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9 10:11
过去一年,黔东南州以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为试点和突破口,在全州(园区)大力开展改革,打破发展壁垒。
改革试点如何找到发力支点?这要从一条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说起。
7月底,记者途经黔东南高新区环城南路,前往正在施工的全省首个光伏电池产业项目——中清国投6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采访时看到,这条开掘多年的管廊即将“缝合”。
提及这个一拖数年未能完工的基建项目,管廊沿线的干部群众中,过去有不少怨怼的声音,“路上的坑什么时候才能填”,成为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与期盼。
已开挖4.17公里的管廊沿线路面附近,不仅布局有新近招引落地的产业项目,还串联起白午街道铜鼓村、黔东南州中医医院、凯里市铭德高级中学、园区大数据产业三期20万平方米现代标准厂房、凯里市下司古镇景区等产城配套设施。
如何推进管廊建设并还路于民,不仅事关凯里的城市形象,更影响着百姓出行的便利、外商投资的信心、游客到来的心情。
2024年4月,黔东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玉彬到任后,这个“开膛破肚”的管廊项目,是他所面对的园区发展亟待化解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
“改!”经过充分调研,理清堵点难点后,园区一锤定音,主动协调授信方、施工方等有关单位,将这个缺乏建设资金且规划与实际已不相匹配的项目,因势利导,“大管”变“小管”,在止损基础上采取“瘦身”方式,在保留其防洪排涝等主体功能后,利用中清国投项目开挖的渣土、沙石对开挖部分回填。
管廊“风波”随着路面恢复终告平息,路通人达产业兴的愿景,也在一个个改革事项的推进中,变得愈加清晰。
体制机制破冰
作为黔东南州首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黔东南高新区始建于1999年,前身为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
历经数载,本该是全州产业“领头羊”的园区,受到退城进园、同城化建设、承接社会事务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改作风是园区诸多改革事项中的重中之重。”吴玉彬开门见山地说,事是人干的,困难面前,敢试、愿试,问题终会解决。
2024年,黔东南州委主要领导亲自领题调研部署,成立专班推动黔东南高新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配齐配强高新区领导班子,让领导带头“上”、干部合力“干”。
为了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越来越多,园区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大部制”管理,让权责更分明,让有能者尽其才、展其长、担其责、创其功。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一切改革都应以此为纲。对人事的改革也不例外。
黔东南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潘绍原,也是园区内的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服务专员。他领着记者走访企业时介绍,当前除了完成主责工作,园区把对他和同事们的考核重点,倾斜到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发展等工作上来,干部的“考评-奖惩-反馈-督办”机制用在平时,与园区产业的发展成色相挂钩。
4月底,专业从事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封装、测试、销售一体的贵州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到账一笔6000万元的黔东南州级“桥头堡”资金。企业负责人朱红星告诉记者,这笔钱占企业即将启动的二期扩产项目投资额的30%,在整个申报过程中,园区积极帮助企业协调相关事宜,为发展“救急”。
“也正是得益于园区剥离了社会事务,打破‘小马拉大车’的困局,我们的干部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园区产业发展上。”吴玉彬说,高新区相关资产、债务、历史遗留问题,也移交至凯里市负责,园区发展实现“轻装上阵”。
下放财权,黔东南高新区已呼吁多年。理清了“人”“事”,改革利刃也逐步廓清当地财政体制机制。
一方面,园区会同州财政局拟定了《黔东南高新区财政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管理体制、收支范围、财力和库款划转基数和比例等,上级相关资金可以直达园区;另一方面,园区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并加以灵活使用,把钱用在刀刃上,使得中清国投等项目能利用2.35亿元州级“桥头堡”资金,实现建设的快速推进。
产业空间优化
立足把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改革开放排头兵、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的奋斗目标,围绕改革创新、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作风整治和能力提升“六大行动”,园区内发展的“沉疴”“痼疾”,找到了“症结”,也有了“药方”。
过去,单看黔东南高新区落地企业,雪花啤酒、新希望饲料、国药贵州血制等名企不少,但产业却没有形成集聚优势。
2024年,黔东南高新区将原先“一主两特”产业体系,调整为大健康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两主两特”产业体系,进一步明晰园区主导产业。方向明、思路清,通过制定“一图三清单”,编制项目50个,以新产业带动新发展。
以中昊电子为龙头企业,亚芯微、锦虹微、瑞讯科技、拓远敏感、拓远芯、新园陶瓷、群华陶瓷等企业为链条的电子信息产业链,“链”出了“芯”动能;园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产值突破3.26亿元。
以红云制药、国药集团为龙头企业,以苗仁堂、苗之灵、苗钦堂、华盛医疗、百年合纵等企业为重点企业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以创新技术加持,让民族医药重焕独特魅力。
以中清国投6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和江西兴锂年产30万吨电解液产业一体化项目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也在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后,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
“再结合园区扎根州府的区位优势,我们有条件成为全州工业的服务平台或延伸主体、品牌推广的窗口、标准制定的中心,以工业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园区摆脱既不‘高’也不‘新’的困局。”吴玉彬说。
7月盛夏,位于黔东南州高新区的贵州苗之灵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蓝莓加工中心内,一批距此50公里外的麻江蓝莓刚通过冷链车送达,公司生产负责人游建勇马上组织工人准备开机、接货。
应季的鲜甜蓝莓被洗选后,送进原料压榨等设备,萃取出带有类黄酮、花青素等营养成分的鲜果精华,再与凯里当地的白酸汤“合二为一”,生产出一瓶瓶甜中带酸的“蓝莓酸汤特饮”。
融合全州“一酸一甜”的产业优势,根据《麻江县、凯里市跨区域工业园区联合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黔东南高新区先行先试突破政策壁垒,以“飞地经济”模式,与麻江县共建跨区域工业园,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并在区域联动、政策共享、人员互派、成果共分上积极探索平等互利新模式。
不仅如此,高新区还向同在凯里的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发送了“好友申请”。通过积极洽谈,高新区推动光伏电池片、钨丝金刚线、石英砂制家装建材等项目落地,为炉碧经济开发区“石英砂-玻璃”全产业链延链、补链,把跨区域工业园区联合建设的“朋友圈”拓得更大。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黔东南高新区积极抢抓国家支持西部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黔东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优势,设立的“黔粤合作产业园”,已吸引来6家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落户,蓄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新高地。
“好人好马进园区”、优企延链拓产业。2024年,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8.5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84亿元,新增产业到位资金24.48亿元,同比增长65.29%。工业经济实现“一级跳”,园区工业产值“三年翻两番”目标推进效率提升35%。
要素配置提效
总投资28亿元的中清国投6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智能化生产线项目加速开拓。项目与4月初新签约的中清智造2GW TOPCon组件项目一样,从签约到落户仅用时1天。“滋养”项目拔节生长的,是园区“改”出来的速度与激情。
“以往,项目落地所需办理的环保、用地、林业、安全生产许可等行政审批事项要报市直相关部门,程序繁琐、办理时限长,办事效率低。园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后,我们梳理了86项涉企服务清单,推行全程代办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园区事园区办’。”黔东南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吉英说。
而中清国投项目展现的“高新速度”,还得益于园区创新推行的“双容双承诺”机制。
项目改“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对企业容缺、对政府容错,政府向企业承诺、企业向政府承诺,企业办理一般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所有审批事项所需提供的材料由原322项减少为122项,总审批时限由原来的61个工作日缩减为35个工作日。
“双容双承诺”机制实施以来,已为中清国投、众仁康、正旭玻璃等6个项目开通“绿色通道”,项目实现“承诺即开工”。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帮办代办、集中审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服务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高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2024年10月,在改革浪潮中,黔东南州高新发展集团应运而生。企业落地后,围绕投资服务、劳务服务、物业服务、供应链服务、咨询服务等“五个服务”推进其市场化运作、实体化运营。
为了扩大凯里酸汤的市场影响力,黔东南高新创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德礼,眼下忙于接洽多家省外客商,并实地考察酸汤“打入”省外连锁餐饮、地方供应链的种种可能。
“公司不只能为园区入驻企业、项目提供土地、厂房等服务保障和配套设施,还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收购股权等方式投资园区产业项目,为落地企业注入发展的信心。”范德礼说。
源于这种休戚与共的合作模式,黔东南州高新发展集团针对酸汤产业,专门组建了食品、供应链两家子公司,负责帮助当地酸汤生产企业对接省内外的餐饮连锁、供应链公司。
位于广州的大锅铲·贵州酸汤火锅门店
集团与广州大锅铲餐饮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设了9家餐饮门店;与四川浙哈哈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约,成都宽窄巷子旗舰店将于今秋亮相;在京津冀城市群,9月将进驻200家酸汤涮肉门店。
园区大数据三期20万平方米标准1、2、10号厂房也在经多部门溯源、分析、研判后,从一个半拉子工程“改头换面”,办下不动产证并完成投转固,不仅解决了存量问题,也为园区承载能力扩容带来了发展的增量空间。
去年以来,园区先后引进贵州拓远芯电子有限公司、百年合众药业(贵州)有限公司、沃得精密(黔东南)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入驻,盘活标准厂房6.4万平方米。
按照黔东南州委“一年一个样,三年翻两番”目标要求,黔东南高新区在“20多年就做了20多亿元产值”的踌躇不前中,有了起步一跃的底气。
变化来自改革,改革也让园区的干部群众、客商人才看到了问题“有解”,形成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锚定2025年打造50亿级园区、2026年力争达到百亿级目标,黔东南高新区的未来,有望在接续改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二审 江婷婷
三审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