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30 06:58
7月艳阳下,沿着仙游木兰溪景观带城区段行走,清水潺潺,绿草如茵,白鹭翩飞,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绿色,是仙游县最耀眼的底色。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仙游县山水相济、山海兼备,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1.4%,居莆田市第一,拥有18个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区,先后获评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国家级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县城等。
近年来,仙游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纵深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强化生态修复与监管,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
绘制生态蓝图
盛夏时节,在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草木葳蕤,山鸟鸣啭,流水淙淙。这里,便是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木兰溪的发源地。
仙西村所在的仙游山是木兰溪源头村落,这里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豆杉、水银树、大灵猫、黄腹角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49种。2012年12月,环绕木兰溪源头的30多万亩常绿阔叶林,被划定为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保护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为核心功能,通过限制开发活动和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源头水质清澈、生态系统稳定。
近年来,仙游县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清淤疏浚等措施,进一步巩固木兰溪源生态保护成果。西苑乡创新开展“源党建”,成立以党员、护林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巡查网格队伍,共管共治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建立“智慧源头”管理平台,对水位、水质、空气质量等指标进行精准监管,智能化守护木兰溪的山水林田湖草。
一张蓝图,点绿点金。仙游县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精心构建“一心三线七核”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统筹。其中,“一心”即中心县城,“三线”即木兰溪沿线、海岸线、北部生态保护线,“七核”即麦斜岩、九鲤湖、菜溪岩、仙水洋、大蜚山、南部丘陵及湄洲湾七大生态绿核。
仙游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仙游县以县城为核心区域,大力推进城区绿化工作与海绵城市建设,让县城成为绿色生态宜居之地。聚焦木兰溪流域、海岸线以及北部生态屏障保护,开展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海岸线修复及滨海湿地防护体系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结合九鲤湖、菜溪岩等七大生态绿核,推动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四季旅游产品,打造生态文旅协同发展示范点。
如今的仙游大地,绿意澎湃、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涌动着强大的绿色发展动力,勾勒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清晰路径。
产业逐“绿”而行
连日来,在位于社硎乡与菜溪乡交界处的仙游木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上水库主坝填筑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挖掘机、振动碾、翻斗车来回穿梭,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该电站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的“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装机容量1400兆瓦,力争2027年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目标。据测算,电站建成投用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5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6万吨。
项目经理吴华峰说,电站不仅将塑造出“高峡平湖”的秀美生态景观,也将进一步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仙游县地形气候独特,风、光、水、生物质资源丰富。该县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持续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而行、向“新”而生。目前,该县清洁能源占比达80%,被列入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
近年来,该县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在绿色纤维、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强化新型工业化绿色底色;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积极应用先进装备和工艺,加快重点行业绿色改造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赛隆科技利用废旧纺织品等原料,通过高科技再生工艺技术“化腐朽为神奇”,生产高品质绿色纤维产品,年产值达30多亿元。中裕新材料在清洁生产、环保型无溶剂、水性PU、回收再生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仙游经济开发区枫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入选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创新试点,是全省唯一获批的试点园区。
据悉,仙游县将重点建设生态农业、数字产业、新能源及装备产业等8大绿色产业,2025年力争全县绿色经济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
发力生态治理
7月25日,在度尾镇湘溪村华丰鳗场的养殖池中,一条条幼鳗正在欢快地游弋。“鳗场尾水通过处理池层层过滤,去除、吸收污染物及絮凝沉淀后,实现达标排放。”华丰鳗场负责人杨新太说。
20世纪80年代,仙游县开始发展鳗鱼养殖产业,如今全县有45家鳗鱼场,年产值约2.2亿元,带动上千人就业。然而,这份特色产业成绩单的背后,却藏着生态之痛——每天约有3.5万吨高含磷的鳗场尾水直排木兰溪及其支流,威胁流域水质。
既要产业兴,也要生态美。面对发展与保护的双重考题,仙游县实施“一场一策”精准施治,对规模小、效益差、治理无望的鳗鱼场进行关闭;对其他鳗鱼场根据尾水处理量不同,建设不同规模的尾水处理系统,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按照政府、业主8∶2的比例进行投入,强力推进鳗场尾水深度治理工作,有效促进木兰溪及其汇水支流水质提升。
鳗鱼养殖尾水治理的蝶变之路,是仙游县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该县将财政支出的18%持续投入生态修复,首创“生态司法+补偿”机制,既坚守生态红线,又探索出“补植复绿”等创新模式。发动千名网格员参与生态监督,关停非法养殖场20余处,修复河道25公里。
去年,仙游木兰溪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提升项目荣获亚洲开发银行2023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奖。该项目总投资5.4亿美元,以木兰溪流域仙游段生态环境治理为主,涉及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等统筹治理,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上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全国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名单,仙游县成功入选。该县通过架构机制促进生态补偿规范化、资金保障推动生态补偿常态化、创新拓展助力生态补偿市场化,推进木兰溪流域源头综合治理,10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