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30 17:56
曾几何时,核能日渐式微,全球发电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8%腰斩至如今的9%。而今,复苏迹象已然显现。
尽管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从未停止核能产业的扩张,但许多西方国家却因核电建设成本高昂,以及更廉价能源的普及,而选择逐步退出核电。
如今,全球变暖引发的担忧加之数据中心激增的能耗需求,正重新点燃人类对原子裂变能量的热情。
更为关键的是,针对核电站建设所需的巨额前期投入,新的融资模式正在涌现。Meta Platforms Inc.、亚马逊(Amazon.com Inc.)等科技巨头已与核电企业签订长期购电协议;多边金融机构也开始放宽限制,比如世界银行已解除资助核电项目的禁令。
各国重新布局核电
部分国家致力于新建大型核电站,更多国家聚焦于延长现有设施的使用寿命。在发达国家,许多核电站已接近原设计寿命(通常为40年),翻新改造虽能延长服役时间,但需要巨额投入。
与此同时,多国开始投资所谓“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此类反应堆可通过标准化组件的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降低建造成本。但目前商业化进程出现延迟,实际部署仍需数年时间。
2022年,欧盟立法者投票认可核电项目为“绿色投资”,为核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了政策支撑。然而,欧盟要想实现核电愿景,预计需投入2410亿欧元(约合2830亿美元),资金筹措仍是重大挑战。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正为核电行业提供财政激励,并试图简化核监管流程。即便有政策支持,核电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仍有诸多难关有待攻克。其中一个挑战是,特朗普法案中的一项条款禁止“涉外敏感实体”参与税收减免项目,令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哪些国家在采取行动?
在西方国家,英国和法国走在前列。目前核电占英国发电量的15%左右,该国拟新建8座大型反应堆,到205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25%。已有七成电力来自核电的法国计划新建6座核电机组,并延长现有机组寿命。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 Corp.)正在本土建设4座核反应堆,并在海外承建19座核反应堆,使俄罗斯稳居全球核能技术出口首位。
在欧洲其他地区,匈牙利正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建设两座新反应堆;捷克选择韩国水电与核电公司(Korea Hydro & Nuclear Power Co.)承建两座机组;波兰则选定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建设本国首座核电站,但这两国尚未落实具体融资方案。德国虽在2023年4月关闭了最后一座核电站,但在全球核燃料市场仍扮演重要角色。
美国于2024年建成了三十年来首座新反应堆,但暂无新的建设计划,投资者目光聚焦于开发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以及重启关闭的核电站。
日本曾是全球核电大国,自2011年福岛核灾难后,核能产业陷入长期停摆。2011年的地震与海啸引发三座反应堆熔毁,逾10万人被迫撤离。日本正考虑新建反应堆的计划,目标是到2040年让核能占发电量的20%。
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正加速推进核能布局。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中国当前有29座核反应堆在建,按此势头,未来十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生产国。
全球版图上:印度正建造6座核电机组;阿联酋在2024年3月正式投运第四座核电站;韩国作为阿联酋核电承建方,计划未来十年在国内新增至少3座核电站,同时加大对外出口;此外,孟加拉国、埃及、伊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也在建设核电项目。
中国海南昌江,玲珑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外穹顶吊装现场
硅谷的核能赌局
多年来,从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到比尔·盖茨(Bill Gates),再到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美国科技巨擘一直在自掏腰包押注核能初创企业。如今,为应对新一代高耗能AI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他们执掌的科技帝国也纷纷入局。
今年6月,亚马逊云科技部门与泰伦能源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纳核电站1920兆瓦电力,供应期直至2042年。这笔交易也是亚马逊在宾州200亿美元AI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
同月,Meta与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 Corp.)签署20年购电协议,采购1121兆瓦核电。此举使伊利诺伊州克林顿市附近的核电站重获生机,该电站虽能为百万家庭供电,却因廉价天然气竞争一度面临关停危机。
5月,Alphabet Inc.旗下的谷歌与电力公司Elementl Power签署战略协议,将在美国开发核电项目。谷歌将为三个项目投入早期开发资金,每个项目的发电能力均不低于600兆瓦。
2024年9月,微软与星座能源公司达成协议,重启宾夕法尼亚州已关闭的三哩岛核电站。这座2019年因不敌天然气竞争而退役的反应堆,预计2028年恢复运营,并将为微软的数据中心持续供电20年。
反对核电的观点
反对者指出,福岛核事故不过是核能不可靠的最新例证。从1979年的美国三哩岛事故到1986年的苏联(今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灾难,核泄漏阴云始终未散。
此外,核废料处理的长期成本与环境风险亦备受诟病。这些废料具有高度放射性,危害可能持续数千年。
批评者还指出,美国和欧洲的反应堆项目普遍存在严重超支问题。建设一座大型核电站通常需耗时十年,对于承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半的国家而言,远水难解近渴。反对者认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更清洁安全的能源,再加上电池储能技术,才是更快速可行的选择。
清洁电力崛起:不到20年间,全球低碳发电量增长了80%。来源:彭博新能源财经
支持核电的观点
支持者强调,核事故毕竟极为罕见,而每年因化石燃料相关的事故与污染致死人数,远超核能。(公共卫生研究显示,福岛核事故的辐射暴露未造成不良健康影响。)核电支持者还指出,新一代小型先进反应堆将具备更高安全性。
核能倡导者主张,不应将核能与可再生能源对立起来,二者必须协同发展,方能避免气候危机的最坏结局。2024年全球约五分之二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扩张、更多核电站维持运转,这一比例有望在2026年突破50%大关。编辑/陈佳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