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千年古城焕发时代光彩

2025-07-31 03:39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皇甫美鲜  李芳  孙建丰

  北望黑山长城,南临大黑河,一座“品”字形古城静静矗立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群山之间,这便是土城子古城。这里曾是战国赵长城的重要关隘,汉代定襄郡的东部都尉治所,唐代单于都护府的“北大门”,更是传说中樊梨花挥师西征的戍边要塞。从“归绥门户”烽火要塞,到“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文物瑰宝,再到“文旅融合”乡村新地标,土城子古城的千年变迁和故事,正是历史在创新表达中拥抱未来的生动缩影。

  考古实证  夯土里的文明基因

  青砖斑驳诉说着烽火岁月,残垣犹记旧日容颜。“土城子古城的每一块夯土、每一段城墙,都藏着北疆大地的文明密码。保护历史遗存,就要读懂它的前世今生。多年来,通过考古研究、史料梳理与学术挖掘,这座古城的‘文化基因’被层层揭开,为文旅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土城子村委会副主任张利民带着我们穿梭在城墙的残垣断壁间,边走边讲述着。

  土城子古城占地面积80多万平方米,依时代先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东城年代较晚,以西城东墙增筑而成。西城西北角向外凸出,中部偏南处有一东西向隔墙,将城分为南北两城,现存城墙基宽8米至12米,残高5米至8米。古城正门在南城南墙中部,有瓮城,四角有角楼,墙外均筑马面。城内有房屋、街道等建筑遗迹。北城西北角处另有一小城,呈长方形,疑似马棚。东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70米,南北约600米,当地村民称之为东校场。土城子古城的规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内蒙古地区较为少见,对研究北方民族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古城紧依长城而筑,并从东、西两面延伸出来,形成一个可供防守的外围建筑,显示出其战略要地的地位。历史上,多个民族在此征战生息,融合共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穿越时空  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史料考证,古城地域最早为游牧民族活动区,战国属赵,秦隶云中郡,西汉为定襄郡武要县。这一结论源自内蒙古考古学家李逸友的考证,他结合《汉书・地理志》与古城周边7处汉代遗址分布,确认其为“东部都尉治所”。此后,鲜卑、突厥、契丹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明代官山卫、清代察哈尔牧地的历史层积,更让古城成为北方民族融合的“活化石”。

  在古城北约2公里的大黑山半山腰,有一条数丈宽的“跑马道”和高耸的“点将台”遗迹。张利民介绍,唐代樊梨花和薛丁山曾在此驻守,练兵西征,留下了“三擒三放”的爱情故事和“穿云箭破飞刀”的战史,为古城增添了传奇色彩。后来人们又把土城子称武要古城。相传,樊梨花和薛丁山统兵西征,一边在大黑山挖洞备战,一边在土城子加固城池,形成“品”字型犄角之势,攻防自如。樊梨花以穿云箭大破苏宝同的24把飞刀,彻底收复苏军残部,捍卫了边塞。

  传说中的樊梨花和薛丁山招亲故事亦在此地。薛丁山人品出众,樊梨花早有成亲之意。论武艺薛丁山远非樊梨花的对手,但樊梨花爱慕薛丁山的人品才貌,对他三擒三放。征战中薛丁山对这个武艺超群的姑娘亦产生爱意,俩人遂成亲。婚后互敬互爱,同心守卫边塞。

  在民间传说中,当年樊梨花与薛丁山在征西途中路过土城子,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她凭借这里的天然屏障赵长城和古城,将其作为军事重地,长时间驻扎在这里。他们在土城子北大黑山上建立山寨,在半山腰修建了一条数丈宽的东西跑马道,还在跑马道旁修筑了一座平整宽阔的“点将台”。点将台居高临下,可近观土城子古城,远眺蛮汉山山口,是兵家驻守要地。闲暇时这里又可操练兵马,是骑射习武的理想场所。

  如今,“点将台”不再只是史书里的名词,已成为民宿周边的核心景点;“跑马道”的壕沟也不再只是荒草覆盖的土坡,成为了游客想象千军万马操练的实景地。历史的厚重,成为梨花镇点将台民宿吸引游客的第一重引力。

  梨花镇点将台民宿前临大黑河、背靠大黑山,周边樊梨花洞、烽火防御古城墙遗址、玛瑙水晶宝石山环伺,步行可达的点将台遗迹与跑马道,让游客在登山途中就能触摸历史。站在点将台上远眺,蛮汉山山口的风仿佛仍带着军号声,近观土城子古城的轮廓,游客能直观感受“攻防自如”的军事布局,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

  场景体验  千年古城创新发展

  民宿将乡村生活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近年来,土城子古城大力发展自产自种自养的特色产业,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绿色蔬菜、烹饪农家菜,从灶台烟火中找回儿时乡村的记忆;清晨饮一杯山泉水,午后在天然氧吧里漫步,傍晚观赏大黑山落日,这些寻常的乡村生活因“樊梨花曾在此驻留”的传说而更具浪漫色彩。正如民宿理念所强调的,游客在身心彻底放松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与历史的对话。

  登上土城子古城观景台,游客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个金戈铁马岁月的辉煌和沉重。徜徉在历史长河中,领略泱泱古风,体验穿越时光隧道的神奇,唤醒尘封岁月的光荣记忆。眺望古城,绿意盎然的田野与民宿小院点缀其中,这段承载厚重历史的古城,已成为连接古今、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文旅赋能  古城文化融入生活

  近年来,卓资县对土城子古城墙遗址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景观价值,利用传统民居院落,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坐落在城墙边上的古城庄户人家民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配套有现代化的客房和传统窑洞,院内还有兵器展示、民俗体验和农耕文化展览,以及可供游客烧烤娱乐的稻草凉亭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卓资县梨花镇在推进民宿产业发展中,融入古城墙文化故事和地方传统民俗,让游客既能感受古城古韵,又能体验现代乡村的舒适与惬意。

  “我们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把古城文化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古城故事文化墙、观景台、古城大戏台。下一步,我们依托便利的交通、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张利民说。

  文旅赋能,让“古城文化”融入生活,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现代乡村民宿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实现就业增收,更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通过扶持创业、带动就业、链接非遗,村民从“古城守护者”变为“文化受益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动能。

  卓资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王建勋对古城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发展符合现代需求的文旅新业态,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这些传统风貌的古城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着力挖掘古村落中的独特文化基因,把‘融合之路’文旅品牌建设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研究,依托资源优势与传统特色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文旅产业不断壮大。”

  古城诉说千年沧桑,民宿承载致富梦想。以“文化解码”筑牢根基、以“场景体验”激活魅力,因地制宜深挖独特资源禀赋,当土城子古城庄户人家的民宿灯笼点亮夜空,当游客在点将台体验古代军演,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这座千年古城在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沿着“保护、利用、共富”的轨迹蓬勃生长,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版图片由李芳  孙建丰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