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31 14:26
商业的账本算得清数字,却算不透时代的变局。
2025 年 7 月 28 日,长和发布公告称,与财团关于和记港口交易的独家磋商期已届满,目前仍在与财团成员讨论。
同时,为获监管机构批准,拟邀请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财团成员及交易架构都将变更。
这纸公告像把精准的手术刀,突然划开 228 亿美元交易的既定轨迹 —— 内地资本要在贝莱德财团的收购版图里占一席之地。
当贝莱德的美元遇上中国资本的入局申请,这场交易早成了没有硝烟的角力场。
接下来的故事里,有监管文件字里行间的博弈,有远洋货轮 GPS 轨迹里的暗战,更有资本大佬们深夜密谈时的攻防。
但有个道理越来越清晰:港口可以被买卖,可它扎根的海域永远属于国家;合同能签能改,可地缘利益的边界从来改不了。
李嘉诚大掉头!
2025年7月28日深夜,长江和记实业的一纸公告打破了资本市场的平静——其与贝莱德牵头财团的港口资产交易,将正式引入中国内地投资者。
市场立刻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港交所数据显示,公告发布后长和股价跳空高开3.7%。
熟悉李嘉诚资本运作的人都清楚,这位商界"超人"的每笔交易都藏着精密计算。
2013年抛售内地房产时,他用"正常商业行为"回应质疑;2019年清空英国电信资产时,又以"分散风险"解释动机。
但此次引入内地资本,更像是一场对现实的妥协——在监管红线与资本利益之间,他选择了第三条路径。
资本的流向从不说谎,当离岸资本开始回头看,一定是风向变了。
要理解这场转折的深意,必须回到四个月前。2025年3月4日,长和公告拟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港口核心资产,消息一出,立即登上热搜榜首。
李嘉诚旗下的港口网络堪称"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骨架":26个国家、52个港口、年吞吐量8000万标准箱,占全球15%的份额。
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更是扼住了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咽喉。
中国作为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每年有2.3亿吨货物经此通行,相当于3.5个上海港的年吞吐量。
更关键的是,这些港口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60%的关键节点。从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到新加坡港,形成了一条贯穿欧亚非的物流动脉。
一旦控制权易手,中国外贸的"生命线"将暴露在潜在风险中。
而交易中的贝莱德集团看似是纯粹的资管公司,实则与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多次公开表示"资本应服务于国家战略",旗下基金曾配合美国制裁俄罗斯能源企业。
此次财团中,美国资本占有主导权,其中不乏与五角大楼合作密切的军工复合体资本。
这让人联想到2021年澳大利亚逼迫中资出售达尔文港的往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施压盟友将中资排除在关键基础设施之外。
若巴拿马港口落入美资之手,中国货轮可能面临"优先调度权丧失""安全检查升级"等隐性限制,这绝非杞人忧天。
不能碰的"命门",监管亮剑!
3月交易曝光后,中国监管部门的反应迅速而坚决。
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发布声明,明确将依据《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和《反垄断法》对交易进行全面审查。
审查清单上的第一个问题直击要害:若美资控制港口,能否保证中国航运通道安全?数据显示,中国通过巴拿马运河运输的货物中,37%是能源和矿产等战略物资。
一旦遭遇"技术性封锁",国内炼油厂可能面临原料断供,制造业产业链将出现断裂风险。
监管部门的逻辑很清晰。基础设施的控制权,必须与国家安全需求相匹配。这不是对资本的敌意,而是任何主权国家的必然选择。美国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每年否决数十起中资收购案,核心逻辑同样如此。
第二个审查重点指向垄断风险。长和港口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高企,若与贝莱德旗下的物流资产合并,可能形成"港口-航运-仓储"全链条垄断。
这意味着中国外贸企业可能面临运费上涨、调度延迟等问题,最终成本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监管部门的态度传递出明确信号。开放不是放任,资本扩张必须有边界。正如一位反垄断专家所言:"我们欢迎外资,但反对带着垄断野心的资本。"
监管不是商业的对立面,而是给资本套上缰绳的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7月公告中"引入内地投资者"的表述,很快指向了一个名字——中国远洋海运集团。
这家全球第三大航运企业正与财团谈判,拟以"股权+否决权"模式加入交易。
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中远海运计划出资70亿美元认购30%股权,并争取重大事项否决权。
这个比例颇有讲究:既不控股以规避"国有化"争议,又能通过否决权阻止损害中国利益的决策。
引入内地资本,
实现多方共赢!
中远海运的加入能破解多重困局。
对监管部门而言,中资参与可降低安全风险;对长和来说,交易得以推进并维持资产价格;对贝莱德而言,能借助中资网络拓展亚洲市场;对瑞士合作伙伴来说,可发挥其在欧非港口的运营优势。
更深远的是,这可能开创"全球基础设施共享"新模式——不再是单一国家控制,而是多元资本共同治理。这种模式若能成功,或将成为破解地缘博弈的商业范本。
这场交易的最终走向仍存变数,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折射出全球商业的深层变迁。
若中远海运成功入局并形成制衡结构,交易大概率通过审查。这将验证"国家安全+市场效率"的平衡艺术,为后续跨国并购提供参考样本。
中国企业既能守住战略底线,又能借助国际资本发展壮大,实现"戴着镣铐跳舞"的智慧。
若各方在否决权等核心条款上僵持,可能导致交易长期停滞。最坏的情况是因监管否决而流产,这会让长和资产处置计划受挫,也可能引发外资对中国市场的观望情绪。
但对国家而言,安全永远优先于短期利益。
无论结局如何,这场博弈已揭示三个趋势:
一是全球商业从"去政治化"转向"政治经济化",企业必须具备地缘政治敏感度;
二是中国监管从"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三是资本流动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平衡",中国资本正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总 结
在李嘉诚的商业逻辑里,这是"水涨船高"到"水落石出"的转变。
过去他靠踩准经济周期获利,如今却要在大国博弈中寻找平衡,这说明纯粹的商业投机空间正在收窄。
在新商业时代的生存哲学层面,企业需要学会"在刀尖上跳舞"。既要懂资本运作,又要懂政治经济学;既要算清商业账,又要算好国家账。
中远海运的入局策略,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不与趋势对抗,却懂得在趋势中为自己谋篇布局。
全球商业的潮汐正在改写,那些能将国家战略与商业利益编织成同一张网的企业,才能在风浪中稳坐钓鱼台。
毕竟,没有哪个商业帝国能脱离时代的土壤而存在,这或许是这场港口交易给所有企业的终极启示。
参考消息
澎湃新闻:《长和:拟邀请来自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港口交易财团,未获监管批准前不会进行交易》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