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30 07:5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鲍曼君
盛夏时节,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工业园区,福建和其昌竹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赶制一批即将发往东南亚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该企业负责人俞先禄指着流水线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500万元的‘福林·竹链贷’就像及时雨,让生产线重新跑起来了。”
这背后,是三明金融监管分局联动辖内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支持的缩影。
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先一公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政策落地的速度与精度成为关键。三明金融监管分局迅速行动,打出政策协同“组合拳”。
该分局机制共建,织密服务网络,牵头联合11个部门建立专项工作组,共享全市正常经营外贸企业清单,制定差异化走访方案。同时推动出台《提增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效若干措施》,通过信用修复、提高担保代偿率等16项举措提升企业融资满意度。
该分局深度摸排,精准绘制“需求图谱”,纵向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深入尤溪、永安、沙县等外贸产业聚集区;横向联合商务部门,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与核心诉求,为重点企业建立专项清单,实时追踪融资需求。
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汇率避险政策理解不足、跨境投资流程不熟等痛点,该分局推动银行机构主动送教上门。工商银行三明分行联合外汇管理部门深入企业,详解境外投资备案流程与资金合规要求;农业银行三明分行则通过专场对接会,面对面解读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政策上门,破解“信息鸿沟”。
“政策宣讲不是走过场。”三明金融监管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向记者强调,“我们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把专业术语转化为企业听得懂、用得上的实操指南,真正让惠企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浇灌企业远航的“金融活水”
当企业遭遇外部环境波动,资金链如同生命线。三明金融监管分局指导金融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纾困方案。
在稳存量方面,该分局要求银行机构主动排查企业资金链压力,对暂时困难但基本面良好的外贸企业,坚决落实“应续尽续”,避免盲目抽贷断贷。
厦门银行三明分行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分行在排查中发现一家木业公司21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面临还款困难,迅速启动预案,以“接力贷”实现无缝续贷,稳住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盘。
针对汇率波动吞噬利润的痛点,该分局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配套专项补贴降低企业避险成本。农业银行三明分行推出“1元期权”专项活动——小微企业仅需支付1元,即可办理名义本金5万美元的汇率期权,相当于减免2000元费用;招商银行三明分行则为新开户企业提供最高7500元的衍生品交易补贴。
“以前觉得汇率风险太专业,不敢碰。”一家刚获得期权补贴的小微企业财务主管坦言,“现在有专业指导和费用减免,我们终于敢用金融工具‘锁住’利润了。”
激活特色产业的“专利价值”
三明竹林如海,竹木产业是外贸出口的“金字招牌”。针对该产业普遍面临的“轻资产、缺担保”融资瓶颈,三明金融监管分局推动创新融资模式,点“权”成金。
在“中国竹都”永安,三明金融监管分局指导永安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福林·竹链贷”。该产品以竹产业链核心企业信用为依托,允许企业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当地一家竹业龙头凭借销货清单和第三方承诺协议,迅速获得500万元贷款,解了订单波动期的资金之渴。“供应链融资盘活‘竹链’应收账款。”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面对贸易型竹企缺乏抵押物的困境,中国银行三明分行推出纯信用“外贸贷”,依据企业通关数据、出口信保等精准测额。一家竹木贸易公司凭借稳定的进出口记录,成功获得300万元信用贷款,打破了“无抵押不贷款”的传统困局。
针对竹木企业手握专利、林权等“沉睡资产”,三明金融监管分局联动市场监管局、林业局推广专利权质押、林下经营权抵押等新模式。宁化县一家宠物笼出口企业,以其拥有的两项竹木加工专利技术成功质押,获得宁化农信联社追加授信590万元,为拓展新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竹木是三明的生态财富,更是外贸支柱。”三明金融监管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联合多部门创新融资模式,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份专利、每一笔订单,甚至每一片林下空间,都能转化为发展的资本。”
行走在三明的工业园区,机器的节奏传递着复苏的信心。从政策协同的“最先一公里”到纾困解难的“及时雨”,再到特色产业的“点金术”,三明金融监管分局正协同辖内机构,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外贸金融服务生态。
“金融支持不是简单‘输血’,更要帮助企业提升‘造血’能力。”一位长期服务外贸企业的银行负责人对记者说,“通过专业化的避险工具、定制化的融资产品,我们和企业一起在风浪中学会更稳健地航行。”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三明的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道理:唯有立足本土产业特质,精准滴灌金融活水,方能为外贸企业搏击风浪提供最坚实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