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牧草与麦浪的交响

2025-08-01 07:01

□ 胡文平

《交融·交汇·交响——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记录了留存在雄关大地上的长城遗址、摩崖石刻、魏晋砖画等众多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故事,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印记,再现了嘉峪关文物背后的多元文化交融史。

在这部书中,长城既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更是连接丝绸之路东西两端和黄河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桥梁与纽带。一方面,长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的雄伟博大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长城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

该书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故事,诠释了长城的内涵:长城形式上是军事的,实质上却是文化的,其斑驳的墙体、残缺的烽燧,无一不是文化的象征。当古老的长城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历史又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它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有着团结奋斗、众志成城、顽强不屈、自强不息、守望和平的精神内涵。

该书对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解析,从历史背景、文化影响、动人故事等方面,使博物馆里沉静的文物成为活生生的民族团结案例和教材。

这部书还以翔实的史料,论证了嘉峪关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壁画砖,生动地再现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画面。在壁画内容上,以宴饮、出行、狩猎、农耕、采桑、畜牧、打场等为主的生活场面,勾画出古代各族人民的民间风俗,古朴、真实地再现了各族人民半耕半牧的生产生活情景。这些壁画多出自技艺高超的民间画师之手,他们用形象生动、鲜明质朴的绘画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成为魏晋时期民俗生活的真实写照。画像均为一砖一画,上下分层排列,内容丰富。为了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以连环画形式展现,用数块画砖组合,形象地描绘出社会生产和生活场景。画砖设色也较复杂,多采用勾填的画法,一般用土红色起稿,后用墨线勾出轮廓,再用赭石和红色填入色彩。

在书中,许多民族融合的例证栩栩如生,如黑山岩画。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的中部,东连河西重镇酒泉,西接瀚海戈壁,南倚祁连雪山,北临巍巍黑山,源于祁连山的讨赖河水贯穿全境,自古就是河西走廊的锁钥,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黑山位于嘉峪关西北,古称“洞庭山”,山涧泉水﹑溪流潺潺而下,山下的大草滩地广草茂,从古至今就是理想的天然牧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自然资源,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存之地和精神家园。

通过这部书,我们仿佛走进了远古时代,那时候,人类的活动与交流,在没有文字之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图画,将这些图画和意愿刻凿于光滑的崖壁之上,这就是岩画的形成原因。黑山岩画记录了远古各民族放牧﹑狩猎﹑祭祀﹑舞蹈等场景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像和抽象符号,是研究古代民族生产生活史的文化宝库和百科全书。

《交融·交汇·交响——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照出的是中华儿女相濡以沫、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款款深情。全书故事精彩,诠释生动,令人目不暇接,遐思悠远。

(《交融·交汇·交响——嘉峪关文物中的民族团结故事》,张晓燕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