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AI力量”点燃“青岛制造”

2025-07-30 18:43

“青岛制造”再进一步。

7月28日,山东省工信厅官网公布2025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青岛市人工智能集群入选。这也是继青岛仪器仪表集群、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济青枣潍工业母机集群之后,青岛所拥有的第四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次入选是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力的见证,是城市前瞻布局的显著成果。

根据《IDC全球AI市场预测》,全球AI市场规模预计在今年突破2.3万亿元人民币。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竞相布局的战略领域,是全国前排城市的共同选择。

在这一竞争格局中,青岛将人工智能纳入重点发展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进行重点布局,并依托发展优势走到前列。

一方面,青岛提前“起跑”,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城市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人工智能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截至目前,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超过300家,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正在抓住风口进行冲刺。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受到了认证,未来的发展动力将被进一步点燃。

设定目标、布局未来,青岛给出了具体方案。

01

从目标到实现

为什么人工智能产业能够入选?从青岛的紧密布局中就能见得一二。

7月22日,“人工智能+”区市行活动成功举办,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基地正式揭牌;紧接着,7月25日下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行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专场对接会接续召开。

短短三天内两场高规格活动,不难看出,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推进力度之大,同时也显示了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考量:打造产业载体夯实发展根基,以链式协同推动实现价值转化。 

这份青岛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视与布局,在其顶层设计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青岛定下了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的目标。在青岛重点发展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也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

将目标转化为现实,青岛出台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青岛市支持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等文件,开展算力设施“强基”、算法模型“铸魂”、数据要素“提质”、核心产业“固链”、创新平台“领航”、产业生态“聚力”、场景应用“赋能”等7大行动,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活动助推与政策赋能下,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产业发展的现状,正在逐步向设定好的目标靠拢。

目前,青岛除规上企业数量大增,营收收入实现新突破外,发布技术解决方案与场景需求清单超过1000项,累计7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典型场景,18个场景入选山东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效,在于成功培育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

青岛市先后获评全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和雁阵支柱型产业集群,此次再度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能级不断提升,也将继续增强青岛市的产业竞争力,这将使青岛作为“品牌之都”和“制造名城”的发展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持续发力,青岛已率先探索出系统化的发展路径。而这份“青岛实践”才是“目标实现”的关键秘诀。

02

“上新”的龙头

从无到有,从数字产业集群到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青岛离着目标越来越近。在这一过程中,龙头企业也给了城市产业发展充足的底气。

在日前,青岛正式公布“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链主企业名单,创新奇智、极视角、海信网络、中科曙光等6家企业凭借创新力和影响力引领在前,它们的存在,不仅将链上的企业进行串联,而且也作为城市的“头部力量”证明着青岛的产业实力。

以“AI+制造第一股”创新奇智为例,开发了行业领先的AInnoGC工业大模型,通过蒸馏DeepSeek-R1,在更广泛的工业环境中实现部署应用;极视角在今年4月发布的信息显示,公司已聚集超40万算法开发者,积累1500种大小模型算法,覆盖100多个细分行业,算法SDK数量国内最多。

来自本土的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同样“智力澎湃”,聚焦智能化应用场景,海信网络打造出全场景视觉AI算法与大模型,为智能感知与推理决策提供多样化AI能力,已成功应用到全球12个国家、188个城市。

不难看出这些链主都有着不俗的实力,有能力在全国的市场中参与比拼。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引领型企业,正在青岛这座城市中不断“上新”。

在标贝科技、乐聚机器人等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落子青岛的同时,青岛本地的龙头也在加速向AI技术靠拢,以新一轮的布局改写着城市产业的结构。

今年1月,海尔旗下的海尔智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海尔兄弟机器人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在“无人家务”的愿景下布局具身智能赛道,通过家庭机器人+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行业生态。

进一步放大拥抱人工智能的决心,今年5月,海尔创投发起百亿元具身智能机器人基金,重点投向整机设计与制造、基础部组件及软件、系统集成及应用等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帮助青岛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抢滩人形机器人赛道。

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块头”在城市落地生根,提供引领性的技术、快速落地的产品乃至资金上的支持,这股强劲的力量,就是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

03

连点成线的集群

一个个引领型企业的存在,就犹如一个个引擎,驱动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向前。

而放大这份产业力量,青岛还要承担起“穿针引线”的责任,以龙头为引领凝聚更多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

青岛对于产业集群的培育,首先体现在空间的布局上。

园区,作为产业的物理载体,能够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实现产业链企业空间集聚,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速要素流动,缩短协作距离。

青岛在崂山布局了人工智能产业园,目前已聚集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国创智能家电等重点企业280余家,产业园2024年实现营收220亿元、同比增长30%。针对产业链发展所需求的环节,青岛也以园区为抓手定向招引,落地浪潮大数据、中科星图低空云、乐聚智家机器人等补链强链项目超40个,已经取得一定的规模效应。

在提供产业链加速生长的物理环境之外,青岛还向深一步在产业链上探索。

青岛为人工智能企业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引导大企业发布融链固链需求,促进中小企业与链主企业深化供应链合作,通过拓宽交流渠道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帮助企业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而破解发展瓶颈。

今年6月,青岛发布《〈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政策评价报告》,《报告》显示,自2019年起,青岛连续举办六届“百企百景”对接洽谈会,发布需求清单1200余项、促成合作300余项。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征集和发布工作,青啤、澳柯玛等8家市属企业开放应用场景24个,为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提供试验场。未来,青岛还将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