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超300亿元!储能央企巨头连签大单

2025-07-30 18:10

7月29日,中国中车公告显示,其与国家电投江西电力、华能新能源等企业签订了总计40.3亿元的风电设备及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这个数字在329亿总合同中看似占比不大,却揭示了这家央企能源转型的战略雄心。而且,短短半年间,中车订单已累计逼近百亿规模。

1

轨道巨人的转身

中车在储能领域的崛起堪称行业奇迹。2022年2月,中车株洲所成立综合能源事业部,正式进军储能赛道。当时业内少有人预料到,这个轨道交通巨头能在两年内实现从“行业新贵”到“系统集成龙头”的跨越。

然而,数据摆在那,赫然揭示了其野蛮生长轨迹。2023年,中车株洲所超越海博思创,登顶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榜首,2024上半年,中车株洲所斩获27.2亿元储能设备订单,全年装机容量达12.67GWh,同比激增200%;2024年末,单季再签56.1亿元风光储订单,覆盖华润风电、深圳建融新能源等项目。

其技术路线选择也多样化。在湖北龙感湖,中车建成的100MW/200MWh储能示范项目,成为当时省内最大集中式储能电站;其20MW漂浮式风电机组配合储能系统,年发电量可达1.4亿度,智慧运维平台将故障响应压缩至2小时内。

中车的能源转型绝非偶然。2024年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高达166.86亿元,其中60%(约100亿元)明确流向风电、储能、氢能等新产业。巨额投入推动下也重构其收入结构,新产业板块营收占比达35.05%,首次超越城轨业务成为第二大支柱。

而且轨道交通与储能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凸显,例如,高铁牵引变流技术可以转化为储能PCS核心优势;在制造上,常州、株洲等基地实现IGBT、变流器等核心部件自主生产;而系统集成方面,依托轨道交通“整车+运维”经验,中车株洲所构建“风机+储能+智慧管理”全链条解决方案。

2

变局

中车株洲所的突进恰逢储能行业深度调整期。2024年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众多集成商毛利率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中车的央企优势凸显。

首先,在资金方面,根据2024年报数据显示,账上的271亿元经营性现金流足够支撑长周期项目;并助力其从电芯到系统集成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布局。在客户端,借助国家电投、华能等央企合作,锁定风光大基地配套储能的需求。

在海外市场方面,巴西圣保罗143亿城轨订单中,为城轨配套储能系统成为技术溢价点。截至2024年末,中车新产业国际订单达472亿元,储能设备正成为出海新载体。

当我们审视中车2025年7月宣布的这329亿订单结构,维保服务占比显露出第二增长曲线:69亿机车修理、20.8亿客车修理合同,印证了其“制造+服务”战略的成功。

中车株洲所的车间里,储能集装箱与地铁转向架在各自的智能化产线上慢慢流淌。 

这家曾以“复兴号”动车组代言中国速度的企业,如今正将系统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制造哲学注入储能产业。在新能源的竞技场上,中车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与技术,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对能源革命的深度重构。

而328亿订单中那40亿储能种子,终将在双碳土壤里长成新支柱。

*关注我们:获取每日储能快讯,深度解读产业趋势。

活动预告

NEW

爆料及投稿|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女士:19168597392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