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户外消费“破圈” 品牌野心如何撑起万亿市场?

2025-07-30 13:31

冬奥会之前,大部分情况下,想滑雪要去专业雪场。如今,即使你在南方,即使正值酷暑炎夏,只要你想,就能找到一家室内滑雪场。

曾经,户外运动得整一堆专业的装备,结实倒是结实,但是很笨重,不好用。

而现在,一双兼具防滑和时尚的迪卡侬徒步鞋,就能从日常通勤直接穿到近郊爬山,一件防风防晒的骆驼冲锋衣,能从办公室丝滑切换到野外露营地......

这样的场景,现在在全国大小城市里随处可见。

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数据的背后,其实是户外从“小众”向“日常”的渗透。

打开小红书,“到户外过两天”成了开屏页面,点进这个话题,“城市骑行路线推荐”“徒步丈量世界”“露营氛围感布置”等笔记不断刷屏......即使7月正是热的时候。

户外运动能从小众爱好长成万亿市场,最主要的是看到了三种最真实的痛点。

第一种便是近两年常提到的“情绪价值”。

当代成年人的焦虑,很大程度来自对生活节奏的失控——上班会不会迟到、方案会不会被pass、外卖会不会超时、周末会不会加班......

快节奏下,谁没幻想过按下生活的暂停键?《中国青年报》的数据说,94.8%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生活开启了“倍速键”。

而户外一词往往与“慢放”“松弛”绑定。就比如在山顶等一场日出的两小时,听起来比刷两小时短视频更有意义,更能让人找回“活着的实感。

第二种是“把健康焊在身上”的生存智慧。后疫情时代的年轻人,终于把“养生”从保温杯里的枸杞,变成了脚下的登山鞋。

古人说“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如今的现代人则用行动证明:午休时间绕着公园走两圈比吃保健品更实在,周末出门晒晒太阳比闷在家里更能增强免疫力。

2025年一季度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48元,增长了3.0%,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当健康从“被动补救”变成“主动出击”,那些能穿去上班的户外风卫衣、能放进通勤包的折叠水杯,自然成了新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种则是“社交货币的更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要赶,拥有一身Supreme曾是很多潮流男生的向往,但Superdry申请破产、Champion正在被其母公司出售、OFF-WHITE大规模关闭线下实体店以及Vans近些年业绩低迷都在指向一个事实:潮流服饰近年来势头已经愈发下行。

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潮人来说,始祖鸟限定冲锋衣可能才是户外语境下的最潮单品。

一张在雪山之巅的照片,比九宫格美食更能收获点赞;加入骑行社群周末组团刷街,比独自宅家更能拓展社交圈。在小红书,“露营”相关笔记的浏览量高达69.7亿,“骑行”话题浏览量破50亿。

当“户外人设”成了新的身份名片,装备就不只是装备。

这三种需求像三条支流,最终汇成了户外消费的大河。情绪价值让人们“想走出去”,健康需求让人们“必须走出去”,社交效应让人们“组团走出去”。

从潮流符号到情感载体,从工具属性到社交媒介,户外消费的增长从来不是单一需求的爆发,当个体冲动变成群体行动,万亿市场的崛起,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的户外市场更像一场“分层赛跑”。

高端市场里,国际品牌靠技术壁垒和文化认同领跑,比如始祖鸟(硬核专业 + 运动奢侈)、可隆(轻户外场景+ 场景沉浸)、迪桑特(高端运动 + 圈层运营)、艾高(法式优雅 + 功能经典),但本土品牌正通过收购(如始祖鸟、可隆、迪桑特、萨洛蒙背后有着同一个金主爸爸“安踏”)、联合研发(如李宁与中科院合作跑鞋科技)慢慢缩小差距;

大众市场中,本土品牌靠性价比和场景适配占据优势,国际品牌则通过副线品牌(如北面的Urban Exploration系列)将户外体验中积累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不过,以往,国产户外品牌与国外品牌的产品因定价差异处于不同价格区间,彼此市场并无交集。近年来户外消费升级的趋势愈发显著,随着国际品牌布局下沉市场、国产品牌户外产品价格逐步提升(据魔镜数据,TOP30的国产品牌中,骆驼、伯希和、凯乐石、探路者,近一年均价同比上涨25%至65%不等),两者的市场开始出现重叠,国产品牌也得以与国际大牌在同一层面被探讨。

而在“专业+潮流”的中间地带,竞争最激烈——FILA把户外冲锋衣做成宽肩细腰的Y-型版型,满足户外探索的全方位防护功能需求;Patagonia把环保、可持续贯彻到底,其马甲攻占正在写字楼和办公室。

这种“接地气”的优势,让本土品牌在大众市场快速撕开缺口。喜德盛2024年京东平台销售额在公路车领域内名列前茅,同档次产品价格比美国品牌低30%-50%,成了通勤党和新手骑友的首选;蕉下的防晒衣把户外防晒技术和通勤穿搭结合,在2020年-2024年连续五年在户外防晒服类目中销量第一。

简单地说,它们就像精准踩中年轻人需求的“搭子”—— 知道你既要性价比,又要颜值,还要一点点专业感。

但本土品牌想往上走,还得跨过专业口碑的门槛。国际品牌的核心技术专利往往积累了几十年,比如戈尔公司拥有5000多项专利。

有意思的是,这场攻防战正在出现“混合打法”。安踏收购始祖鸟后,采取了一系列「中国式营销」策略,启用刘雯等奢侈品代言人,借助其在时尚界的广泛影响力,模糊了户外与时尚的边界,成功将品牌推入“运奢”(运动奢侈品)赛道。

这场仗的关键,或许不是“谁打败谁”,而是谁能先吃透“中国户外的独特逻辑”——既是真登山真露营,也能当通勤穿搭。就像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说的:“消费者的需求早已超越基础功能,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满足其在通勤、户外等多场景无缝切换的跑鞋,这类商品成为门店增量的支点。”

就目前来看,户外运动早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属爱好”,而是成了大众追捧的生活方式。

当户外和日常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当户外从少数人的专业运动变为大众的生活日常,品牌竞争的本质已从“装备提供商”转向“新生活方式的定义者”。

太平鸟、美特斯邦威这些牌子早就开始试水,把户外元素加到平常穿的衣服里。比如一件冲锋衣,既能挡风挡雨,款式又潮,爬山完直接穿去上班都行;露营用的小桌子,收起来放客厅当装饰,也挺好看。

(还有一类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他们或许并不追求对户外环境的“征服”,但却渴望通过“体验”户外,来获取一种“生活更美好的感觉”。)

不过,尽管当下参与户外消费的人数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但其背后的消费需求实则复杂多样且远未得到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户外的偏好大相径庭:有人爱往深山里钻,有人就想在城市周边走走;女性消费者对装备的款式和设计有着更高要求;而年长的户外爱好者更倾向于选择轻便且安全性能高的装备......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户外消费市场中,品牌若想脱颖而出,不能再局限于推出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应当聚焦这些细分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研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户外市场的有趣之处在于:机会也藏在“真实需求”里,考验也躲在“趋势泡沫”中——谁能穿透热度看到本质,谁才能站稳脚跟。

前几年露营、骑行、滑雪的“集体退潮” 已经证明:消费风向变得比想象中快 —— 今天流行露营,明天可能转向徒步;今年追捧“运奢”,明年或许更认“性价比”。但有三样东西是不变的:对“真实需求”的响应、对“产品本质”的打磨、对“用户信任”的积累。

如果只追“流量热点”而非“需求本质”,热潮退去时留下的可能是积压的库存、闲置的门店,以及被透支的信任。

品牌要做的就是少追“圈层标签”,多建“价值认同”。

始祖鸟的成功不只是“冲锋衣贵”,而是用“专业性能”绑定“高品质生活”的认知;Patagonia靠“环保理念”圈粉,本质是与用户的“价值观共鸣”。品牌故事可以换,但核心价值要稳定。

户外消费的万亿市场,从来不是“追热度”的游戏,而是“守本质”的长跑。

热度和趋势是机会——它能让优质品牌快速被看见;但也是考验——它会淘汰那些只赚 “快钱”的跟风者。

消费风向会变,但对“好产品、好体验、好认同”的需求永远不变。品牌唯有在产品、渠道上扎实建设,才能在潮起潮落中,真正接住市场的红利。

总的来说,户外消费的下一个爆点其实是“反套路”的,它或许不需要宏大的“户外梦”,但一定看谁能把产品做得更贴心、技术玩得更溜、还能让户外真正融入生活,它也不需要用价格划分圈层,而是用“场景适配度”和“体验获得感”赢得人心。

万亿市场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更近。

注:文/姜姜,文章来源:消费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