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7-29 15: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重点关注港股大众消费的行业轮动!
——港股行业比较之育儿补贴政策影响分析
刘雅婧/林丽梅/郝丹阳/冯彧/王胜
摘要
一、大众消费品股价处于低估位置,明确看好港股大众消费在相关政策催化下补涨。
(1)育儿补贴政策为港股行业轮动至大众消费板块提供了政策催化剂。短期维度,大众消费具备补涨可能性。继港股周期股阶段性活跃后,当前来到大众消费品重估的时间窗口。我们以港股通样本作为标的池,按照申万行业分类计算消费代表性行业的股价表现,年初至今(2025年1月2日-2025年7月21日),港股通文娱用品行业(代表性公司泡泡玛特)、饰品行业(代表性公司老铺黄金)和化妆品行业(代表性公司毛戈平)分别累计上涨123.5%、119.2%和40.5%,而休闲食品、饮料乳品、个护用品、家居用品行业股价涨跌幅分别为19.5%、18.4%、4.1%和-2.3%。估值维度,截至20250728,文娱用品、饰品、化妆品行业市值加权PETTM估值分别为92.5倍、48.2倍和45.5倍,同期休闲食品、饮料乳品、个护用品、家居用品行业市值加权PETTM估值分别为21.3倍、71.3倍、11.2倍和8.7倍(其中饮料乳品行业因蒙牛乳业2024年利润大幅下滑,PE估值出现异常,剔除蒙牛乳业后行业加权平均估值约为26.4倍),新消费和大众消费存在显著估值差。
(2)中期维度,大众消费板块反转概率上升。基本面维度,2024年港股年报显示多数消费品行业基本面仍在磨底(详见5月14日《港股盈利企稳,科技、医药量价齐升——港股通2024年年报分析》),而股价维度,截止2024年底,港股股价相对收益连续靠后(连续两年在倒数三名以内)的是医疗保健业、必需性消费和地产建筑业,侧面反映出市场对相关行业的悲观预期正在充分反映。2025年以来,医药行业已经强势表现,后续大众消费行业在生育支持的增量政策下(同时也包括地产的“好房子”政策,详见下文),行业反转策略的胜率大幅提高。
二、有别于大众的认识:
(1)基本面有待改善,但股价蓄势待发,提前反映未来预期:部分投资者可能仍然纠结于育儿补贴政策对新出生人口的实际拉动情况,以及对相关产业基本面的实际改善作用。但我们认为,港股“牛市氛围”,市场积极尝试各类结构,育儿补贴政策形成了行业轮动到大众消费品的催化剂,结合前文所述板块低估位置,我们认为相关产业链是短期新的结构性机会。
(2)再次重申港股投资不仅在龙头:2025年我们连续发布多篇港股策略报告提示,伴随南向投资者话语权上升,港股投资机会不仅仅是龙头(详见6月10日《成长扩散——2025下半年港股行业比较投资策略》)。结合2025年主动权益公募基金二季报对港股持仓来看,全部持仓口径之下整体港股仓位为16.9%,可投港股的基金仓位为28.8%,其中主投A股基金的港股仓位为26.4%,港股底层优质资产多元,预计机构港股持仓将持续上行并维持高位,在此背景下,港股行业轮动特征会愈发突出。
(3)对“好房子”的认知和行业轮动推演:“好房子”标准远高于过往房屋标准,是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增量,是后续港股行业轮动的潜在方向。前期港股周期股上涨后,大众消费品或是当前行业轮动的新增方向,而后我们逐步关注“好房子”的主题轮动。我们对“好房子”的理解是:“好房子”标准远高于过往房屋标准,是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增量。过去几年房地产新开工相对比较少,“好房子”供给有限,后续在股市财富效应阶段性积累后,可能出现“好房子”局部的供不应求,而叠加育儿补贴政策提高生育意愿、拉动房屋需求,相关产业链也有重估逻辑,但行业轮动顺序可能相对靠后。(“好房子”详解见《房地产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磨底未竟,转折已萌》。
三、催化剂:生育支持配套政策的持续催化。生育支持政策站位高,后续关注配套政策的持续催化。例如,上周五(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而在今年1月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与育儿补贴政策相结合,政府为0-3岁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后,后续与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相衔接,起到充分降低抚养成本、进一步促进生育意愿的作用,形成政策闭环。
四、总结:育儿补贴政策出台进一步强化我们看好港股牛市的观点。
港股看似行业轮动,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中国中长期改革政策陆续出台的资本市场映射。近期国内中长期改革政策加速兑现,供给侧政策(以反内卷为代表)和需求侧政策(以生育支持政策为代表)相互配合,将有效改善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预期,显著提振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信心。我们继续看好港股是潜在牛市中领涨市场,“牛市氛围”强化后,投资者在港股进行行业轮动会更加积极,当前已经来到了港股大众消费品的补涨窗口。中期维度,继续看好港股科技、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新消费领域并不会因此下跌,反而是大众消费品的上涨会通过估值比价效应进一步夯实当前新消费的估值。
风险提示:相关行业是充分竞争市场,盈利改善兑现不及预期。
完整报告参见《重点关注港股大众消费的行业轮动!——港股行业比较之育儿补贴政策影响分析》202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