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乡村振兴进行时】助农贷款“上新” 特色产业“开花”

2025-07-31 07:3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马翀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以金融为杠杆撬动农业产业升级,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优化金融产品供给,将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走出了一条政策引导、金融赋能、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瑶贷”催绿千亩田

清晨,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的种植户张立军蹲在自家刚翻过地的农田旁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银行卡。3天前,他刚从农业银行天津宁河支行拿到这张卡里的钱。“往年这时候总愁钱,买薯苗、雇农机都得赊账。今年向银行申请的贷款1周就到账了,还不用抵押,这下能安安心心种红薯了。”张立军说。

在岳龙镇,像张立军这样靠农业银行贷款解燃眉之急的种植户还有很多。岳龙镇2019年开始试种红瑶红薯,2023年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并致力于打造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截至2024年末,岳龙镇全镇的红瑶红薯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并带动周边街镇种植红瑶红薯3万亩,撑起了全国红瑶红薯总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形成了政府推动、农户种植、企业销售的产业联盟模式。红瑶红薯已然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名片。

“由于农业担保抵押物不足、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镇上的许多种植户和相关仓储、加工企业都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们根据岳龙镇红薯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系统模型批量解决共性问题,集中授信,大大缩短了放款周期,且贷款具有无抵押、利率低等优点,被当地的红薯种植户亲切地称呼为‘红瑶贷’。”农业银行天津宁河支行行长尚宏宇说。截至2025年6月,该支行共发放“红瑶贷”53笔,投放金额4100余万元。

“沙窝贷”种出“赛鸭梨”

津城西南角,位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的一片萝卜地里飘着清甜的气息,用手指弹一弹翠绿的萝卜缨,能听到“咚”的一声脆响。小沙窝村的土壤上沙下黏,种出来的萝卜脆甜可口,有着“赛鸭梨”的美誉。沙窝萝卜走红后,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几亩萝卜,逐步形成了沙窝萝卜特色种植产业。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农业银行为我们下的一场金融‘及时雨’。春耕备耕资金需求急、周期短,而农业银行仅用时1周就解决了土地平整、租赁、种苗、肥料所需的资金难题。”回想起去年的大丰收,小沙窝村种植户李国建的脸上溢满笑容。

去年春天,李国建望着邻居家引进的新品种眼馋,却因为没钱换种苗、改灌溉而发愁。在邻居的引荐下,李国建找到了农业银行天津西青支行。该支行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依托产业集群服务模式创新推出了无抵押、纯信用的“沙窝贷”。

40万元贷款到账的那天,李国建连夜雇车拉回一车优质种苗,下定决心好好干,让种出的萝卜对得起“赛鸭梨”的美名。

在距离小沙窝村不远处的西青区大寺镇青凝侯村,62岁的农户王宝发同样在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的金融支持下舒展了眉头。

“有了农业银行的资金支持,我的鱼塘增添了水质监测设备和自动投喂装置。以前半夜还得打着手电筒巡塘,现在躺在家里看手机就知道鱼虾长势。”王宝发指着塘里欢快游动的鱼虾,眼里的笑意比水波还亮,“今年产值能达到600万元,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从红瑶红薯地里的忙碌身影到沙窝萝卜田的翠绿生机,再到鱼塘边跳动的科技蓝光,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用脚步丈量责任,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希望的田野,施足金融“底肥”,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截至2025年6月,该分行已为近万户农户发放贷款超50亿元,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蓝图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