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斑马智行,开启汽车主动智能时代|甲子光年

2025-07-29 20:33

一辆聪明的车,是一辆有“眼力见儿”的车!

作者|张麟

编辑|栗子

“你好斑马,帮我点一杯咖啡。”在2025年WAIC的现场,一位用户在搭载了斑马智行的智己L6实车里,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下单了一杯咖啡。

一名用户现场使用斑马智行元神AI点咖啡,来源:斑马智行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期间斑马智行联合通义及高通,首发了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这也是行业首个基于高通8397平台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

斑马智行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2024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斑马智行发布了“元神AI”技术体系,实现了自然语言交流、环境场景感知等方面的深度学习、理解。

此后,斑马智行陆续发布了“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以及此次在WAIC上发布的全新大模型解决方案。

在斑马智行看来,基于该方案的原生智能体可以进行多模态意图感知理解和交互,这种能力将把智能座舱推入主动智能的时代。

1.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

让智能座舱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

斑马智行的前身是阿里OS事业部,2015年,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各出资5亿元,成立了斑马智行。

十年前,斑马智行的使命是“让汽车更智能,让生活更智慧。”率先提出并落地“互联网汽车”,以自研车载操作系统的方式,基于底层突破获得上层应用与服务创新。

十年后,斑马智行的使命和愿景几乎没有变化,但在产品形态上,发布交互智能体、利用先进的芯片平台打造大模型解决方案,并推动智能座舱的进化革命,成为了斑马智行新的目标。

在用户需求、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331.6亿美元增长至706.3亿美元,CAGR达28.66%;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76.3亿美元增长至173.8亿美元,CAGR达31.58%,增速快于全球市场。

但就目前的实际效果而言,智能座舱带给用户的体验依旧不够令人满意。

ChatGPT已经发布了近三年,各种大模型层出不穷,去年也有大批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完成了大模型上车,但车端的智能化服务的大部分功能仍处于被动执行阶段。例如根据用户指令完成车窗、空调控制,不过相比于上一代语音助手,在大模型的加持下,这类指令往往是自然语言,而非某个关键词。

这种情况造就的局面,是用户无法获得更“懂你”、更智能的座舱服务,车企之间也出现了产品性能同质化,无法拉开竞争差距。

今年4月15日,在极氪四周年发布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CEO安聪慧就曾明确表示“智舱技术已经高度同质化”。

「甲子光年」在与斑马智行CTO司罗交流时,对方表示这种体验确实存在,原因在车上处理人机交互,要比在手机或者其他产品、场景平台上更加复杂。

因此,单纯的大模型上车满足的仍是“问答”环节的需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智能化体验,车企和智能座舱系统供应商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完成AI Agent上车,并通过部署策略实现主动、智能、多场景的服务。

佐思汽研于2024年6月发布《2024年座舱AIAgent研究报告》中就提到,Agent应充当AI APP,借助AI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与生成能力,创建更多的智能座舱场景。

在此次WAIC大会上,斑马智行发布了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行业首个基于高通 8397 平台的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基于该方案的端原生智能体,可以通过纯车端方式实现智能座舱90%的「感知-决策-执行」服务闭环。”

斑马智行解决方发布会现场,来源:斑马智行

今年4月,斑马智行发布“一箭十星”交互智能体,即 1个System Agent(系统级主智能体)+10个平台级应用Agent(场景智能体),通过星状协同架构,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调用控车、外卖、娱乐等十类场景化服务,利用自然语言交流实现在车里点外卖的功能,就是从此刻开始的。

而基于高通8395芯片的最新解决方案在车端部署后,斑马智行开始让原有的智能化服务变得更加“主动”。

公开资料显示,高通8397芯片本身定位高端智能座舱场景,拥有最高360TOPS算力,可运行140亿参数的端侧大模型。斑马智行选择高通8397芯片,能够很好地完成大模型解决方案的车端部署,提高执行速度和用户感知。

在WAIC大会的现场,基于最新的解决方案,斑马智行元神AI不仅可以帮助客户下单咖啡,还能够识别用户上车时已经出汗,同时自动打开空调;在车上多人对话场景,元神AI可分析判断潜在任务需求并主动参与,同时这些主动服务几乎没有卡顿或延迟。

此外,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解决方案的本地化部署模式,也让用户隐私得到了更全面、更底层化的保证。就市场情况而言,随着大模型、Agent开始大规模上车,车内语音、视频识别等隐私内容的泄露问题也成为了用户最为关注的情况。

2024年4月,高合、理想汽车相继遭遇隐私安全危机,两家车企均有车内摄像头拍摄的乘客照片流出。虽然事后高合、理想方面均对网传内容予以否认,并称车企不具备远程调取、查看车内摄像头图像的能力,但这无疑增加了用户使用智能座舱系统时的担忧。

司罗对「甲子光年」表示:“我们把大模型部署到车端,在车端对车内外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在车内完成服务闭环,这样就能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

也就是说,斑马智行此次解决方案的发布,真正将智能座舱的“被动执行”模式,变成了“主动服务”模式,汽车也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变成了具备情感温度的智能体。

2.打通产业链

实现芯片、车企及生活平台全面适配

从AI大模型上车到AI Agent上车,对用户来说,最明显的改变是,智能座舱系统不仅仅能回答我的问题,还能主动帮我做更多的事情。

而这种能力要想实现市场和产业层面扩散,需要供应商做的不仅是AI技术的研发,还要有良好的生态体系适配。

这里的适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平台的适配,比如目前斑马智行的外卖功能,已经完全打通饿了么平台,接入了饿了么系统的选择商家及商品、交付系统和订单管理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饿了么平台,斑马智行的元神AI已经对接了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商家。

另一方面,据了解部分知名品牌也正在与斑马智行进行沟通,其服务可能会以独立Agent的形式完成与斑马智行的对接。

司罗对「甲子光年」表示:“我们正在和一些重要的品牌沟通直接合作,帮助他们的服务能够以更加独立的方式上车,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体验。”

除了服务平台的适配,车型、芯片等硬件层面的适配同样重要。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斑马智行累计合作40多个汽车品牌,包括大众、宝马、上汽、一汽等,落地智能汽车超过1000万辆,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超过15%。

此外,斑马智行已经累计合作国内外10多家主流芯片企业、30多个芯片平台,以Banma Hypervisor为例,斑马智行联合黑芝麻智能打造了业内首个单芯片舱驾一体方案;联合紫光展锐打造多系统智能座舱方案,实现芯片算力效能提升20%以上,软硬综合降本约30%。

斑马智行多芯片适配展示,来源:斑马智行

7月15日,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发布《智能座舱大模型能力评估,2025》报告,针对车控、车书、娱乐、出行、商务、生活、社交等7大高频场景,对9家主流新势力车企及AI公司的智能座舱大模型进行评估,斑马智行元神AI大模型以6项第一(其中3项满分)全面领先。

目前,车载应用的生态正在经历一次转化,在司罗看来,车载的智能座舱系统正在经历iPhone时刻。

汽车智能化的命题已经存在十余年,此前主机厂和供应商更倾向于,将大量的操控、APP移植到车机大屏上,把车机变成一个大号的移动终端。但显然,让用户在车机系统里去点击、查看和触控,这种复杂的操作一定会带来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斑马智行旨在通过“No Touch & No App”的方式,串联汽车内部多Agent协作,以解决传统交互模式的弊端。这种AI原生的交互模式,很可能率先在智能汽车这个独特的载体上实现大规模地应用。

(文中图片来源:斑马智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