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31 17:28
(来源:蚌埠新闻网)
转自:蚌埠新闻网
冬虫夏草,作为天然滋补品,历来被视为雪域高原的馈赠。在传统认知中,它只能生长在高寒地带,每年一次的短暂采挖窗口,造就了它的珍贵和不确定性。
然而,这种长期依赖“自然产出”的模式,正在经历转折。
在科研与技术的推动下,一种更可控、更环保的方式正逐渐成为主流:生态繁育,即通过模拟冬虫夏草在高原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环境,实现冬虫夏草在非原产地的生命周期生态繁育,既不改变其生物学本质,又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潜力。
为什么生态繁育模式日益被看好?
一方面是原产地资源紧张,采挖行为面临管控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甘肃、青海、四川等冬虫夏草产区已相继发布针对非法采挖的禁止通告,强调草原生态保护,严查破坏性采集与交易行为。这意味着,依靠“挖山找草”的供应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市场端对冬虫夏草的关注正从“有没有”转向“稳不稳”“好不好”。这要求产品不仅稀有,还必须具备可控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生态繁育,恰好站在这个供需变化的交汇点上。
东阳光鲜虫草:在技术上走得更早一步
作为较早投身冬虫夏草生态繁育领域的企业,东阳光早在2007年就启动冬虫夏草生态繁育研究。如今,东阳光已在湖北宜都建设了近40万平方米的生态繁育基地,配置260余人科研团队,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
基地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参数,实现冬虫夏草在非高原环境的自然生长,年产量稳定60吨以上,并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活性成分均符合标准要求。
更关键的是,东阳光鲜虫草的生态繁育不是菌丝体,也非替代品种,而是与野生冬虫夏草同源同种,在完整生长周期中形成的冬虫夏草。加上其在采挖后12小时内即紧锁营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高度保留活性成分。
产业化,不是“低配”,而是“更可靠”
对于行业而言,生态繁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产能,更在于推动冬虫夏草迈入“看得懂、用得起、吃得放心”的消费结构。过去冬虫夏草因为“稀缺+复杂+真假难辨”而劝退了很多潜在消费者,而当产品能够像东阳光鲜虫草这样,实现清洁度可见、营养成分可测、食用方式简单化,整个市场的消费门槛也就降低了。
目前,东阳光鲜虫草已进入全国150多个城市,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地布局350余家品牌门店,同时产品已获得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等多项殊荣。
生态繁育,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科学的高标准生产方式。它提供的,不仅是一根冬虫夏草,更是一条能够承载未来消费市场增长的产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