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9 15:48
文/中国光大银行金融科技部 赵梅 曲文博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强调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转型离不开技术架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测试与验证。测试作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确保系统稳定、安全、高效的关键环节,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和监管要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测试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新的业务场景和风险挑战。
随着各种新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加速融合,业务与应用系统复杂度上升,传统测试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为应对传统测试面临的压力,推进敏捷模式下测试高质量价值交付,光大银行通过对测试流程、工具平台、协作模式改进优化积极开展敏捷测试转型探索实践,并成为首家测试敏捷化成熟度(四级)认证金融机构。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各种不确定性愈发凸显,可预测性逐渐降低,对测试灵活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大多数金融机构测试按专业领域划分,功能测试、安全测试、性能测试隶属于不同团队,承担相应领域测试相关工作。该模式能够提升单领域测试的专业性、效率和质量,以及复杂问题的发现能力,但各领域间边界划分明显,面对敏捷项目的测试灵活性及各种不确定应对能力稍显逊色。
为了进一步提升光大银行敏捷项目测试灵活应对能力,更好为银行业务发展赋能,更加从容应对数字化转型变革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光大银行开展了敏捷模式下的全栈测试转型路径探索。
转型背景
与大多数金融机构类似,光大银行目前按测试领域独立划分团队,功能测试、安全测试、非功能测试(包括性能、可靠性等)隶属于不同团队,分别承担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功能、安全和性能相关测试领域工作。各团队专业能力强、测试经验丰富,各自拥有强有力的工具平台支持相应领域开展测试工作。基于专业的技术能力、丰富的专业经验和适配的工具平台,单测试领域均能高质高效完成产品质量交付。
虽然按专业领域划分团队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测试人员技能单一,存在跨域边界覆盖不全面的风险;跨团队沟通复杂且存在重复沟通等问题,敏捷项目尤为凸显;虽然局部效率高,但跨团队协作可能导致整体效率下降;工具平台相对独立,缺乏数据流转机制,数据管理及维护成本较高。
转型路径
为了增强敏捷项目测试灵活性及测试应对能力,提升测试整体交付效能,光大银行于2024年启动了全栈测试转型路径探索。通过“工具平台创新性改造”与“全栈测试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全栈测试转型工作开展。
1. 工具平台适配性改造。测试工具平台作为测试人员的重要武器,是测试人员效率提升、质量保障的关键要素之一。光大银行当前已有测试平台与工具已具备较强的基础能力,能够满足当前各项测试实施工作开展,但各领域测试工具平台相对独立,部分工具应用对专业技能及专业经验依赖性强,学习与应用成本较高。为了降低工具学习、使用和维护成本,以及对专业技能与专业经验的依赖,对测试现有工具平台开展全栈测试适配性改造。
(1)统一接口管理,增强跨团队协作。通过将流量采集嵌入自动化测试平台支持流量一键生成接口,实现安全与功能测试接口共享及实时同步,替代当前通过人工抓包分析接口及手工录入等手工操作;通过将功能测试与非功能测试平台打通,将通过冒烟测试的报文上送至非功能测试平台,并优化非功能测试平台支持参数线上化调试,实现功能与非功能接口共享、实时同步,以及非功能脚本自动生成,替代人工分析接口文档、手工编写非功能脚本等手工操作。通过此次优化,实现了跨测试域接口共享、实时同步及统一管理,降低接口管理和维护成本,提升整体测试效率,同时,一定程度降低了专业经验依赖及对跨领域测试工具的学习与应用成本。
(2)自动生成安全测试案例,自动筛查敏感信息。将标准安全测试项与payload规则库作为参数配置在自动化平台,平台结合判断规则自动为每个接口生成一条或多条案例,降低人工案例编写成本。
通过编写正则表达式实现敏感信息规则统一管理,并在功能与安全测试执行过程中实现敏感信息自动检查,敏感信息在执行结果里被高亮显示,实现敏感信息规则库的建设、统一管理和敏感信息自动筛查,大幅提高安全测试效率,降低人工检查成本及漏测、漏检风险。
(3)自动化及批量调度可维护性测试案例。光大银行当前非功能测试涵盖了系统性能、可维护性等多方面的测试工作。可维护性相关案例多为服务或应用系统参数、文件大小及标准化类相关检查,在非功能测试占比高达45%。在测试实施过程中,目前多数案例仍采用人工操作和检查的方式,当架构复杂或设计测试项多时,耗费时间久、存在漏测风险,执行效率一定程度依赖于测试人员经验。为了降低人员操作风险、弱化对专业经验依赖、提高可维护性案例执行效率,逐个对案例实施步骤、流程进行分析及流程开发,最终实现通过自动化测试平台批量调度。
工具平台全栈适配性的改造,实现跨测试域接口统一管理,降低数据流转及维护成本,同时降低人员实施过程中工具学习及应用成本,弱化专业经验依赖,有效提升整体测试效率。
2. 全栈测试能力建设。全栈测试转型(见图所示)是由单一领域测试向跨技术栈跨领域全面测试的转型,不仅对工具平台提出了新的需求,对测试人员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测试仍是软件质量保障的关键环节,因此,测试人才培养既是软件质量保障、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在全栈测试人才培养及能力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培训+实战+复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图 全栈测试转型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全栈测试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各阶段应掌握知识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时长及准出标准,通过导师机制进行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并以答辩、考试等形式进行阶段准出标准判定。
(2)参与全栈测试实施。被培养对象参与功能、安全、非功能类需求测试实施,“以练促学”通过参与多领域测试实施,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新工具的应用,培养全栈测试实施能力。
(3)开展全面总结复盘。在专业学习与测试实施过程中,对培养计划、工具易用性、流程合理性持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全栈测试转型经验总结与分享。
全栈测试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有助于个人能力快速提升,增强测试对复杂业务敏感度与问题解决能力,还能推进组织级全栈测试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全栈测试转型,不仅依赖工具平台支撑和全栈测试能力建设,也离不开组织级的支持和专业团队的协助。在实践中,光大银行建立专业团队协同保障机制,明确全栈测试人员与专业测试人员的职责与分工,以降低全栈测试实施质量风险,保障全栈测试转型过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未来展望
借鉴光大银行敏捷测试转型和推广模式,全栈测试转型也是基于银行监管与安全合规要求,结合银行实际特点,以“探索+微创新”方式,通过对测试流程、工具平台、协作模式进行探索式推进和创新性微变化,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推动转型工作开展。不论敏捷转型还是全栈转型,都是基于精益管理和降本增效的考量,两种模式均需要测试具备全局质量意识、自动化测试及工具平台应用能力,后者对跨技术栈和跨域测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栈测试转型的探索是在体系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组织级能力保障下的尝试,其意义在于以单一接口提升协同效率,以标准化提高沟通效率,以规范化沉淀组织资产。
目前,光大银行已拥有数据分析师、业务需求分析师、模型师、技术专家、架构师、科技经理、业技融合“七剑人才”,全栈测试人才的培养也契合光大银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期待通过全栈测试转型的探索实践,能够为光大银行人才库添砖加瓦,培养科技测试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测试为科技与业务赋能。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5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