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拆解绿色溢价:绿色消费如何沉淀为绿色财富

2025-07-31 06:0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丨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张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吴倩茜

  2025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5000亿元再贷款资金扩大培育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此举标志着金融机构在消费市场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单纯提供消费信贷的“红利承接者”(即被动接受并分配政策或市场带来的消费增长红利),转向搭建并主导绿色消费生态的“规则制定者”(即主动通过政策资源对接、数据整合和金融工具创新,重构市场运行逻辑)。这场由金融服务引领的消费生态变革,正在成为绿色消费普及的关键问题。

银行:绿色溢价的化解与重构

  绿色溢价通常指绿色产品或服务相较于传统替代品在成本或价格上的额外溢价,通常由成本型溢价和声誉型溢价双重构成。前者是指环保材料、技术升级带来的直接成本增加,可通过“再贷款贴息+消费财政补贴”政银联动促进消费优惠与风险共担;声誉型溢价是指绿色认证、合规管理产生的间接成本,可通过银企协同,将数据资产化实现动态评价,助力银行依托用户行为定义为低碳权益兑换标的,推动绿色消费标准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使银行成为绿色价值链的“结算中心”,重新分配溢价成本。

  1. 政银协同联动:系统性化解绿色溢价的资金与风险难题

  政银协同联动是银行化解绿色溢价、解决资金与风险挑战的关键路径。商业银行联合地方政府推出如“15%立减+以旧换新+12期免息分期”等政银联动模式,通过财政贴息(如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消费券等),将政策资金精准导入消费场景,有效覆盖绿色溢价中的短期增量成本。此外,5000亿元再贷款采用“按贷款本金60%发放再贷款+年利率1.75%”的定向支持模式,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强其长期信贷供给动力,这使得绿色产品的终端价格得以接近传统产品,将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消费端的价格优惠。

  创新性的政银风险共担机制,如政府信用背书或担保,能有效鼓励银行突破传统风控对绿色项目的放贷意愿。使银行敢贷、愿贷,能够将再贷款资源精准注入绿色消费场景,形成“政策引流—银行扩贷—企业降本—消费增长”的良性闭环。以浙江“绿贷通”为例,地方政府出资30%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银行对绿色消费贷款的不良率降至0.8%,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该平台通过“企业发起、银行抢单”的竞争机制,结合动态绿色评级结果,分别以深绿企业获12%贴息、中绿企业获9%贴息、浅绿企业或分别获6%贴息,实现了风险定价的精细化管理。

2. 银企跨行业数据整合:通过技术手段重构绿色溢价的价值链

  银行可通过生态数据融合将隐性绿色价值显性化。打通并整合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健康管理平台、能源消费、二手置换等行业数据流,银行可通过定义绿色消费行为和权益设计,将碳减排外部性收益内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经济价值,抵消溢价阻力。例如,招商银行通过接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网络数据,用户充电行为自动转化为信用卡积分并匹配地铁出行返现等低碳权益,此举将分散的绿色消费行为纳入统一价值计量体系,使节能环保行为的长期收益即时转化为金融权益,重塑标准定义权和价值分配权等规则制定权。

  银行还可通过AI驱动动态风控,降低绿色金融的交易成本。例如,基于用户智能家居能耗、健康设备使用等行为数据训练模型,识别真实绿色消费需求。此外,以及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构建绿色产业知识图谱与绿色智能认证系统,自动校验项目防“漂绿”合规性,缩短信贷审批周期。例如兴业银行开展“碳减排挂钩贷款”过程中,AI动态监测企业减排数据并自动调整利率,将环境绩效直接关联资金成本,重构绿色溢价的价值评估体系。

企业:节能环保口号变成经济账本

  随着金融服务在绿色消费中的角色由被动的资金供给者转向主动的生态构建者,企业的生态位也迎来重塑契机。通过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企业得以构建可验证、不可篡改的绿色信任机制,实现环境数据的可监测与全流程溯源。在此基础上,数据驱动的融资机制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使原本的环保成本得以转化为三类关键收益来源:绿色标准授权带来的价值回报、生态链中成本的有效传导以及碳资产的系统性运营收益,从而增强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与生态主导权。

  1.数据可检测:构建绿色信任基石,转化盈利能力

  可验证的低碳数据能够使产品获得绿色溢价空间,有助于企业获评“深绿”评级,享受优惠绿色贷款,降低技改成本。制造业企业可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碳足迹区块链平台,为每件产品生成惟一碳ID。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原材料采购、生产能耗、物流排放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绿色信任凭证。例如,海尔绿色供应链平台从采购、生产、服务、数字、回收、设计全流程实现区块链溯源认证超2000家供应商。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支付意愿变化很大,溢价率最高值达509.2%,最低值仅为2.3%,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能够促使消费者更愿意为有机食品买单。

  2. 数据挂钩融资效率:从报表到行为的信用革命

  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企业可通过嵌入能耗传感器实现物联网实时监测,数据直连银行绿色信贷系统,自动生成绿色评分并联动授信额度,有助于获得绿色认证,提升生态主导价值,将隐性环保投入转化为“未来节能收益权”,获取低成本融资。有研究表明,ESG评级每提升一级,企业长期ROA增长0.8%,但需承受2—3年短期财务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另外,企业可通过主导认证标准、数据定价、生态准入等规则类型实现盈利重构,由龙头企业主导制定行业碳核算规则,通过供应链金融穿透推动重点企业绿色评级向下游传导,使符合自身技术路线的供应商优先获得绿色认证,放大生态效益。  

消费者:绿色溢价转化为长期收益

  1. 个人碳账户:行为即资产的金融化革命

  个人碳账户的兴起,标志着消费者低碳行为向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转化。从最初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到如今手机银行的个人碳账户,碳积分已逐渐从虚拟奖励升级为具有实际价值的“硬通货”,并逐步实现多场景碳积分统合。通过整合用户公交出行、电子账单、二手交易等碳减排数据,可计算出相应的碳积分,并将其兑换为多种金融权益。例如,中信银行碳积分可兑换信用卡年费;兴业银行碳积分可兑换贷款利率优惠券;浦发银行碳积分可兑换绿色基金申购费率折扣;中国太保可支持兑换“碳减排健康险”保费减免等。

 2. 社交化绿色身份:Z世代的消费新货币

  碳积分社交化使低碳行为从道德约束转向经济理性,利用游戏化的沉浸体验和社交裂变机制,是将绿色身份社交化的有效手段。第一,金融机构通过内设游戏化绿色成长体系构建消费者沉浸式价值认同。例如,浦发银行App上线“碳星球”养成游戏,减排行为孵化虚拟植物,成长值兑换潮牌联名权益,Z世代用户月活提升170%。第二,基于碳账户创新社交裂变机制,促进绿色行为传播范式重构,让碳资产社交化具有流通属性。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绿色心意”支持碳积分转赠好友,受赠方积分可叠加兑换演唱会门票等高价值权益。第三,引入激励及竞争机制提升裂变率,例如,蚂蚁森林合种项目升级后,五人组队累计减碳两吨,全队额外获10%积分奖励,裂变率达普通活动三倍。招商银行绿色信用卡建立城市减排排行榜,区域排名前10%用户共享绿色贷款额度池,激发地域荣誉感。

  综上所述,政府、银行、企业正协同完成一场“绿色溢价”的系统性拆解。银行以数据与模型为杠杆,企业以区块链与物联网为信任基石,消费者以碳账户与社交积分为价值载体。三方力量在闭环中相互放大,使绿色消费从“高成本、弱激励”的旧叙事,跃升为“低成本、高收益、可炫耀”的新常态。展望未来,随着碳市场全国统筹、ESG信息披露强制化、AI与隐私计算技术成熟,数据资产交易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有望迈入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一是利率、汇率、信贷额度将与碳绩效实时挂钩,绿色溢价或可彻底消除;二是随着数据资产确权与交易立法的落地,个人碳账户有望升级为可继承、可质押、可投资的数字资产;三是银行的角色也将从“绿色信贷商”进一步升级为“碳资产运营商”,能够在消费、供应链和城市治理之间灵活切换生态位。届时,每一次扫码、每一次出行、每一次旧物回收,都将即时沉淀为绿色财富,推动中国消费社会真正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历史转身。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