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挖掘存货交易价值,培育共建产业生态——九江银行产业数字金融实践与探索

2025-07-31 15:47

在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存货融资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共同课题,更是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差异化突破的“破局”之举。近年来,九江银行大力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以产业互联网的逻辑引导金融要素融入产业生态,并规范、标准化产业链的交易行为,推动“物的信用”构建,持续提升存货融资效率和风控能力,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与标准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九江银行聚焦产业数字金融服务,以“预付-存货-应收”为主线构建三大核心场景,深度对接地方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结构,实现“金融+产业”同频。一方面,围绕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聚焦省内12条重点产业链与6大产业集群,将有色金属、钢铁、铜基新材料等区域产业重心作为金融服务重点,2024年末产业链贷款规模超过550亿元,增幅近20%;另一方面,围绕江西省11个地市建立“产业台账”,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制定“一链一策”专项金融方案,2024年末已落地27套方案,涵盖医药、废钢、石化等多个细分产业,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九江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肖璟

以交易思维重构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由于存在“估值难、监管难、变现难”等痛点,成为银行“想做不敢做”、企业“想贷贷不到”的金融盲区,存货融资困难在中小微型企业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主体信用”不足,“物的信用”又未有效构建,导致融资难问题难以解决。九江银行以“交易思维”重构金融服务逻辑,着力构建“算得清、管得住、销得出”的业务闭环,真正激活存货的金融价值。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加快存货监管模式创新,针对制造业企业、商贸流通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差异,九江银行实施不同的存货监管策略,核心是企业“无感”获得金融支持。面向制造业企业,九江银行率先提出“厂区监管”逻辑,以企业“厂区”为管理单元,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纳入抵质押范围,通过ERP数据对接等形式,对存货进行实时监测;面向流通型企业,九江银行集中建立“自营仓”,对在库货物进行全天候管理,并建立市场价格“盯视”机制,实时掌握抵质押物的价值。在江西鹰潭铜基材料场景中,九江银行通过代采、委托加工等形式厘清货权,依托物联网设备、ERP系统等工具,对厂区货物进行全面动态监管,既充分满足融资需求、又不干预实际生产过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均能有效激活金融价值,全方位构建“物的信用”,存货融资难问题迎刃而解。二是推动“存货+交易”功能型整合,存货只有在交易状态下才具备“信用”属性,九江银行积极构建与参与产业生态,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开放式、线上化交易平台,在肉牛养殖供应链中,让“江西企业采购西北牛肉供向沿海餐桌”一键完成,帮助企业加快销售速度、实现效益增值,同步提升抵质押品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聚焦九江航运产业,与赣鄱集团深度合作,依托线上化平台,批量对下游砂石采购企业授信,资金定向用于支付砂石采购款,帮助赣鄱集团快速完成销售招标与资金回笼,并联合对砂石库存进行管控,有效防范业务风险。近期,省内某建筑型企业通过九江银行与砂石贸易企业建立销售联系,进一步向下延伸赣鄱集团砂石销售渠道,产业生态持续显效;聚焦有色金属产业,九江银行建立“云仓有色”交易平台,该平台是全国首个具备稀有金属国检资质的交易平台,通过在赣州、广州等地建立“智慧仓库”,实现从货物入库开始进行全程托管,企业可在线完成货物仓储、质检、交易与融资。截至2024年末,“云仓有色”平台管理钨和稀土近4000吨,累计投放授信资金突破40亿元,在稀土产业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推动多元产业场景融合,存货是产业链供应链交易的核心环节,但并非孤立存在,传统信贷逻辑注重货物的担保能力,而忽略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九江银行将存货与预付、应收等场景融合,通过“链式服务”提升信贷渗透力与风控能力,让存货动起来,真实反映其市场价值。例如,九江银行在江西新干落地了首笔“酒厂”存货融资,授信资金用于红缨子高粱等酿酒原材料的采购,通过进驻仓储服务团队,对酒厂的流通仓库进行存货管控,选择动态流通仓库而非静态仓库,目的是真实反映存货与产品的实际销售能力,从根源掌控授信资金风险,该案例是典型的“预付+存货”场景融合样板,受到当地政府和酿酒企业的高度评价。

九江银行云仓有色自营一号仓

以生态理念提升产业价值

传统信贷逻辑重资产、轻交易,忽略了产业生态的协同价值。九江银行则以“产业+科技+金融”为引擎,主动融入产业生态体系,将金融服务转化为产业要素,助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与产业价值,推动产业链条资源共享、价值共创,达到银企共赢。

具体做法上,一是打造全场景产业服务平台,在产业端,推动交易撮合、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等要素“上平台”,向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线上化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实时管理在库货物,实现经营提质增效。在金融端,无缝衔接企业库存数据,通过线上合同、电子签章等科技手段,实现线上化快速融资,大幅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聚焦钢铁产业,九江银行上线“供、销、存、融”一体化平台,在存货场景,通过物联网探头、地磅等设备联动,实现废钢等原材料入库判级、在库货物分类管理等功能自动化,可基于在库货物价值线上申请融资,大幅提高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在广州、合肥等地广泛运用。二是推动多领域产业生态合作,九江银行致力于打造开放、多元的产业合作业态,与多个产业方、产业平台建立深层次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产业数据互联,实现对企业的精准金融支持,达到生态共赢。聚焦粮食产业,九江银行与多家头部粮食产业平台建立合作,依托产业平台的仓储、销售资源,对粮食企业的收粮、储粮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产业数据直联,实现银行对在库存货的实施管控,打造对企业的高效金融支持。三是推进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在服务区域重点产业的过程中,九江银行主动联合核心企业、平台方、上下游主体、政府主管部门等多方力量,构建开放式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链数据、标准、资源的共建共享。例如,在稀有金属、铜基材料等重点产业中,九江银行积极推动赣州稀土产业大脑、鹰潭铜产业大脑建设,着力实现信息透明、风险共担、价值共生,显著增强了产业链整体韧性与金融服务的精准性,为供应链金融标准化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九江银行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调研鹰潭铜基新材料产业链

以规范标准贯穿服务流程

当前,存货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一环,其健康发展正面临标准缺失、模式分散、监管难度大等多重挑战。实践中,银行对货权真实性、存货估值方法、动产监管手段等方面存在认知差异,导致业务推进碎片化、风控水平参差不齐。九江银行在业务推进中深刻体会到,唯有推动建立科学、统一、可复制的标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存货融资的“可看、可管、可控、可持续”。

具体思路上,一是规范存货融资业务标准化规则,围绕“操作流程标准化、风险识别精细化、审批评估模板化”三大目标,着力建立覆盖存货融资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制度体系。在业务准入环节,明确客户准入条件、货物准入标准及核心企业资质要求;在风控授信环节,统一存货分类方法、质押率设置、估值周期与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业务风险可评估、可量化;在贷后管理方面,按行业类型设定差异化监管模型,明确监管频次、数据口径及预警触发机制,全面提升风控一致性与操作可执行性。二是探索“存货唯一性确认”的登记与公示制度,针对当前存货融资中普遍存在的“货权归属不明、重复质押难查证、货物变动难追溯”等风险痛点,建议借鉴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经验,探索建立“动产融资统一登记+行业平台公示”机制,确保存货权属明晰、状态可查、变动可溯。通过在融资发生前完成权属登记、生成唯一编码,并在行业平台同步公示,实现“谁登记、谁持有、谁负责”,有效增强货权透明度与融资信用,防范操作风险与法律纠纷。三是推动“金融+科技+物流”监管一体化标准,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对动产类资产的可视化、可追溯优势,推动金融机构、仓储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数据联动与标准互认。一方面,探索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技术接口规范,实现仓储数据、库存变化、价格波动等信息的实时上传与共享;另一方面,推动对接ERP系统、仓单系统与金融系统,构建数字化监管链条。同时,可探索建立“可信仓”认证机制和“动态监管模型”,对不同场景下的存货管理策略进行分层设计,逐步实现“平台可控、数据可信、操作可审”的目标。

九江银行工作人员赴企开展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专题调研

作为产业数字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融资不仅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更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其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机制创新,更离不开行业之间的协作共建、规则共识。未来,九江银行将继续深化区域内的产业协同与业务探索,愿与业内同仁一道,共同推动标准化、场景化、生态化的供应链金融新生态建设,助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服务发展、服务未来。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5月下半月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