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快手可灵AI累计生成超2亿视频, B端生态接入企业客户及开发者突破两万

2025-07-28 13:48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快手可灵AI举办的以“生成式AI应用元年”生态论坛上。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可灵AI目前已在全球拥有超过4500万创作者,产品自发布以来迭代升级30余次,累计生成超2亿个视频和4亿张图片,服务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

快手高级副总裁、可灵AI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在致辞中表示,生成式AI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塑。 可灵AI的目标是成为AI时代的视频创作新基础设施,让“每个人用AI讲出好故事”。目前,可灵AI已通过API为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覆盖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行业。未来,技术趋势将聚焦于生成效果和可控性的持续突破,技术的精进也将为产业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推出灵动画布

可灵AI自上线以来,不断迭代,自上线以来已经迭代升级30余次。在本次WAIC上,可灵AI还重磅发布了全新的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功能。其中,升级后的多图参考,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显著提升;灵动画布功能则于7月27日正式开启邀测,作为全新的创意工作台,集无限可视化空间、智能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可以为创作者带来一站式的流畅高效创作体验。

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表示,团队一直致力于通过基础模型的提升解决时长、连贯性、一致性等问题。同时,为应对专业化的创作需求,可灵还在会上发布了全新创意工作台“灵动画布”。该功能集无限可视化空间、AI创作辅助与多人实时协作为一体,可帮助用户将零散想法转化为文本图像或视频节点,并高效串联成完整的视觉作品,提供流畅直观的创作体验。

此外,可灵 AI 视频的多图参考模型及功能重磅升级,经过盲测,新模型的效果比之前提升了整整 102%,尤其是在角色、主体和场景一致性、动态质量、画风保持等方面显著提升。今年 1 月,可灵 AI 正式发布了“多图参考”功能,可理解和整合多个图片中的不同角色/主体/场景,并依据用户提示词,创作更符合需求的融合视频,解决 AI 视频生成中的一致性难题。

升级后,通过多图参考功能生成的视频,其人物角色更加一致,动态质量显著改善,多主体互动更加合理自然,运动表现也更流畅。同时,画面质量也全面提升,整体效果更加精致。此外,多图参考功能升级,新增支持用户仅参考图片的局部内容/特定区域,例如让模型更精准地参考图片中的特定主体、人物脸部或服饰,避免无关元素的干扰,轻松获得更完美的效果。

正如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回表示,可灵的技术迭代始终围绕两大主线:一是基础模型能力提升,二是与用户共创优化产品方向。可灵团队通过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模型,形成“技术+用户”双轮驱动模式。

商业化加速

可灵AI自推出以来,商业化加速也让外界意外,自今年年初开始,可灵AI的商业化变现规模呈现加速的趋势。今年一季度,可灵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5亿人民币。

今年可灵2.0发布后,更是加速商业化落地。李杨披露,自今年4月可灵2.0发布以来,其服务的B端商家数量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两万企业客户及开发者接入了可灵AI的API接口,生态规模持续扩大,已覆盖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

从收入的构成来看,目前P(Prosumer)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了将近70%的营业收入,P端用户兼具了C端用户的传播属性和B端用户的付费能力,比如专业的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和广告营销从业者等。目前,P端付费订阅会员数量和ARPU值均呈现较高的增速,双轮驱动可灵P端付费订阅收入增长。

据官方披露,与可灵也为超过2万家的企业客户提供了API服务,涵盖专业创作平台、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和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且企业客户的续费率极高。

全球范围内,包括小米、百度蓝色光标、Freepik、Lovart、网易《逆水寒》、北京电视台等知名公司均为可灵AI服务的企业级客户。同时,凭借全球领先的产品力和繁荣的创作者生态,可灵AI还陆续与伊利、vivo、联想、周大福、玛氏箭牌、青岛啤酒等多个著名品牌展开合作,进行多样化商业探索,在商业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全球知名创意素材平台Freepik的CEO Joaquín Cuenca Abela在可灵AI的论坛中表示,“我们接入了超过10个不同的视频生成大模型,用户选择使用可灵AI生成的视频数量,超过其他模型加起来的总和。”

未来,在产业赋能方面,万鹏飞表示,可灵1.0版本向全球证明视频生成技术可实际应用,2.0版本则通过性能与成本优化推动行业标准化。1.0的发布直接验证了类似Sora的视频生成技术从概念到落地的可能性,而2.0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新一代模型的技术范式,带动行业竞相跟进。未来,可灵将持续输出技术成果,助力企业降低创作门槛,探索数字人交互、游戏内容生成等新场景。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