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8-01 07:30
(来源:中原证券研究所)
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范围广泛,从上游环节来看,涵盖锂矿等资源的开采,以及电芯生产所需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电池材料;中游聚焦于关键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智能驾驶、网联化系统配套的各类零部件制造;下游则延伸至整车的生产制造,以及后续市场的服务环节,包括售后、充换电、金融等相关业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在环境压力、能源转型及科技进步的多重因素推动下,全球各国出台政策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提升,销量从2010年的0.75万辆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1750万辆,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4%,2024年市场份额首次突破20%;预计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2000万辆,2030年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占率有望突破40%。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总量及增速优势明显,自2015年起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销量连续10年保持领先地位,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达1130万辆,同比增长40%,渗透率达48%,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比重的65%。
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量呈爆发式增长,排名跃升至全国前十名。河南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规模化集群化显现,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来看,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零部件、下游整车制造及服务等环节,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达600余家,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上游环节中,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竞争力较强,重点企业包括多氟多、天力锂能等;中游环节中,覆盖了汽车热管理、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底盘、汽车电子及汽车车身等领域,重点企业包括飞龙股份、中创智领、远东传动、中原内配等;下游环节中,河南省已拥有完备的乘用车、商用车以及专用车生产基地,包括宇通客车、宇通重工等新能源客车、专用车制造企业,以及比亚迪、上汽、东风日产、郑州日产、海马汽车、奇瑞开封等整车生产基地。
风险提示:1)行业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2)地缘政治及贸易摩擦的风险;3)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4)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5)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6)智能化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新型储能指除了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我国新型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得益于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响应、综合效率高、产业链成熟和成本不断降低等优点,锂离子电池储能已成为全球最大储能技术,而压缩空气、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受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储能技术迭代和成本的影响,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4.1GW/177.8GWh,分别同比增长62.5%和61.9%,其中,我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储能电池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中游储能设备生产、系统集成及运营维护,下游应用三大部分。储能电池上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储能电芯、电气件、电子件和结构件等。产业链中游包括电池模组、电池PACK、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功率协调控制系统(PMS)以及储能变流器(PCS)五大组成部分。产业链下游的应用包含新能源电站、传统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工商业储能和家用储能等。
政策从多维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2021年以来,中央政府各部门出台系列文件,从完善政策机制,推动储能技术进步,提高谷峰电价价差,鼓励技术多元化发展,规范行业管理等多个层面来为储能发展奠定基础。政策强调,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等。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储能系统集成是指将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以及其他电气设备集成一体,实现储能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储能集成商位于储能产业链中游,上游为各类储能零部件,下游为储能电站EPC总包商或者储能电站开发商。储能上游电子电气零部件种类繁多,较为考验集成厂商的设备软硬件整合协同能力。储能集成商直接面对终端客户,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储能系统的产品要求和产品规模。储能系统集成的竞争壁垒存在于技术、市场、资金等多个维度。目前储能系统集成参与者竞争激烈,主要包括专业系统集成厂商、锂电池厂商和储能变流器以及电力设备厂商。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前十名为:特斯拉、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海博思创、远景能源、Powin、NextEra Energy、阿特斯、山东电工时代。
储能变流器是电化学储能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前景广阔。储能变流器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涵盖新能源电站、微电网、智能电网、交通运输、船舶、风电、太阳能等多个行业。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并网对储能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带来储能变流器市场的快速发展。储能变流器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储能变流器市场竞争激烈,拥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高产品渗透率的头部企业领先。目前,国内外参与者包括华为、固德威、上能电气、科华数据、许继电气、盛弘股份、古瑞瓦特、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德业股份、ABB、西门子、施耐德、SMA Solar Technology AG、SolarEdge Technologies、安川电机株式会社等。
河南支持新型储能多元技术路线协同发展,鼓励合理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河南新型储能政策要求加强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在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流背景下,开展大容量、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应用,重点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长周期储能技术,满足多时间尺度应用需求。政策鼓励在调峰调频困难或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大电网关键节点建设新型储能设施,鼓励增量配网和智能微网等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支持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电力用户因地制宜配置新型储能设施,鼓励党政机关、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设施。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项目配套储能规模470万千瓦以上,用户侧储能规模3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规模500万千瓦以上。
河南打造以锂离子电池主导的新型储能产业链,并在上游的电池材料和电池集成以及氢能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河南储能产业形成了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导,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局面,覆盖储能系统集成、电池制造、项目开发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河南在全省范围内拥有多个新型储能产业链集群,做到产业基础与资源匹配的原则,储能产业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电池材料和电池集成以及氢能方面,储能变流器和系统集成类企业不多。其中,新型储能材料及电池制造产业主要分布在在郑州、焦作、新乡、洛阳、驻马店,氢能布局濮阳、新乡、平顶山,储能装备与系统领域分布在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市。河南储能系统集成及变流器主要公司包括郑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许继电气、平高集团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易事特储能科技有限公司、金冠电气、河南创博科技有限公司、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嵩山储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风险提示: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行,盈利能力下滑风险;关税变动,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技术迭代较快,产品升级速度不及预期风险。
事件:公司发布2025H1业绩预告,预计2025H1实现归母净利润8.9-9.5亿元,同比增长42.43%-52.03%,预计2025Q2归母净利润为4.8-5.4亿元,同比增长43.28%-61.19%。
点评:
联接业务收入和盈利同比大幅增长,感知业务市场占有率提升,智能制造业务订单增长较快。公司聚焦“感知、联接、智能制造”三大核心业务。国内算力光模块业务需求旺盛,公司光模块产能根据客户订单需求情况及时进行增加和调整。2024年,公司光电器件、敏感元器件、激光加工设备占营收比分别为33.95%、31.33%、29.81%。2025H1,公司所聚焦赛道的市场主体业务大幅增长。其中,1)联接业务随着国内互联网及设备厂商算力需求激增,应用于算力中心建设的400G/800G等高速光模块需求快速释放,收入和盈利同比大幅增长。2)感知业务紧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创新高和出口增长的机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PTC加热组件、传感器的销售持续增长。3)智能制造业务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船舶等行业设备更新及智能制造升级,迎来加速发展期,订单增长较快。
盈利能力提升,费用管控成效显著。2025Q1,公司销售净利率为12.12%,环比+1.85pct;期间费用率为11.10%,同比-3.18pct,环比-2.57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比-2.3pct、-1.55pct、+1.02pct。公司推行精益生产,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海外生产基地完善生产工艺,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进当地合格供应商,控制成本,落实原产地要求。
公司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2025Q1,研发费用同比+43.03%,公司持续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公司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下一代超高速光模块研发中心暨高速光模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建设加快推进,预计2025年7月投产。产品方面,公司具备硅光芯片到模块的全自研设计能力,包括业界最新的用于1.6T光模块的单波200G自研硅光芯片和多种1.6T光模块产品(DSP和LPO)方案;具备硅光完整材料PDK能力,自研硅光芯片,海外Fab锁定产能、提量,同时增加海外第二备份Fab产能,国内Fab正在加快验证中。公司围绕当前InP(磷化铟)、GaAs(砷化镓)化合物材料,积极布局硅基光电子、铌酸锂、量子点激光器等新型材料方向,自主研发并行光技术(CPO、LPO等),同时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在下一代3.2T等更高速率光模块产品应用。公司于2025年美国光通讯展推出适配下一代AI训练集群的CPO超算光引擎、3.2T模块解决方案。
全球化经营提速,海外业务拓展迅速。2024年公司国内业务、国际业务占营收比分别为88.2%、11.8%。海外市场方面,部分互联网大厂资本开支投入预期上调,海外算力需求延续高景气度。公司联接业务海外市场推进顺利,2025年有望在海外头部客户获得批量订单;业界领先1.6T自研硅光模块,已接到中美知名OTT客户正式送样通知;1.6T ACC/AEC已在美国知名OTT测试,准备小批量出货。产能方面,公司海外工厂已正式投产,将不断提升800G、1.6T模块的量产能力,计划建造4万平厂房以应对未来海外业务增长需求。
大模型和生成式AI推高算力需求,光模块产业持续受益。根据IDC的测算,2024年中国智算规模达725.3 EFLOPS,预计2028年将达到2781.9 EFLOPS,CAGR将达到39.9%;2024年中国智算服务市场整体规模达到50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79.5亿美元,2023-2028年五年CAGR达57.3%。LightCounting预计2024-2029年全球数通光模块市场CAGR将达到27%。大模型迭代加速的驱动下,海内外各大厂商持续加码AI算力领域投入,在大模型、云计算、搜索及广告、生产力工具等赛道积极拥抱AI商业化浪潮,发力布局AI大模型应用及产品服务,带动算力基础设施产业链的高景气度,AI产业链中光模块等产业持续受益。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光模块厂商,国内算力光模块业务需求旺盛,海外业务推进顺利;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处于领导地位,PTC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压力传感器突破新的增长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7亿元、23.10亿元、28.16亿元,对应PE分别为26.69X、20.76X、17.03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贸易争端风险;AI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2025年6月,通信行业指数强于沪深300指数。通信行业指数6月上涨13.15%,跑赢上证指数(+2.90%)、沪深300指数(+2.50%)、深证成指(+4.23%)、创业板指(+8.02%)。
2025年1-5月,电信业务量收增速持续回升。2025年1-5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488亿元,同比+1.4%。截至2025年5月,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的5G移动电话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60.8%;2025年5月当月DOU达到21.3GB/户·月,同比+14.9%;千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总用户数的32.7%。运营商通过组网、安防、云应用等智慧家庭服务,拓展家庭市场业务边界,实现收入增长。
2025年5月,国内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33.0%。Canalys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为12.2亿台,同比+0.1%;2025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到34%,端侧模型的精简以及芯片算力的升级将进一步助推AI手机向中端价位段渗透。2025年芯片厂商发布的新款次旗舰SoC,如骁龙8s Gen4、天玑 9400e已具备流畅运行端侧大模型的能力,DeepSeek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大模型对于芯片算力的使用。在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25-2026年AI手机预计会保持高速渗透的趋势。
2025年5月,我国光模块出口总额同比-20.5%,泰国包含光模块在内的通信设备出口总额同比+92.1%。2025年1-5月,我国光模块出口总额为164.6亿元,同比-5.8%;四川省出口额为37.2亿元,同比+61.3%;湖北省出口额为16.2亿元,同比+65.5%;上海市出口额为10.5亿元,同比+377.4%。2025Q1,北美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合计为765亿美元,同比增长64%。Cignal AI预计2025年数据中心光器件市场将增长超60%,主要得益于400G和800G产品的持续放量。运营商将于2025H2开始向1.6T光模块和800ZR相干模块大规模过渡,面向AI和通用计算的800G数据中心光模块将成为2025年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
维持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截至2025年7月7日,通信行业PE(TTM,剔除负值)为20.67,处于近五年61.33%分位,近十年30.72%分位。考虑行业业绩增长预期及估值水平,维持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建议关注光通信、电信运营商、AI手机板块。1)光通信:光模块的可靠性要求提高、迭代周期缩短,带来行业技术门槛显著提升,光模块头部厂商产品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头部云厂商2025年资本开支展望乐观,海外算力高速发展,英伟达GB300正式出货,AI发展推动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拉动光器件产品需求持续且稳定增长。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光芯片国产替代逻辑加强,业绩弹性较大。建议关注:新易盛、太辰光、仕佳光子。2)电信运营商:三大运营商是优质红利资产,年中和年末两次现金分红,分红比例有望持续提升,具备高股息的配置价值。运营商传统业务收入质量提高,资本开支下降有望降低未来折旧和摊销成本,经营保持稳健。此外,运营商接入DeepSeek,提升其云服务能力,有望借助AI重构商业模式。建议关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3)AI手机:功能的迭代升级及AI赋能技术创新的加持或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AI手机创新化、高端化有望带来产品平均售价的提高和毛利率的改善。建议关注:中兴通讯。
风险提示:国际贸易争端风险;供应链稳定性风险;云厂商或运营商资本开支不及预期;数字中国建设不及预期;AI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零食有着娱乐、代餐和礼品三大功能,满足了不同年龄和场景的各式需求,是食品的重要补充,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中国零食从一个陈旧的传统行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产业,零食市场已经突破一万亿元,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着。我们认为,未来三年零食市场将会保持在6%至8%的增长区间,2026年有望突破14000亿元规模。
与其它品类相比,零食市场的增长相对较快。2024年,预制菜、保健品、白酒、啤酒和零食市场的销售规模分别增长了15.6%、11.5%、-5.2%、3%和8.7%,零食市场的增长低于预制菜和保健品,但高于白酒和啤酒。就二级市场而言, 2016至2019年零食板块营收年均增长25.59%,2020至2024年年均增长14.62%,前后两个阶段均快于其它子板块。
电商和线下超市仍是核心的销售渠道,在零食销售中合计规模占比达到68%。此外,零食量贩和品牌门店各占分销比例14%、10%。上述各渠道均经历了从高速到低速的变化。就当前来看,零食在商超渠道的销售增速保持在5%至6%,电商渠道约在7%至8%,量贩渠道增长迅猛。
零食可细分为坚果炒货、膨化食品、糖果、烘焙、肉制品、熟食、果干蜜饯、饼干威化以及其它,其中,坚果炒货、烘焙糕点、膨化食品、肉制食品及糖果都是消费额超过1500亿元的大品类。迎合健康绿色消费趋势的品类增长较快,传统零食增长缓慢。
零食量贩是专门销售零食的连锁门店。门店的布局广泛而密集、人口覆盖率高;门店上架零食有折扣特征,呈现高性价比、琳琅丰富及高频迭代的优势。零食量贩通过快速地、大面积地展店,将渠道渗透到各层级市场,以此形成规模效应并实现盈利。高效的供应链是零食量贩的核心价值,零食量贩的供应链管理以“扁平化结构、高效周转、数字化协同”为核心,通过精简流通环节、强化品控与仓储物流效率,支撑其高周转、低毛利的商业模式。
截至2025年7月中国零食量贩门店总数已超4万家,预计到2025年底门店数将达4.5万家。零食量贩中的双寡头格局已然形成,鸣鸣很忙和万辰集团的市场份额合计75%,目前零食量贩是一个绝对集中的市场。
零食量贩的门店布局以低线市场为主导,门店多数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其中县域市场是激烈的竞争区域。此外,南方区域的门店布局进程领先,北方区域的布局速度目前正在加快。零食量贩单店盈利在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之间差异较大:低线城市的单店毛利率较高,但是营业额较低;一、二线城市的毛利率较低,但客流量、客单价等销量指标较高。
投资建议:在量贩崛起的过程中,厂商享有销售高增长的红利;而渠道的高估值在于未来门店扩张的可预见空间。我们推荐个股洽洽食品(002557)、劲仔食品(003000)和盐津铺子(002847)。
风险提示:更多资本涌入零食量贩这一赛道,导致该市场的竞争加剧;零食厂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零食渠道类个股的估值较高,或带来回调风险。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本人任职符合监管机构相关合规要求。本人基于认真审慎的职业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独立、客观的制作本报告。本报告准确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对报告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报告信息来源合法合规。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