同步推进门模型量子系统的研发,该技术路线瞄准7年后的商业化应用,重点突破量子化学和3D流体动力学等涉及微分方程求解的高复杂度问题。
2.5、财务概况:营收与利润双突破,现金流大幅改善
历经三年,公司业绩迎来明显好转。自2022年上市以来,公司营收基本维持稳定。2025Q1公司营收突破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508.5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其Advantage量子计算系统的销售表现。量子计算系统的强劲销售不仅成为公司本季度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科研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为未来与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营收带动下,公司2025Q1亏损也大幅收窄,同比增加1189万美元至-542万美元。
量子计算云服务与专业服务收入保持稳定,量超融合推动系统硬件销售成新增长引擎。2025Q1公司量子计算服务与专业服务收入达231万美元,同比小幅下降0.9%,整体表现平稳。D-WAVE最著名的业务为量子计算云服务,客户可通过Leap 量子云平台,远程访问D-WAVE量子计算机,大幅降低了使用量子计算资源的门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及AI算力需求的激增,量子计算系统销售开始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支柱。2025年初,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FZJ)投资超1200万美元采购了D-WAVE Advantage退火量子计算机,成为欧洲首个部署该系统的超级计算中心,率先实现量超融合,该笔业务收入也占到公司25Q1营收的84%。得益于高毛利的硬件销售业务,公司2025Q1毛利率提升至92.51%,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也得到明显改善。
公司处于业务快速扩张阶段,各项费用整体呈上升趋势。研发费用稳步增长,2025Q1 公司研发费用同比+21%至1028.8万美元,显示公司持续投入技术迭代,为产品升级和性能提升筑牢基础。管理费用维持稳定,2025Q1管理费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要得益于公司业务快速扩张过程中对内部管理流程的优化,较为有效控制了行政办公、人力等核心管理成本。销售费用激增,支出同比+124%至692万美元,主因人员成本及市场推广费用增加,表明公司正加速品牌建设与全球市场拓展。
公司现金流动性充足。截至2025一季度,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04亿美元,同比+1014.6%,主要来源于股权融资。充裕的现金储备使得公司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助于维持企业业务和财务灵活度,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在量子计算商业化进程中,D-WAVE凭借成熟的商业模式展现出行业领先优势。营收方面,D-WAVE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0.1万美元,同比增长508.6%,主要收入来源为量子退火机硬件销售及Leap量子云服务;Rigetti(RGTI.O)实现营收147.2万美元,收入主要来源于量子技术协作研究项目;IonQ(IONQ.N)营收756.6万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收入结构主要依赖政府合同及量子云服务。盈利能力方面,三家企业均尚未实现经营性盈利,但盈利质量存在差异。D-WAVE毛利率高达92.5%,且亏损幅度同比收窄68.7%,商业化模式已初见成效;Rigetti虽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实现账面盈利4261.9万美元,但剔除该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经营亏损达2163.2万美元,核心业务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IonQ因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及硬件销售成本较高,同样面临亏损。
三、拆分D-WAVE的“工具箱”
3.1、算法—量子退火是较成熟的专用量子计算解决方案
量子退火算法对环境噪声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是少数能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量子技术之一,目前已在D-WAVE公司量子计算机中实现商用。作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核心技术,量子算法的设计原理基于量子干涉现象,通过线性酉算子精确调控量子态的演化过程,使目标态的概率幅最大化。从实现方式来看,量子算法主要分为三类:纯量子算法完全在量子计算机或其模拟环境中运行;量子-经典混合算法由量子计算机执行核心计算任务,经典计算机处理其余部分;量子衍生算法则是借鉴量子力学原理改进的经典算法,无需依赖量子硬件。从计算任务维度划分,量子算法涵盖基本量子算法、量子搜索算法、量子优化算法、HHL线性方程求解算法以及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等多个类别。其中量子退火算法作为量子优化算法的典型代表,相对不依赖长时间的量子相干性,其工作原理是将目标函数映射为伊辛模型或QUBO模型,通过绝热演化过程实现优化求解。该算法利用量子隧穿效应有效穿透能量势垒,相比经典算法能更高效地规避局部最优解陷阱,使量子系统从初始高能态快速收敛至目标问题的全局最优解,在各类模拟优化问题中逐步展现出显著优势,现已被D-WAVE广泛应用于物流、制药、金融等领域。
3.2、软件与服务——Leap 量子云服务升级助力抢占量子计算先机
Leap 量子云服务大幅降低了量子计算资源的使用门槛,主要包括量子计算机和混合求解器两部分。1)量子计算机访问:用户可以通过Leap 量子云服务访问D-WAVE的量子退火计算机,解决传统超级计算机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2)混合求解器支持:Leap 量子云服务集成了多种混合求解器,能自动将问题分配至量子或经典计算资源,支持处理高达上百万变量的复杂优化问题,适用于物流、金融建模、药物研发等领域。
Leap 量子云服务具备可用性强、安全性高、兼容性好等优势。1)可用性强:平台覆盖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高达99.9%的可用性和响应时间低于一秒的服务等级协议(SLA),确保用户能够稳定、及时地访问量子计算资源;2)安全性高:符合SOC 2 Type 2安全标准,为用户的数据和计算过程提供高度安全的保障,满足企业级用户对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3)兼容性好: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如Python、C++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和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便于进行量子算法的编写和应用开发。
Leap 量子云服务的持续迭代升级,进一步巩固了D-WAVE在专用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2025年5月,Advantage2系统正式接入该平台,凭借其性能提升显著增强了服务的问题处理规模与求解速度,这也让D-WAVE在量子退火市场的领先优势更为稳固。通过Leap平台,D-WAVE不断推动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落地,其构建的生态已支持数个实际应用案例,涵盖福特汽车的调度优化、沙特阿美的地震成像分析以及投资组合优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尽管Leap主要聚焦于专用优化问题,无法执行通用量子算法,但它在特定领域的高效性,使其成为企业探索量子优势的重要工具。
3.3、硬件—Advantage系列量子计算机成为公司增长新引擎
D-WAVE实现了从原型验证到规模化商业部署的关键跨越,正式进入量子计算机量产阶段。量子云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量子计算资源访问途径,而整机采购方案则赋予超算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大型客户更高的系统自主权,使其能够通过参数定制实现与现有计算基础设施的无缝集成,从而构建高效的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环境。D-WAVE过去主要通过与机构合作共同探索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应用,2025年,D-WAVE成功实现首台量子计算机的商业销售,正式推出本地化部署服务。目前,欧洲著名的尤利希超算中心(Jülich)已完成Advantage量子计算机的采购,并将在其现有的量子系统基础上升级至Advantage2,与欧洲首台Exascale级超算JUPITER相连接,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量子优化的前沿应用。美国戴维森技术公司(Davidson Technologies)已计划在其位于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总部部署一台Advantage2系统,用于国家安全相关的量子研究。此外,D-WAVE也正与另外三家机构进行接触,并表示将“很快看到另外三套系统的销售”。
Advantage量子计算机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展现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潜力。衡量量子计算机的优劣有很多因素,量子比特数虽是重要参数,但并非唯一标准,能实现量子比特数较大的计算机往往误差率也很大。因此还需要考虑门保真度、相干时间、可扩展性等因素。与全球主要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相比,D-WAVE的Advantage2量子退火计算机不采用门模型量子计算,因此不涉及传统意义上的“单量子门”或“双量子门”保真度。其性能主要取决于量子退火过程的整体成功率,而非单个量子比特的精确操控。然而,这种性能优势主要体现在专用优化任务上,与IBM、Google等公司开发的通用门模型量子计算机不同,D-WAVE的量子退火架构专为组合优化问题设计,无法执行通用量子计算任务。其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物流路径优化、金融投资组合、材料模拟等离散优化问题领域。这种专用架构使Advantage系列在量子计算生态中形成独特定位,虽不能取代通用量子计算机,却可以在商业化初期展现出特定场景下的计算优势。
3.4、前瞻布局—“双轨并行”的量子计算发展战略
D-WAVE在保持量子退火领域领先优势的同时,也积极向通用量子计算领域拓展延伸。作为全球率先实现量子计算商业化的企业之一,D-WAVE凭借其Advantage系列量子退火机已在物流优化、金融建模等组合优化问题上建立了较为显著的商业壁垒。然而,要实现量子计算的全面产业化,必须突破专用计算架构的限制。为此,D-WAVE近年来明显加大了在通用量子计算领域的投入力度,专门成立通用量子计算研发团队,积极与滑铁卢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合作,重点攻关超导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提升、量子纠错等关键技术难题。由于量子退火机与门模型量子计算机在超导量子比特、制造工艺、电子控制和低温技术等关键领域存在诸多共性,这种技术迁移具有显著协同效应,D-WAVE可以将量子退火研发中积累的极低温控制系统、量子芯片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优势迁移到通用量子计算研发中。这种战略布局既确保了公司短期内的商业化收入来源,又为长期发展预留了技术空间。
四、投资建议
量子计算产业已步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产业链生态有望全面受益。随着量子比特稳定性、系统可扩展性和纠错能力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专用量子计算领域已显现明确的商业化前景,量子计算产业有望加速发展。建议重点布局两大核心赛道:1)量子计算上游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机遇,特别是稀释制冷机等核心关键设备;2)已建立成熟商业化模式的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且业绩持续兑现的优质公司。
五、风险提示
1)技术进展不及预期。量子计算仍处于商业化应用前期阶段,各类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且应用方向呈现多样化态势,若关键技术路线的探索进度滞后于预期,将直接制约产业应用的落地进程。
2)技术路线竞争加剧。IBM、谷歌等巨头在通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突破,可能对专用量子计算市场形成挤压。
3)行业监管存在不确定性。量子技术的军事应用属性可能引发出口管制升级,影响海外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